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首页 > 正文
听·见|面对“网瘾爸妈”,简单指责和限制绝非良策

你的声音,我们愿意听见;

你的关切,我们一同看见。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当“少看手机”从爸妈对孩子的唠叨,变成长大后子女对爸妈的叮嘱,一种新的现象悄然浮现——爸妈染上了“网瘾”。有网友表示“爸妈刷手机比我还狠!”老年人手机上瘾,特别是沉迷短视频,已经成了部分家庭的痛点。

提起这种现象,不少人都有一肚子话要说:“早晨睁开眼就是看短视频,声音还贼大,吃饭的时候还在看,让她不要看,还说不要管我”“我妈天天晚上在手机上看吵架的视频,我说了N次那是剧本,她非要说是真的”“不信儿女信主播”“老爸每天就是刷手机、网购,每月的退休金一两个星期就用完”……

当下,老年人已成为网络世界的重要参与群体。一份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4年6月,我国有将近11亿的网民,其中60岁及以上的网民占14.3%。从看新闻、刷视频,到跟着带货主播疯狂下单,老年人为何会对手机如此上头呢?

其实,许多老年人在退休后,生活节奏放缓,社会参与度降低,曾经忙碌的工作与社交圈子也逐渐远去,但他们内心对社交、对被认可被需要的渴望却依然强烈。这时,手机出现了,成本低、上手简单、互动性高,内容又投其所好,为他们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一拍即合。

有研究表明,对老年人来说,适度使用数字产品(包括短视频平台),对身心健康能起到一定积极作用。但过度沉迷刷手机,以至于影响正常生活,就需要进行干预了。比如山东一位70多岁的奶奶,因视物模糊去医院检查,一测竟然近视2300度,孙女说爷爷奶奶每天睁开眼就是玩手机,一直玩到凌晨。如果长时间久坐看手机,势必大量压缩原本用于锻炼和户外活动的时间,严重危害身体健康。另外,他们的心理健康和独立思考能力也会受到影响。老年人在网络中难以辨别真伪,极易陷入“信息茧房”,轻信一些“伪科普”“毒鸡汤”。而子女试图劝阻也很难奏效,“小孩还能管管,老年人说不进去一丁点,会吵架的”。

面对“网瘾爸妈”,简单地指责和限制绝非良策。正如小时候爸妈常说的“都是为你好”一样,脱离了尊重和理解的“为你好”,往往适得其反。

今年寒假,部分大学生有了一项特殊的“作业”:回家为老年人戒“网瘾”。他们在假期陪着爷爷奶奶散散步、唠唠嗑,充分感受亲情;帮他们关闭不必要的通知提示、个性化推荐;检查手机,卸载非正规来源的App,关闭“免密支付”“先用后付”等功能……这些方法对老年人合理上网是有帮助的,但大学生开学之后呢?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还得子女主动承担起责任,去换位思考,了解父母的内心需求。

比如对于热衷购物的老人,子女可以推荐他们喜欢的产品,顺势科普如何在正规的平台购物、如何挑选大品牌有保障的产品。同时,也要学会鼓励和欣赏父母,当父母分享了权威正确的信息时,及时肯定夸奖,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成就感。即使工作忙碌,也可以在网络上多与父母交流沟通,提供情绪价值,让他们感受到精神慰藉。

在社会层面,社区可以组织一些兴趣活动,如书法、舞蹈、摄影等,丰富老年人的精神生活。此外,还可以开展数字素养、反诈骗培训,帮助他们提升对网络世界的正确认知。监管部门应持续加强网络治理,严惩违规行为,净化应用环境,同时畅通维权渠道。而企业和平台则应承担起社会责任,将重点放在研发契合老年人需求、体验友好的产品上,而非片面追求流量与商业利益。

没有完美的子女、完美的父母,帮老年人戒“网瘾”既是挑战,也是修复和深化亲子关系的契机。相互理解,多多接纳,相信治疗的终极秘方,永远藏在一句耐心的解释、一次真诚的陪伴之中。

(非文)

责编:沈蕾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