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库专家看两会 | 把“民生清单”变成群众的“幸福账单”——访省社科院江苏区域现代化研究院副研究员周睿
2021/03/10 19:35  交汇点新闻  

  周睿

  悠悠万事,民生为重。民生问题,从来都是两会的焦点。在“十四五”开局之年,诸多百姓生活的热点、焦点、难点,都在政府工作报告里得到正面回应。围绕民生话题,记者专访了省社科院江苏区域现代化研究院副研究员周睿。

  记者: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有哪些民生亮点?

  周睿: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涉及就业、教育、健康、住房等具体民生工作,是以人为本、人民至上理念的集中体现,也是呼应民意、彰显为民情怀的庄严宣示。

  从直观数字来看,大幅压减非急需非刚性支出,对地方一般性转移支付增长7.8%;实施新的结构性减税举措,将小规模纳税人增值税起征点从月销售额10万元提高到15万元;降低租赁住房税费负担,居民医保人均财政补助标准再增加30元……这一增一减,深刻诠释什么是“用政府的‘紧日子’换百姓的‘好日子’”。城镇新增就业1100万人以上,新开工改造城镇老旧小区5.3万个,未来5年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提高到95%……聚焦突出问题和明显短板,积极回应人民群众诉求和期盼,切实践行什么是“让群众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

  从宏观政策来看,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保”字出现122次,“稳”字出现64次,提到就业35次。所有宏观经济政策都是为了保市场主体保就业,保市场主体保就业就是保民生。如政府工作报告指出,2021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6%以上,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左右,赤字率拟按3.2%左右安排。赤字率虽比去年有所下调,但仍高于2019年的2.8%。这多出来的资金主要用于保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如进一步加大减税降费力度,助力市场主体纾困发展。

  从微观比较来看,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有不少“首次提出”,体现了对民生新问题的回应。比如,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到“规范发展第三支柱养老保险”。所谓“第三支柱养老保险”,是借鉴国际市场相对普遍做法而来的一个概念,是养老金制度中的一个部分,代表个人出资储备的养老金。与此相对,第一支柱指的是基本养老保险;第二支柱是企业年金、职业年金。数字经济快速发展,未来将涌现更多的自由职业者、灵活就业者,而第一支柱的替代率和第二支柱的覆盖范围均有限,第三支柱会渐渐成为最优选择。

  记者:“十四五”开局、发轫新征程,有哪些社会民生新课题需要破题求解?

  周睿:解决民生问题从来都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的过程。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人民群众的需求层次不同,民生问题的表现形式也不一样。在推动民生发展的道路上没有终点,需要久久之功,不断破解社会民生事业中遇到的新课题。

  这些民生新课题有的是新出现的。如在线医疗。一场新冠肺炎疫情,让互联网医疗走进了越来越多人的生活中。线上问诊、远程开药……这种便捷的就医模式不仅大大方便了患者,也为抗疫贡献了一份力量。未来,互联网医疗会否让更多患者享受到实惠?网上看病报销如何推进?再如,个人信息安全。“刷脸时代”,人们在享受便利的同时,也面临一个新问题——如何防止人脸识别等技术滥用,如何保护个人信息的安全?这些问题需要加以研究探讨。

  有的是“老问题”的“新情况”。拿就业问题来说,目前“找工作难、招工难”的问题依然存在,但也要看到形势的不同。“找工作难、招工难”的出现,一方面受到新冠肺炎疫情以及美国对华“规锁”战略的影响,部分企业停止招工、裁减员工等,尤其是刚刚进入劳动力市场的大学生求职困难;另一方面,新兴产业蓬勃发展,高水平研发人才和高技能工人普遍缺乏。这样的特殊背景之下,如何促就业、稳就业,需要新的思路和对策。

  记者:立足江苏实际,如何把“民生清单”切实变成群众的“幸福账单”?

  周睿:把“民生清单”变成群众的“幸福账单”,关键在于抓住当前民生事业的新课题,统筹谋划,创新体制机制供给。

  一是教育高质量供给。完善广覆盖、普惠性学前教育,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不断增加优质高等教育的供给,以深化职普融通、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来发展高职教育,办好继续教育和线上教育,以职业技能提升教育促进年轻下岗工人再就业和刚毕业大学生就业。

  二是医疗高质量供给。完善优质高效医疗服务体系,实施优质医疗资源提质扩容工程,健全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发展高端医疗设备,完善分级诊疗服务体系,推进城市医联体、县域医共体建设,促进优质资源均衡分布,提升农村合作医疗保障水平和异地就医结算的便捷化水平。

  三是住房市场高质量供给。加快都市圈、城市群之间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分散大城市住房需求压力;统筹不同性质的用地指标,增加住房供给紧张城市的住宅用地供给;积极增加土地供应、安排专项资金、实施集中建设,因地制宜地增加保障性租赁住房和共有产权住房供给;构建科学合理的房地产限购政策,发挥其遏制房价过快上涨的功能,并探索利用房产税等经济手段调节房价的机制。

  四是应对老龄化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高质量供给。面向老龄化社会需求,新建公共基础设施和改造已建成公共基础设施;建立完善老年健康服务体系,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和长期照护保障体系。

  交汇点记者 颜云霞

标签:
责编:刘艳元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