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省党报联动聚焦“就业大巴”|春日里的“就业大巴”装满共同富裕的梦想
2023/03/09 08:29  新华日报  

  这个春天,一辆辆“就业大巴”,从西部开往东部。这些“就业大巴”装满了劳动者增收致富的梦想,释放出经济复苏的强烈信号,成为东西部深化劳务协作的一道亮丽风景。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坚决防止出现规模性返贫。全国两会期间,新华日报联合青海日报、河南日报、陕西日报等省级党报,邀请来自江苏、青海、河南、陕西等地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共话东西部协作。

  江苏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厅长张彤代表:

  东西部协作,就业大省勇挑大梁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着力做好重点群体就业帮扶。政府工作报告建议今年全国城镇新增就业1200万人左右。就业大省要勇挑大梁。在推进共同富裕的道路上,我们张开双臂欢迎中西部老乡来苏就业创业。”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厅长张彤说。

  开展东西部协作和定点帮扶,是党中央着眼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促进共同富裕作出的重大决策。在全国一盘棋中,一辆辆“就业大巴”来到江苏。南京丰久鸿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负责人李锋就是东西部协作的受益者之一。高中毕业后,李锋从老家陕西省丹凤县随老乡来南京学做拉面。3年后,他用自己的积蓄加上创业贷款在南京开了一家拉面馆,生意越做越大。如今,他创办的餐饮公司已成为南京地区知名餐饮企业,吸纳了400多人就业,其中陕西老乡占了一半。为帮助更多人就业创业致富,李锋专门成立了一家人力资源公司,每年为上千名陕西老乡就业牵线搭桥。他还把在南京学到的管理经验带到丹凤,对家乡的学校食堂进行标准化改造和管理,让当地学生和发达地区的孩子一样吃上可口的营养餐,吸纳了当地120多人就地就近就业。

  “李锋的人生经历生动诠释了东西部劳务协作促进共同富裕的现实意义。”张彤介绍,截至目前,在江苏稳定就业的中西部脱贫人口有近百万人,他们为江苏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也为中西部家庭带去了稳定收入。很多人还像李锋那样,利用自己在江苏打工学到的本领和知识返乡创业,带动老乡增收致富。

  由于疫情防控政策的调整,今年外省劳动力春节前返乡意愿更为强烈。江苏人社部门提前行动,会同省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创新开展2023年度“创响江苏”春风行动,以服务企业用工和农民工就业为重点,点对点挖掘就业岗位,与中西部地区实时共享就业岗位信息,高频次开展网络招聘、直播带岗、视频面试。苏州市人社局正月初四就带领重点用工企业赴河南省信阳市开展人力资源协作对接交流,开专场招聘会,并在节后“点对点”接送返岗。2月28日,建湖县人社局在青海玉树举行“携手玉树·就在建湖”招聘会,现场接受简历1018份。两地人社部门这两天正将已达成就业意向的求职者集中送往建湖。到目前为止,江苏累计开展省际劳务协作专场招聘287场,精准推送就业岗位21万个。

  为与中西部省份建立稳定的就业合作关系,江苏创新思路,通过签订劳务协作协议、设立联络站、建立劳务基地等方式,提供全流程招工服务。春节后,全省仅市县就与中西部省份新签订劳务协议64个,新建劳务基地34个。

  “劳动者千里迢迢来就业,我们必须用心用情,帮助他们在江苏稳定就业。”张彤说,人社厅联合14个部门建立起省就业运行监测分析系统,联手国家统计局江苏调查总队和江苏联通动态开展外省劳动力在苏就业及流动情况监测,支撑科学决策和精准服务。“从今年节后返岗情况看,截至2月15日,外省劳动者返岗734.1万人,返岗率88.9%,同比提高9.1个百分点。再加上部分外省劳动者在节后新到江苏就业,目前外省来苏务工人数达831万,总量已恢复至往年常态化水平。”

  江苏还明确,外省劳动力同等享受江苏本地就业创业服务和免费技能培训等政策扶持,并将失业人员纳入属地管理,符合就业困难人员条件的可在常住地同等享受社保补贴、岗位补贴等就业援助政策,优先推荐就业岗位,帮助实现动态就业。无锡市对口帮扶的青海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学生魁永得,如今已正式成为无锡市健策精密工业有限公司的一名员工。在南通,凡应聘后不适应或不满意工作岗位的对口帮扶地区劳动力,由人社部门视情况调剂岗位或企业。

  张彤表示,在江苏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人社系统将协同省对口支援协作合作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和中西部省份,聚焦资源共享、资金集聚、项目落地,制定并落实与青海、陕西新一轮对口劳务协作方案。推动各级人社干部走进重点园区、对接重大项目和劳务品牌,挖掘就业岗位,走进中西部地区面对面提供就业机会,对接企业用工和脱贫人口就业两方需求,搭建线上和线下常态化求职招聘两个平台,确保脱贫人口在苏就业规模稳中有增,在东西部劳务协作中体现江苏担当。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黄红芳

