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见小康(70)丨20岁的他们用一年时间,做了一件终身难忘的事
2021/02/22 21:10  新华报业网  陈彤 华夏  

  “用一年不长的时间,做一件终身难忘的事。”这是中国青年志愿者研究生支教团志愿者们常说的一句话。

  扶贫先扶智!20多年来,一批批来自全国部分重点高校应届本科毕业生或在读研究生,奔赴中西部贫困地区中小学开展为期一年的支教志愿服务及力所能及的扶贫服务。播撒知识的种子,助力全面小康社会建设。让我们一起来听三位研究生支教团成员讲述他们眼中最骄傲的事。(请听文章开头音频↑↑)

  口述|牛勇 王炜光 孙洪洋

  昨天,他们还是坐在讲台下的学生,在高等学府里汲取着最前沿的专业知识;今天,他们就成为站在讲台的老师,为西部地区的学生讲解着基础学科知识。他们,就是中国青年志愿者研究生支教团志愿者。

  牛勇:我叫牛勇,2019年8月我参加矿大(中国矿业大学)研支团,到山西省灵丘县石家田乡开展为期一年的支教志愿服务。我在刚过去支教第一周,我发现有个同学,别的同学都在吃饭,他在宿舍里面待着,那我当时就问他,你什么原因不去食堂吃饭?是不是不舒服还是怎么着?他也半天不吱声,我就问他好多遍,突然间他来了一句,我不想上学了。

  我就和他沟通,其实他不是厌学,他(只是)不会和其他同学去相处,他很孤僻,导致他不想在学校待。我就把他安排成地理背诵组长,他不太喜欢背书的话,别人给他背书过程中,他可能就汲取到一些优点,或者说是听得多了自然也记住了,慢慢地就对我的地理学科产生了一个非常好的兴趣。最后考试的时候,我(的)地理学科,他从以前20分,最终考试的时候,我印象里面(他)是考到了70多分。

  牛勇所担任七年级地理教学工作,第二学期期末统考位列全县第二名,是历届支教团所取得的最好成绩。更让他感到高兴的是,在他的指导下,学生们逐渐打败了学习上的“劲敌”——智能手机。

  牛勇:只要是放假的话我都会给他们布置一个任务,就是回去了解有关于学习内容的视频。比如说我马上要讲到日本了,那你就回去可以看下有关日本的一些视频,或者说是当地的风土人情,我在课程之前会问下学生,你通过这些视频,你学习到了哪些东西,你回去看了哪些东西,这样的话就可以引导他们在学生阶段如何去使用智能设备。

  2018年8月,王炜光参加了矿大研支团,来到了有着“中国芒果之乡”美誉的广西百色市田东县。但是在家访中,他们了解到由于当地山势陡峭、交通不便,每年种植芒果的收入跟成本勉强打平。为了给贫困户节约成本,支教队员们开始了助农之旅。

  王炜光:2018年我们去的时候,我们与江浙沪的高校建立起联系,把广西的特色水果定向销往到江浙沪高校。2019年,我们把这件事再次提档升级,扩大了市场,仅一年间,我们把田东县的40吨水果,销售到了全国69所高校及科研院所。

  他(贫困户)以前都是自己收一点果,然后自己开车“噔噔蹬”去芒果市场上卖,我们去直接一车给他拉回来了,运输费他只掏一次很便宜,2吨能省到80块钱左右,一家大概有20吨,平均,大户能搂(收)到40吨、50吨、60吨。

  在每销售一箱的同时,消费者可以选择捐赠2-3元的爱心基金,也可以选择不捐赠,这完全看他们自己的。每一箱的两三元到我们这边,第一年盈余是8000多(元),第二年是14000(元),这些盈余我们把它放到一起,全部拿来搞助学工作。

  就这样,研支团帮助贫困户打开了水果销路,获得了当地百姓的认可,王炜光也真正融入了田东县当地的生活。

  王炜光:有一次当地团委让我去带着40多名村支书去深圳,参加培训班。然后在过程中,我(之前)没有见过他们中的任何一个人,他们里面几个老大哥、老大姐(指着我说)“这不是卖芒果的那个小伙子嘛!”那一瞬间骄傲、自豪油然而生。

