产教融合视域下校企党建共建育人模式研究
2023/06/02 11:34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要推动教育体系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需要通过校企协作、产教融合,解放高校教育活力,推进育人方式转型。高校党建工作作为育人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推进立德树人这一根本目标实现的基础和核心,是高校培养出更多高层次优秀人才的关键,更是高校本身发展的重要依托。在经济社会发展进入转型发展的新阶段,在产教深度融合的现代高等教育发展趋势下,校企协同育人已经成为高校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走向。高校作为产教融合的主要实体,推进校企党建共建联合育人十分契合校企双方的发展需要,也符合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要求。

强化政治引领作用,打造思政育人新格局。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高校党建工作是发挥思政育人功能、实现立德树人目标的重要途径与必要手段。当前,国际形势复杂多变,世界正经历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人们的思想观念也面临大量西方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的冲击,高校和企业均肩负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艰巨使命。校企党建共建平台的搭建,一方面能够有效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到大学生从高校学习到企业就业的全过程,切实把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线,落实到人才培养全过程,为思政育人作用的发挥提供重要支撑和保障,有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另一方面,也能增强企业工人党员和高校教师党员的政治素养和观念,充分发扬党支部战斗堡垒和共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以敢于担当、奋勇争先的精神,立足实际,守正创新,努力突破“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对标国家和地方需求,突出各自的优势和专长,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校和企业高质量发展。

丰富校企合作内容,提升党建工作质量。校企党建共建是搭建校企协同育人平台的基础,基于党建引领业务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共同目标。校企党建共建平台的搭建有助于将校企合作向纵深推进,为校企开辟新的合作领域提供良好契机,加强校企在科学研究、科技成果转化、技术应用、人才互聘等方面的进一步合作,从而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校企合作架构。在校企党建共建过程中,双方可有效互通党建经验和资源,共同开展党建共建研究,创新合作方式,优化合作内容,规范党支部建设,以党建为抓手凝聚发展力量,以党建为引领加强内涵建设,形成“资源共享、党建共建、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新格局。

深化产教融合,构建校企协同育人机制。产教融合作为一种产业与教育深度合作的新型育人模式,不仅可以让学生提前感受到企业和行业的运营机制,提升其实践实操技能,同时还能让教师了解到行业发展所需的前沿技术,提高其教学和科研水平,在更大程度上将高校人才培养供给侧与产业需求侧精准对接,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以协同育人为目标,以校企党建共建活动为载体,校企双方可以精准了解到人才资源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供需矛盾,明确目前高校人才培养存在的短板和不足,从而将企业所需技能和人才需求提前纳入高校教育教学过程,不断完善培养方案和培养机制,在高校培养出有利于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高层次、高素质、高水平的优秀人才,为企业高质量发展赋能蓄力,并最终反哺高校的学科专业建设、科学研究、教学创新和人才培养功能,有效构建起校企协同育人机制,真正实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崇高目标。

推进校企党建共建育人,要着眼于当下产教融合的发展趋势,强化合作观念,从校企联合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角度出发,准确把握新时代人才需求,主动聚焦校企党建共建关键要素,将学校、教师、学生三者有机联动,构建校企党建共建协同育人机制。

企业联动教师。紧密结合“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党建工作理念,着力构建校企基层组织建设共同体,将教工和企业党支部结成联合党支部,开展联学共建活动,积极探索搭建“党建+学科”“党建+专业”“党建+创新创业”等合作平台,深入推进校企人才“互兼互聘”“千人千企”等计划,实现高校教师和企业的双向联动。立足“走入标杆企业去、将企业引进来”的目标任务,组建“党员博士服务团”,开展“问需于企业、问计于企业”科技服务活动,既发挥科技服务企业的服务社会的职能,又有力促进高校科研成果转化。

企业联动学生。校企双方以制度为抓手,通过建立“校企党建共建基地”“学生校外实习基地”与“专业实践能力提升培训基地”,拉动学校人才培养和企业生产实践全过程。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上,邀请企业专家参与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在培养环节实行双导师制度,聘请企业技术人员担任企业指导教师。充分发挥高校专业人才优势和企业资源优势,以共建促党建,以共建促合作,以共建促发展。

教师联动学生。以党建工作为核心,以思想建设为重点,以支部互动为依托,以组织生活为平台,丰富党建工作举措,创新党建工作方式,探索师生、党团之间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促互融的党建新思路。通过构建师生结对共建、党团结对共建等模式,充分发挥高校内部紧密联动作用,让师生全员共享校企党建共建协同育人模式在思想引领、科研创新、学业规划、就业创业等方面带来的成果,加强党建共建的实效性。

张静宇(作者单位:常州大学微电子与控制工程学院;本文为常州大学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项目“抗疫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和路径探析”〈22DJSZ30〉、常州大学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研究课题“伟大抗疫精神融入研究生‘四个自信’教育的机制、路径和策略的研究”〈YJK2021013〉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标签:
责编:印丹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