  西安交通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教授杜海峰委员:

  “内育”+“外引”,优化乡村人才队伍

  今年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在总结过去五年工作时提到,坚持并完善东西部协作、对口支援、定点帮扶等机制,选派用好医疗、教育“组团式”帮扶干部人才和科技特派员,推动脱贫地区加快发展和群众稳定增收。

  2022年,陕西省使用江苏省各级财政帮扶资金26.6亿元,实施产业帮扶、就业帮扶等协作项目1066个,通过苏陕协作渠道帮助1.65万名脱贫劳动力新转移就业。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关键在人。特别是作为人口净流出地区,陕西乡村人口的数量和质量直接影响乡村的高质量发展。”3月7日,全国政协委员、西安交通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教授杜海峰表示,培养基层骨干人才,深化全民参与乡村治理,补足乡村振兴人才短板。

  杜海峰建议,促进“内育”与“外引”相结合,做到内“育”一批新型职业农民、外“引”一批优秀能人和重“用”一批农村专业人才,加大科技特派员选派和人才“组团式”帮扶力度。健全乡村人才工作体制机制,强化人才振兴保障措施,以县域为单位制定长远的农村基层组织人才工作规划,吸引各类人才在乡村振兴中建功立业。

  去年以来,江苏省南京市对陕西省商洛市的对口协作适应形势任务变化,健全帮扶机制,拓展帮扶领域,优化帮扶方式,加强产业合作、资源互补、劳务对接、人才交流,“组团式”帮扶取得了多项成果:山阳县“组团式”教育团队促成156名山阳职教中心学生赴江苏昆山跟岗实习;镇安县“组团式”教育团队成功举办近千人次产业工人技能培训;柞水县“组团式”医疗帮扶团队与南京大学合作开展柞水人民医院研究生教育,为柞水县困难群众设立每人3万元的大病救助补贴……

  实践证明,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过程中,基层人才队伍的培养和优化十分关键。

  “要注重从回乡优秀青年、返乡创业能手、返乡知识青年、大学生村干部及致富能人,特别是从退伍军人中选人加入村级治理中,在基层组织中任职或挂职,提高农村各类基层组织整体素质和治村本领。”杜海峰说。

  由此,杜海峰也关注着另一条可行途径,即返乡创业。

  杜海峰表示,国家层面出台的一系列政策制度,向社会释放土地、户籍、金融等多种“乡土红利”,促进返乡创业群体规模不断壮大,同时吸引了农民工、大学生和城镇居民返乡入乡创业就业。

  杜海峰的调研数据显示:2019年,农民工返乡人数占全体农民工的22%,约10%的返乡农民工选择自主创业;2020年,近3000万农民工留乡返乡;2022年全国各类返乡入乡创业人员超过1100万。

  “城乡融合是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背景。返乡创业群体由单一走向多元,但返乡农民工仍是主体。”杜海峰说,农村留守儿童和留守老人缺乏照料成为部分农民工返乡创业的主要原因,同时也为县域如何满足返乡创业者的家庭发展需求提出了新要求。建议从政策层面支持和促进个人创业、保障家庭发展能力提升。

  杜海峰表示,“十四五”期间要实现高质量发展,需要提高发展韧性、应对外部风险和冲击的能力。返乡创业者面临更多风险,其家庭是化解外部风险的重要保障,通过提高家庭发展能力强化家庭功能,积极构建家庭友好型的社会环境和制度安排。杜海峰建议,加强县域基础设施建设,制定包括生育支持、幼儿养育、青少年发展、老人赡养、病残照料、性别平等在内的家庭支持政策。这是新时期提升返乡创业质量、解决其后顾之忧的政策重点。

  “在数字经济时代,返乡创业也是推进数字乡村建设的重要途径,亟需剖析新技术、新业态与返乡创业企业的相互关系和影响机制。”杜海峰表示,返乡创业企业作为推进数字乡村建设的重要载体,是带动农民就业和拓宽农民收入来源的重要抓手,“数字经济+返乡创业”也成为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引擎和持久动力。

  陕西日报记者 王佳伟

  青海省海东市循化撒拉族自治县白庄镇苏呼撒村党支部书记马世功(撒拉族)代表:

  “一碗面”书写百亿元产业奇迹

  “遍布河湟谷地具有‘指尖非遗’之称的刺绣让‘青绣之源’惊艳世人,湟水河北岸柳湾遗址拥有4万多件彩陶的‘彩陶故里’让人看尽千年彩陶流淌成河,民和喇家遗址出土的4000年前的一根面穿越时空让‘拉面之乡’连起古今文明、造就出收入过百亿元产业传奇”;

