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上国庆观礼台的江苏特聘外籍农业专家
2019/10/01 16:48  交汇点新闻  

  交汇点讯国庆节前,江苏省农科院收到科技部通知,该院特聘外籍专家披拉沙斯乃文(Peerasak Srinives)教授受邀作为仅有的五位外国科学家代表中唯一的农业专家,参加国庆观礼。

  10月1日,披拉沙斯乃文(Peerasak Srinives)教授接受采访,大意为:“今天是我一生中非常荣幸的时刻,能够有幸被邀请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庆,作为其中的一员,我感到特别光荣。通过观礼,我感到中国越来越强大了。我能够来参加观礼是由于我和中国科学家的合作,特别是和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陈新所长团队开展卓有成效的合作,也特别感谢他们。”

  

  披拉沙教授赴京出发前,记者来到江苏省农科院对他进行了现场采访。

  今年69岁的江苏省农科院特聘研究员、泰国农业大学披拉沙斯乃文教授,担任过亚洲和大洋洲育种协会主席、总顾问等职,是名符其实的在世界上食用豆类育种成果最多、应用面积最大、创造成果最大、成果推广面积最大、效益最高的国际著名豆类育种科学家。他曾经育成了世界上第一个真正能够在生产上应用的直立型绿豆品种VC1973A,该品种是目前中国乃至世界上种植最大的绿豆品种,累计推广面积达到20亿亩,掀起了世界绿豆种植方式从传统的蔓生型向现代直立型过渡的革命,对保障绿豆生产和供给、提高绿豆产量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被称为世界绿豆界的“袁隆平”。

  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他与江苏省农科院开展科研合作,为我国豆类育种与培养农业科技人才方面作出了杰出贡献,是中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国家友谊奖、江苏友谊奖的“大满贯得主”。

  经济作物研究所所长陈新研究员是披拉沙教授在江苏省农科院最主要的科研合作伙伴,并且长期担任他来华工作期间的翻译。陈新介绍说,披拉沙的家乡泰国地处热带,农作物成熟期短,豆类作物一年可种四季,病虫害也多,种质资源丰富,开展豆类作物育种研究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秋季是豆类生长、成熟的关键时期,他基本上每年这个时候都会来江苏农科院,到试验基地田头看豆类作物长势,看病虫害防控,指导研究人员开展育种研究。

  按理,开展育种研究,南方热带地区条件更为有利,为何对江苏情有独钟?面对记者提出的这个问题,披拉沙充满感慨,他说,我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接触到江苏省农科院的科研人员,此后三十多年选择江苏作为主要科研合作基地和伙伴,主要是在合作交往中切身感受到,江苏人做事比较踏实,对人比较友善,科研基础较好。还有,就是政府重视和支持科研工作,科研和合作氛围很好,为开展科研工作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说起披拉沙教授对江苏省农科院、对中国科研工作和农业生产的贡献,陈新如数家珍:

  从1984年至今,披拉沙教授与江苏省农科院进行了持续30多年的不间断合作,凭借他在国际豆类学术界的崇高地位,牵线搭桥,帮助江苏省农科院开展农业科研国际合作,在研究课题联合申报和合作研究、促成国际学术会议、联合研究论文发表、优异种质资源引进及优良农作物新品种选育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最可贵的是,披拉沙教授对中国非常友好,他把热带地区的豆类抗病品种资源,毫无保留地、无偿地送给江苏省农科院,其中很多是世界上绝无仅有的优异种质资源。据统计,三十多年来,中方合作单位江苏省农科院从泰国农业大学引进抗豆象绿豆、抗病毒病毛豆等各类资源1000多份。在农业科研界,谁拥有宝贵的种质资源,谁就能多出优秀的科研成果,因此,对种质资源相互封锁秘不示人,已成惯例,披拉沙教授却打破了这个惯例,因而被誉为国际豆类科研界的“白求恩”。

  通过与披拉沙教授合作,中方利用以上资源育成了众多综合性状优良的新品种,新品种在很多性状方面非常突出,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多项合作成果获得了国家及省部级科技进步奖。豆类作物新品种中有20个通过省级以上鉴定或审定,占据了我国绿豆种植面积的50%以上,长江流域种植面积的95%以上。

  在影响最大的绿豆品种选育方面,他与江苏省农科院合作在国际上率先培育出了抗豆象绿豆品种,解决了长期困扰中国绿豆产业的抗虫性问题。苏绿2号(2011年江苏省鉴定)是目前省内千粒重最高(85克)、第一个抗豆象的品种,也是目前江苏省栽培面积最大的自育品种。

  围绕通过与披拉沙教授进行联合选育或引进资源所选育的适合不同生态区的豆类新品种,我国建立了相应的品种繁殖、推广及其应用体系,据初步计算,上述各种食用豆新品种和新种质累计在省内外推广1000万亩以上,年种植面积约为江苏省食用豆种植面积的80%左右(不包括大豆,其中大豆为20%),新品种推广到江苏、安徽、广东、广西、台湾等地区和泰国、越南等地,获得直接经济效益80亿元,为外贸企业创汇近8亿美元,为农民增收40亿元。

  披拉沙教授还与江苏省农科院合作,促成召开多次国际会议,为双方研究水平的提高和在国际上的学术地位打下坚实基础。双方共同发表多篇国际学术论文,其中有不少填补了国内甚至是世界上该行业的空白。作为江苏省农科院的特聘研究员,披拉沙教授非常重视人才培养,先后为我国培养博士1名,博士后1名,其他技术人员6名,为相关领域的发展以及高端人才的培养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交汇点记者 邹建丰

标签:
责编:张红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