  (现在)我人不在那边我的心还是在那边的,再继续帮助那些贫困户大哥们,让他们生活变得更好一点,因为有我们的帮助,可能他们的晚餐上就有了肉,可能他们的孩子就上了县里的中学。我是想一直把这件事继续做下去,所以我回来就注册了公司。

  从2008年到2020年,中国矿业大学共计派出13批122人次志愿者奔赴西部,让知识的种子在贫困地区开花结果。每次离别时,研支团的成员都与孩子们约定:有机会我一定会回来,同时希望你们可以走出大山、考上大学,我们在大学里再相见!2014年9月,矿大第二届研支团成员孙洪洋终于在徐州迎来了来自支教地石家田乡的学生。

  孙洪洋:他们从报考的时候其实就跟我们支教团有联系,我们很兴奋,也一直希望她能够考过来,当知道她拿到通知书,考到矿大的那一刻,真特别兴奋。我们就觉得远方有一位亲人要过来了,他们可能也觉得我们这边有一帮亲人在等着他们,所以就是一种久别重逢的感觉,很期待、很兴奋、很激动。

  8年来孙洪洋已经陆续迎来4位石家田乡的学生,从山村到城市,从校园步入社会,初到徐州的学生还有些不适应,孙洪洋仍肩负着“答疑解惑”的师长责任,也见证着他们的成长。在孙洪洋曾经资助过的一对姐妹身上,实现了研究生支教者“最初的梦想”。

  孙洪洋:变化特别大,首先两个姐妹是一前一后来到徐州,通过这三年在徐州的时间,我觉得她们性格变得开朗很多。现在,姐姐已经毕业了,妹妹马上要毕业,姐姐已经在徐州找了一家信息网络方面的工作。我觉得对一个家庭来讲,高质量的就业对家里面情况的改善会有一个非常大的促进作用,(看着她们)从山里面能够走出来,改变自己的命运,通过知识,这对我们支教队员来讲,是非常幸福的一件事情。

  来自教育的成就感莫过于给他人希望!支教团承担的不仅是将优质教育资源引入西部,他们还会以哥哥、姐姐的身份关爱学生,用满腔热情践行质朴愿望——用一年不长的时间,做一件终身难忘的事。

  孙洪洋:对于当地学生来讲,研究生支教团就是一扇窗,一米阳光、一束很亮的阳光,他可以通过这扇窗去看到很多五彩斑斓的世界,通过这束阳光感受到温暖。支教团的成员年龄永远都是停留在20岁左右,因为每年支教的学生都是那个年龄段,所以给他们带来的都是积极向上、乐观,又有知识又幽默的一群哥哥姐姐们,对于他们来讲会有榜样的作用在里面。

  一年的时间很短,却足以让他乡变故乡;一年的时间很长,这365天的生活值得用一生来回味。接力支教,让研究生支教团的成员永远那么年轻。时光更迭,当支教老师亲眼见证学生用知识改变命运的那一刻,就会深深体悟到——有一种幸福叫“圆梦”。

  研究生支教团成员的小康心愿:

  牛勇:我的小康心愿就是希望有更多的人关注到山区留守儿童甚至是问题孩子,并给予他们力所能及的帮助。

  王炜光:我的小康心愿是在我毕业后,回到中国芒果之乡,帮助“芒乡”打响他们的品牌,吸引更多的外出青年回到家乡,建设家乡。

  孙洪洋:我的小康心愿是希望有越来越多的孩子能够走出大山,通过知识改变命运,到外面的世界去寻找新的自己。

  你也想说说自己的小康故事?

  别着急,你可以通过以下方式与我们分享

  联系邮箱

  xinhuabaoye1234@163.com

  栏目热线

  025-58681634

  说出你我的故事

  听见小康的声音

  总指导:双传学 顾雷鸣

  总策划:李扬

  监制:任松筠 田梅

  统筹:高伟 朱威 韦伟

  记者:陈彤 华夏

  音频、视频剪辑:刘畅方达

  视频拍摄:杨玺

  配音:董双

  检校:金勇

  图片均由受访者提供

标签:
责编:刘雨菲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