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锐视角 | 代表委员热议:“碳达峰”“碳中和”何处发力?
2021/03/04 20:08  交汇点新闻  杨频萍 王梦然  

  交汇点讯 碳达峰、碳中和是今年两会“热词”。2020年国家提出了2030年“碳达峰”的目标与2060年“碳中和”的愿景,我国绿色低碳发展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已经绘就。

  “十四五”时期是实现“碳达峰”目标和“碳中和”愿景的关键时期,江苏作为能源消耗和碳排放大省,该从何处发力?两会代表委员在前期认真调研的基础上,集思广益纷纷出招。

  优化“绿碳”供给,创新绿色原始技术

  “十三五”期间,江苏深入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积极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大力实施污染防治攻坚,碳减排工作取得显著成效,2020年碳排放强度比2015年降低24%左右。

  全国政协委员、南京工业大学校长乔旭列出了一组数据:“十三五”期间,江苏累计实现煤炭、钢铁去产能3037万吨,关停化工企业4454家;累计创建国家级绿色工厂174家、绿色园区14家,数量居全国第一;截至2020年底,江苏煤电机组全部达到超低排放水平,规模居全国前列;煤炭清洁高效转化利用技术取得一系列创新突破,煤炭利用正逐步向清洁化、大型化、规模化、集约化发展。

  “虽然江苏在优化能源消费结构方面领跑全国,但还有一系列挑战要面临。”乔旭举例, “十四五”时期,江苏拟投产一批重点项目,夯实制造强省建设,预计将带来煤炭消费需求的较大增量。与此同时,全省落后耗煤设施已基本关停到位,35吨/小时及以下燃煤锅炉已全面完成整治,进一步做减法空间所剩无几。

  为实现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除了做好减法外,归根结底要通过科技创新赋能。乔旭建议,鼓励碳捕集、利用和封存等绿色原始技术创新。“建议进一步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强化学科支撑作用,加快部署二氧化碳捕集利用和封存项目、二氧化碳用作原料生产化工产品项目,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

  “江苏作为经济大省、资源能源消费大省,需要立足新发展格局大坐标,力争提前实现碳达峰。”全国政协委员、苏州科技大学城市发展智库(高级研究院)副院长、民建苏州市委副主委宋青表示,要优化“绿碳”供给,为实现“碳中和”赋能。

  宋青介绍,目前碳中和技术主要包括发展林业碳汇技术和碳捕集封存工程技术(CCUS)两大类,林业生物碳汇作为“绿碳”,具有成本低、生态附加值高且固碳量大的优势,在“碳中和”中贡献潜力大。宋青认为,当前应该摸清“绿碳”家底,编制“碳中和”战略规划,引导 “绿碳”提质增效提升价值转化效能。积极开展“碳中和”试点,加快“绿碳”项目开发,生产更多以碳汇为主的生态产品,推进“绿碳”增汇行动。要在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上多下功夫,真正实现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价值转化,通过优化“绿碳”供给为实现“碳中和”赋能。

  加快构建零碳新工业体系

  “在全球面临气候危机日益迫近的背景下,中国宣布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担当起了一个世界大国的责任!”全国人大代表、远景能源(江苏)有限公司董事长张雷对中国发展“绿色能源”充满信心、倍感欣喜,去年两会期间他起草建议,呼吁中国《能源法》要为“能源革命”设定时间表和路线图,呼吁中国通过立法制定碳中和时间表,为全球应对气候危机树立表率。

  今年两会,张雷的聚焦点,从能源革命扩展到工业革命。他建议,中国要把握碳中和历史机遇,加快构建零碳新工业体系。“基于碳中和目标,中国各门类的产业都面临着新挑战,这其中既涉及使用能源的零碳化,很多也需要进行生产工艺、技术的转换。”张雷向记者举例,比如高炉焦炭炼钢将转向绿色氢气炼钢,汽车和船舶的燃油将被电动和燃料电池技术取代,生物合成技术将取代化工技术产生丰富的零碳、并且可回收降解的工业材料。助力构建零碳新工业体系,远景能源正积极行动,张雷介绍,远景的目标是成为地方政府、行业和企业的“零碳技术伙伴”,提供零碳能源的系统解决方案。目前,公司已经和一些地方政府签署了框架协议,提供解决方案,推动当地建设零碳工业园区。

  积极建设能源互联网

  全国人大代表、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教授银燕建议,在江苏率先建设能源互联网,推动能源电力生产向绿色、低碳转型,能源电力消费向高效节能转型。

  “电能作为清洁高效的二次能源,在终端领域创造经济价值的效率为石油的3.2倍、煤炭的17.3倍,煤、油、气、风能、太阳能等各类能源都可以转化为电能来利用。“银燕表示,建设能源互联网,搭建能源开发、转换、配置和消纳的基础平台,能够在确保电力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提升整个电力系统的效能、效益与效率,推动能源电力生产向绿色、低碳转型,能源电力消费向高效节能转型。”

  在调研中,银燕发现,江苏拥有率先建设能源互联网的可行性。“在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战略引领下,城市之间融合程度将进一步提高,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持续深化,江苏各地市的格局定位也将发生重大变化。”银燕表示,城市间生产力要素高质量聚集的发展需求,为能源互联网先进技术在江苏实践落地提供了肥沃的土壤。江苏能源互联网建设有助于广泛链接上下游资源和需求,形成业务融通、数据共享的一站式平台,打造能源互联网生态圈,助力城市融合与城市发展。

  银燕建议,加大对江苏能源互联网建设的扶持与投入,支持±800千伏白鹤滩水电入苏工程、江苏海上风电柔性输电平台、综合能源站等重点项目建设,率先建成满足省内外电源和多元负荷互联互通需求的江苏区域能源互联网,推动江苏可再生能源大规模消纳与全社会综合能效提升,为全国能源互联网建设提供“江苏经验”。

  银燕介绍,江苏正在全力攻关未来能源发展关键领域核心技术,建成了世界首个大规模源网荷储友好互动系统,投运我国首个自主知识产权的南京220千伏统一潮流控制器(UPFC)工程,全线贯通世界电压等级最高、输电容量最大、技术水平最高的苏通GIL综合管廊工程,在国内率先获得1.8G赫兹无线电频率许可,智能电网、大电网控制、可再生能源并网等能源互联网技术国际领先,为江苏能源互联网建设提供了坚强的技术保障。

  与此同时,强化政府调控,在政府统一引导下,统筹推进能源互联网建设标准体系,优化完善全国能源互联网顶层设计与发展布局,将能源互联网规划深度融入区域规划、国土空间规划、产业规划。加大能源互联网关键技术和设备的科研投入,构建“产、学、研、用”相结合的体制机制,鼓励行业内优势企业跨领域组建创新中心,着力攻关突破核心领域关键技术。

  “我注意到,今年国家电网公司率先行动,发布‘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方案,也充分体现了大国重器的责任担当和实现‘双碳’目标的决心。”全国政协委员、九三学社江苏省委副主委、南通大学校长施卫东谈到,能源领域碳排放总量大,是实现碳减排目标的关键,他建议,积极建设能源互联网,协调电源、电网、负荷、储能等各类资源,解决风电、光伏等可再生能源的随机性、波动性等问题,助力能源电力生产向绿色、低碳转型,能源电力消费向高效节能转型。

  交汇点记者 杨频萍 王梦然

标签:
责编:刘雨菲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