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见小康(56)|退二线不享清福的“县处级”,甘当生财有道的“泥腿子”
2020/11/16 19:53  新华报业网  

  

  泰州市高港区口岸街道徐庄村曾是远近闻名的“空壳村”。2012年,徐勤生从副处级岗位退居二线、被选派到该村当党总支书记时,村子负债近400万元。去年,徐庄村村集体收入达320万元。从党总支书记到第一书记,徐勤生扎根农村8年,和村民们一起创造了徐庄村的小康蝶变。

  而在泰州,2009年至今,像徐勤生这样被选派到村任职的干部已有1017名。他们带去了宽阔的眼界、创新的思维,成为激活农村发展、助力脱贫攻坚的“一池春水”。(请听文章开头音频↑↑)

  口述 | 徐勤生

  10月底,走在泰州市高港区口岸街道徐庄村的田埂间,空气里氤氲着瓜果的甜香。徐勤生头戴宽檐帽,脚蹬旅游鞋,挨家挨户了解完收成情况后,这才放心地端起茶杯喝了口水。

  徐勤生:我叫徐勤生,今年68岁,我是徐庄村第一书记。2012年9月24日来(这里),到现在我在徐庄村干了8年多。

  图为徐勤生

  2012年9月,时任泰州广电台副调研员的徐勤生从副处级岗位退居二线后,正赶上泰州市委选派第一书记。徐勤生第一时间报了名,结果被派到高港区口岸街道徐庄村担任党总支书记。其实,他这也是回归老本行——22岁时,他就担任口岸村生产小队长,干了8年后当选为村委会副主任,后来又先后担任村委会主任、村支书,算起来累计当过30年的村干部。

  徐勤生:我本来就是口岸街道人,徐庄村离我们老家不远,一路之隔。对徐庄的情况我也比较清楚,确实是个很穷的村。我来了以后,发现这个村比我想象的还要糟糕得多。集体经济基础薄弱,负债有近400万元,而村的经营性收入一年只有3万元,村里光棍汉就有43个。

  花了1个多月时间,徐勤生走遍了家家户户——村里有多少耕地、多少贫困户、多少孤寡老人……都做到心中有数。当时,村民们反映最强烈的就是道路问题:狭窄的土路导致大型农机具无法通行,严重制约了农业生产。很快,老徐便抡起了“第一板斧”——要想富先修路!

  徐勤生:以前我们村里,只有主干道是水泥路,我估计大概只有五六公里吧。经过八年的努力,我们把所有的土路全部都修成了水泥路。

  村子很快有了新起色——一条条水泥路纵横成网,通到了村民家门口和田间地头。每天上班之前,徐勤生都要顺着水泥路到田里走上一圈,心里反复念叨的,是如何帮徐庄找到“生财之道”。这时,村里高低不平的抛荒耕地引起了他的注意。

  徐勤生:我把废沟、废塘填平,(直接)增加了土地面积180多亩。种水稻,提高了机械化程度。现在全村1700多亩水稻田百分之百地流转给种粮大户,旱涝保丰收。

  图为徐庄村

  发挥耕地的最大效益成了老徐下村的“第二板斧”。村里修筑了水渠和电灌站。为了节约人力成本,耕地由村干部全托管,统一育苗、机插、治虫,水稻产量比以前提高了两成。2019年,村里建起了4个家庭农场,吸纳50多位村民在家门口就业。土地流转费加上打工的工资,很多徐庄人第一次从村里尝到了甜头。没过多久,老徐又把目光转向了废弃的厂房……

  徐勤生:你看,我们前面有三幢厂房,原来是一个废弃的学校,里面有一个小厂。我来了以后,发现都是危房,如果不采取措施的话可能要出问题。多方筹集了400多万,建了6000多平方米的标准化厂房,现在出租给本村两个能人办企业。

  这家企业生产的吊索具,是高港当地特色产业,招募的20多名员工都是徐庄本地人,每人年收入达到5万多元。既能赚钱又可照应家庭,村民们的幸福指数飙升。

  图为徐庄村新建标准化厂房

  老徐的“三板斧”让徐庄村逐步甩掉了贫穷的帽子——2016年,徐庄村还清了400多万元的债务。2019年,村集体收入达320万元。村里又陆续建起为民服务中心、图书馆、健身广场,还邀请省扬剧团、黄梅戏剧团等来村里演出,每年达70多场。

  徐勤生:过去的不少人都热衷于打打牌、喝喝酒,遇点小事就吵吵闹闹。这几年,我们村里人已经知道要拼搏,要奋斗,他们远离牌桌、远离酒桌,投入到创业中去。

  2015年9月,徐勤生挂职任期结束,村民们自发联名向组织申请,希望他继续留任。村民们的理由很朴素,68岁的吴萍和91岁独居的孤臂老人管春兰这样说:

  吴萍:以前(村里)都是泥土路,现在水泥路通到我们家门口。以前晚上都是黑灯瞎火的,现在都是有路灯了。现在我们村里还有助餐点,我每天都到那里吃饭。吃完饭,跟老姐妹跳广场舞。

  管春兰:徐书记来,弄了卫生间,他没来前我都吃的井水,都没想到会过这样的好日子,享了徐书记的福。

  花甲之年放弃颐养天年的生活,能否真正沉下心来、扎根农村过“苦日子”?当初,很多人都不理解老徐的做法。如今已是徐勤生连任村第一书记的第四个任期,他也用自己8年的坚守做出了回答。老徐计划再干三年,打造出真正的“徐庄特色”。这样,对村民、对组织、对自己都有交代。

  徐勤生:我自己是农村出生的,大半辈子都在和农民群众打交道,对农民有深厚的感情。我们(打算在)打造特色田园乡村上多做做文章,利用凤栖湖景区,发展瓜果采摘,乡村旅游,以及农家乐。做到村庄美、村民富、村风正,留住亲情,留住乡愁。

  在泰州,像徐勤生这样的“第一书记”还有不少。从2009年至今,泰州先后选派七批1017名干部到村任职,在他们的带领下,不少“空壳村”、后进村由此“脱胎换骨”。泰州市委组织部两新工委办主任蒋磊认为,选派机关干部到村任职,成为泰州促进农村发展、助力乡村振兴的有效抓手。

  图为泰州选派干部回村任职动员会

  蒋磊:选派“第一书记”这项工作,为农村发展注入了新活力,带动了各种发展要素下基层,为集体增收、百姓致富厘清了思路、集聚了资源,更带去了宽阔的眼界、创新的思维和过硬的工作作风,激活了农村发展的“一池春水”。此外,选派的“第一书记”在基层还注重传帮带,培养了大批本土的村干部,打造了一支永不撤走“工作队”,有力地加强了农村基层组织建设。

  徐勤生的小康心愿:

  让岸绿、水清、船美,提高村民的经济收入和幸福指数。

  你也想说说自己的小康故事?

  别着急,

  你可以通过以下方式与我们分享

  联系邮箱

  xinhuabaoye1234@163.com

  栏目热线

  025-58681634

  说出你我的故事

  听见小康的声音

  总指导:双传学 顾雷鸣

  总策划:李扬

  监制:任松筠 田梅

  统筹:高伟 朱威 韦伟

  记者:周娴

  视频拍摄:韩军、蔡炜

  视频剪辑:刘畅方达

  音频剪辑:刘畅方达

  配音:董双

  检校:金勇

标签:
责编:顾志铭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