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云访谈|培育创新文化,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2023/03/11 08:01  新华报业网  

  王成斌

  叶美兰

  主持人:宗祺

  人才是创新的根本。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大力培育创新文化,健全科技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为创新人才脱颖而出、尽展才华创造良好环境。

  高校要更好地发挥在国家科技自立自强体系中的支撑作用,必须做好人才队伍建设这一基础性、战略性工作。全国政协委员、南京师范大学党委书记王成斌,全国人大代表、南京邮电大学校长叶美兰做客新华报业传媒集团“两会云访谈”,共同探讨这一话题。

  主持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近年来,你们所在高校集聚科技创新人才有哪些举措?引才成果如何?

  王成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功以才成,业由才广”。南京师范大学始终坚持“人才强校”战略,在科技创新人才引进、培养、使用等方面作出了一系列部署。学校召开了人才工作大会,出台了人才队伍建设“十大计划”。校党委每月召开人才引育工作调度会,举办国际青年学者论坛等一系列活动,持续加大海外青年人才的引才力度;突出师范特色和文科优势,着力培养一批具有全国影响力的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名师大家;聚焦国家战略,加快引入领军型科技人才和青年科技人才,大力推动创新链、产业链和人才链深度融合,为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作出贡献。近年来,学校人才引育工作成效显著,被评为“江苏省引才用才成效显著单位”A档,102人次获得国家级人才称号。2019年以来,引进人才中来自世界200强高校的超过43%,外籍教师和直接从海外高水平高校回国人员达到15.5%,优秀高层次人才占比达到30%。

  叶美兰:作为“双一流”建设高校,南京邮电大学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校2.0战略。学校加强顶层设计,涵养一流人才新生态。始终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按照“创新引领、分层建设、协同培养、科学评价”的要求,构建立体化、精准化人才引进体系,聚焦“汇聚一流学者、打造一流团队、成就一流人才”,实施高层次人才引进、高水平师资补充、青年教师提升、创新团队培育等“四大工程”;持续“抢滩布阵”,厚植成长成才“新沃土”。构建校院两级引才格局,以“诺奖大师效应”推动人才集聚,引进顶尖高端人才,连续五年举办海内外青年学者论坛,吸引众多优秀青年学者来南邮干事创业。

  主持人:高校是人才培养的摇篮,作为培养未来科技人才的主阵地,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方面,高校是怎么做的?

  王成斌:首先,学校形成拔尖创新人才的多元培养模式。学校建有教育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基地——生物科学基地,地理学、中国语言文学、心理学入选江苏省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基地计划。我们以部省级培养基地为示范,积极探索校内各学科专业拔尖人才培养模式,形成强化培养、英才计划、国际合作等多种路径;加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内涵建设,学校不断加强新兴交叉学科的发展,建立不同学科和专业相互支撑、彼此赋能、共同发展的良好育人机制,我校教育部新工科研究和实践项目被推荐为教育部新工科建设“典型案例”。2020年,我们还承担教育部复合型高素质人才(中学教师)培养改革试点项目,进行“历史学+思想政治教育”“物理学+技术教育学”的培养改革试点,探索复合型卓越教师培养计划。今年,我们开始“法学+英语”“金融学+数学与应用数学”双学位培养,探索复合型拔尖人才培养新路径。近年来,我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成果显著,在第十七届“挑战杯”竞赛中,获特等奖两项。

  叶美兰:我校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将红色基因融入新时代“信息报国”新征程,努力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家国情怀、崇尚一流、南邮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着力打造拔尖人才培养新范式。紧扣“四新建设”,以“双一流”学科建设为引领,形成信息材料—器件—系统—网络—应用“五位一体”的大信息学科专业建设新格局,构建“战邮红、邮电绿、信息蓝”三色赋能的拔尖人才培养模式,彰显红色校史思政教育与信息特色创新教育深度融合。开办13类创新实验班,本硕博三层次贯通,推进复合型、卓越工程、基础拔尖等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学校获批首批国家级创新创业学院建设单位,人才培养成果获省级教学成果特等奖及一等奖,入选省“数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去年在全国普通高校学科本科生竞赛排行榜中名列江苏高校第一名。

  主持人:接下来如何进一步做优人才生态,为他们创设“脱颖而出、尽展才华”的良好环境?

  王成斌:学校坚持引育并重,形成了“大师+团队”“老中青梯队”的格局,形成人才集聚发展、抱团发展、持续发展的良好生态。积极搭建创新平台,使“高人和高台”相结合,把大平台变成人才能够发挥作用的大舞台。完善人才评价体系,加快建立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形成有利于人才潜心育人、静心科研的评价标准,激发人才投入学校事业发展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强人才服务意识和保障能力,不断提高学校行政管理效能和治理水平。用“真情实意”精准解决人才的“关键小事”和“切身难事”,打通人才服务“最后一公里”,让他们发展有信心、工作很舒心、生活能安心,确保人才引得进、留得住、干得好。

  叶美兰:学校全面深化改革,打造最佳人才“软环境”。盘活存量,做大增量,提升质量,设立“华礼人才支持计划”,实施人才高原和人才高峰“双高”人才建设工程,形成领军人才、中坚力量、青年人才、后备力量四大梯队有序衔接的发展态势。以师德为“精神引力”,提高人才队伍的内生动力。克服“五唯”倾向,突出质量导向,建立人才特区,构建重点人才职称评审绿色通道机制,推出一系列人才新政,形成不同学科争先进位、高端人才百花齐放的新格局。

  监制 顾雷鸣 尤健

  统筹 高伟 王拓 唐澄

  记者 杨频萍 王拓 宗祺

  摄像剪辑 王昊晨 余勤雍 曹阳

  摄影 吴胜

标签:
责编:顾志铭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