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鹿帽”人大代表受关注 本人回应:不是小鹿,是狍子
2021/03/08 10:20  红星新闻  

  3月6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的内蒙古代表团全团会议上,一名头戴“小鹿”样式帽子的全国人大代表被现场镜头捕捉到。随即,相关照片和视频悄然在网络走红。有网友留言:“帽子太可爱了,真想摸摸看。”

  记者了解到,会场上这顶“鹿角”样式帽子的主人名叫代喜院,是内蒙古鄂伦春自治旗人大主任,也是今年“两会”内蒙古自治区来自鄂伦春族的全国人大代表。当得知自己因一顶帽子走红网络,他直言感到很意外,同时也非常感激网友对自己乃至鄂伦春族的关注。

  而对于网友好奇的“鹿角”样式帽子,代喜院也向记者解释:“帽子上并非鹿角而是狍子,鄂伦春族百姓每逢重大节日或庆典才会佩戴,以示庄重。”

  头戴“狍子”帽的全国人大代表火出圈!

  代喜院:这顶帽子在重大节日庆典才戴

  “这两天亲戚朋友发来很多网上我的照片,他们都告诉我说我在网上火了。”代喜院告诉记者,自己突然“走红”觉得很意外,但非常感谢网友的关注,更希望能有更多人走进鄂伦春,了解鄂伦春族背后的历史文化。

  对于头上奇特造型的帽子,代喜院表示,这并非是网友认为的鹿角,而是狍子的造型。之所以设计为狍子的造型,代喜院解释,过去鄂伦春族是以狩猎为生的民族,而选择狍子作为头饰形象,一方面是因为其在过去是祖先主要的食物来源之一;另一方面是为了在捕猎过程中,戴着这种帽子能更快吸引动物,从而提高捕猎的效率。

  “这顶帽子还拥有自己的专属名字,用鄂伦春语叫密塔哈,是我们鄂伦春族的民族服饰。”代喜院告诉记者,鄂伦春族百姓每逢重大节日、庆典才会穿戴这样的服饰以示庄重。

  公开资料显示,密塔哈是用整狍子的头颅,去掉骨肉后,保留狍头上的毛、角、耳朵、鼻子和口,精心鞣制而成,与狍子的头一模一样。但随着狍子被列入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现在鄂伦春族已不再捕猎狍子。因此,这种帽子如今已经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

  事实上,这已不是“狍头帽”第一次现身全国“两会”。2008年,全国政协十一届一次会议开幕式上,来自内蒙古自治区的鄂伦春族政协委员孟松林,便头戴“狍头帽”进入会场。在2013年的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开幕式上,来自内蒙古的全国人大代表何胜宝,也曾头戴“狍头帽”赶赴会场。

  来自鄂伦春族的人大代表今年建议是啥?

  代喜院:关注当地“三供一业”改造

  作为全国人大代表,代喜院不仅带来了头顶上的“狍头帽“,也带来了事关当地发展的两会建议。

  代喜院告诉记者,今年两会自己提交了一份名为《关于将“三供一业”移交后的非城关镇住宅小区纳入城镇老旧小区改造范围的建议》的提案。

  所谓“三供一业”,指企业的供水、供电、供热和物业管理。根据国务院国资委、财政部2016年发布的《关于国有企业职工家属区“三供一业”分离移交工作指导意见》,要求“三供一业”分离移交,即国企(含企业和科研院所)将家属区水、电、暖和物业管理职能从国企剥离,转由社会专业单位实施管理。

  “在对老旧小区改造过程中,逐步暴露出了一些问题,所以我递交了这份提案,目的是为了让我们的家乡发展更好,老百姓都过上好日子。”

  据了解,鄂伦春族是我国人数最少的少数民族之一,全国人口仅九千余人,而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鄂伦春自治旗的,目前鄂伦春族人仅有3017人。

  “作为全国人大代表,希望能在两会上为家乡百姓积极发声,解决问题,让家乡建设得更好。”代喜院说。

标签:
责编:顾志铭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