  “海东拉面人是引领西北拉面大军走南闯北的领跑者、是中国三大快餐市场的开拓者、是‘一带一路’建设的实践者,更是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倾情实践者。五年来,青海充分发挥地域优势、利用特色资源,开展了以拉面经济为主的劳务输出,仅循化县2022年就有21324人在陕西、河南、江苏、上海等地的100多个大中城市开拉面馆,全县每年拉面收入达十几亿元”;

  “苏青两省携手打造‘化隆牛肉面’劳务品牌,青海人在江苏开店2344家,吸纳1.17万青海脱贫人口在苏务工。”

  ……

  翻开全国人大代表、青海省海东市循化撒拉族自治县白庄镇苏呼撒村党支部书记马世功的民情日记,一页页、一行行,字里行间充满浓浓的为民情怀。

  马世功说,新蓝图振奋人心、新目标催人奋进,他将把好消息带回家乡,让“拉面之乡”的父老乡亲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以主动融入“一带一路”为核心、以壮大拉面产业链为重点,驱动引领更多海东籍拉面人扩大拉面产业“朋友圈”,走出国门进一步扩大拉面产业“经济圈”,“拉”出新的经济增长极。马世功建议,以“交流、交往、交融”为主线,设计好新一轮产业协作、劳务协作、消费协作、人才交流等关键领域,强化帮扶项目引领,保持资金投入力度,加大发展要素保障,着力构建有助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接续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工作体系,在高质量发展中吸收更多“锡力量”、汇聚更多“陕味儿”、增添更多“豫元素”,推动形成“产业共兴、百姓共富、优势互补、互利共赢”新格局。

  目前,海东市正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引领,以“一碗面”牵引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以总部经济、数字经济、平台经济带动牛羊养殖、作物种植、农畜产品加工、仓储物流配送、商务金融服务等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数字链、就业链融通和一二三产融合,持续打响“青海拉面”靓品牌、擦亮“拉面之乡”金名片。

  青海日报记者 陈俊

  河南省周口市扶沟县昌茂纺织有限责任公司智能化纺纱车间主任徐秋萍代表:

  让更多农民工成为“大工匠”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把稳就业作为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的关键指标。做好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农民工等群体就业工作。对此,作为一名由农民工成长起来的全国人大代表,徐秋萍内心十分激动。她深深理解农民的甘苦,理解稳定的就业对农民来说是多么重要。她希望更多农民工能成为有技术、有未来的“大工匠”。

  徐秋萍是河南省周口市扶沟县崔桥镇古村人,高中毕业后到广东东莞打工。2007年她回到家乡,成为昌茂纺织公司细纱车间年龄最大的挡车工。对纺纱技术一窍不通的她从头学起,在培训期间,徐秋萍放弃休息时间苦练技术,在新员工月测试实际操作和理论测定中均获第一名。

  3个月后,徐秋萍从一名普通的纺织女工被任命为班组长;2015年,公司决定新建两万平方米智能化纺纱车间,徐秋萍任车间主任。车间从当年5月开工建设,10月份安装调试,2016年3月正式投产,他们不仅把工期提前了7个月,并且提前生产了3850吨棉纱,增加产值1.1亿元。

  工作中,徐秋萍专心致志、全身心投入,专业技能不断精进。她带领的车间在业务竞赛中每次都是第一。

  “我和同是农民工出身的另一名姐妹,都是因为在技术比武中多次取得第一名被破格提拔。我还手把手教出了第一批68名技术工人,他们又分期分批把新员工培养成纺纱车间的行家里手。”徐秋萍说。

  昌茂纺织二车间现有管理和技术维护人员14人,负责生产监管、设备维修、电力畅通、网络机台连接、运行状况监控等工作。徐秋萍有效利用错峰电价政策夜间开足马力生产,年节约电费300多万元。他们实施的利用边角废料改造的“络纱小车”等技改项目,让公司年增收200多万元。

  员工黄春辉说:“我们这个团队大部分都是农民工,在徐秋萍的带领下,我们逐渐都成了技术工,现在人人持证上岗。”

  正是有了这样一大批“身怀绝技”、持证上岗的工人,才使得公司在棉纱市场竞争激烈以及疫情影响的不利形势下,销售额保持持续增长。

  如今,昌茂纺织90%的工人取得了相应技能等级证书,还有1人获“周口市大工匠”称号,2人获“桐丘大工匠”称号。

  听完政府工作报告,徐秋萍久久不能平静:“希望更多农民工学习先进技术,争做能工巧匠,用实际行动报答党和政府对广大农民工的关怀,为乡村振兴、民族复兴作出更多贡献。”

  河南日报记者 方化祎 李昊

标签:
责编:李爽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