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
文旅江苏
全域旅游
节庆活动
生态环境
旅游视界

博物馆珍藏历史,也连接起美好生活。4月22至23日,“文化中国行”主题宣传报道调研行来到南京六朝博物馆、江宁织造博物馆、南京市民俗博物馆和南京市博物馆,在有“看头”博物馆里换种方式“阅读”城市。

一扇“最美落地窗”,让六朝博物馆成为新晋网红打卡点。走进六朝博物馆展厅,“奁盒”框住观众,竹林与帷幔、曲径与山石相结合的置景设计将展厅置于疏影浮动的“园林”之中。

范俊彦/摄

建馆近十年,六朝博物馆以精良的展览、丰富的社教活动、优美的参观环境、一流的志愿服务和独特的地理位置吸引了广泛关注和喜爱,逐渐发展成为南京文化新名片。其中,由“六朝尚青”演化而来的“六朝青”志愿团队成为博物馆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六朝博物馆副馆长贺湘说,自开馆以来,博物馆就面向社会征集了大量志愿者,10年来探索出不少志愿者助力博物馆发展的创新和实践。“可以说‘六朝青’志愿服务是和博物馆共同成长起来的志愿品牌。”

“我们同步把青年群体、银发群体考虑进来,有计划地进行品牌化、分众化的社教活动。”贺湘介绍,2020年起,六朝博物馆启动“小青莲”志愿服务项目,邀请青少年担任六朝文物的讲解员和守护者。现在还发展出“大手拉小手”的志愿品牌,以老带新的方式培养高水平的青少年讲解员。

范俊彦/摄

相比于六朝博物馆的“年轻”气质,坐落在朝天宫的南京市博物馆则凭借历史建筑自带了“金陵”味道。朝天宫是江南地区现存建筑等级最高、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明清官式古建筑群落,红墙黄瓦环绕,庄重而古朴。

一个博物院就是一所大学校。为了让馆藏文物、历史文化资源为公众所用,南京市博物馆推出一系列精品展览、社会教育活动。南京市博物馆馆长、文博研究馆员吴阗说:“我们在馆校合作项目上做了很多尝试,定期开展校外课程、研学活动,比如‘古都研学游’‘太白之旅’,把人文讲座开进大中小学,用青少年喜爱的方式打开博物馆。”

范俊彦/摄

“脚下的这片地就是最宝贵的文化资源。”和南京市博物馆相似的另一展馆,是坐落于甘熙宅第的南京市民俗博物馆。南京市民俗博物馆副馆长刘媛之告诉记者:“甘熙宅第是我国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清代私人民宅,俗称‘九十九间半’。”在这里,业内大师在约20间非遗工作室内坐馆,南京绒花、秦淮灯彩、根雕、竹刻等非遗项目在博物馆内落地生根。

范俊彦/摄

依托馆内丰富的非遗项目资源,南京市民俗博物馆推出多种非遗主题研学课程、非遗旅行研学线路,积极开展“我是小小传承人”“500娃娃学非遗”等活动。刘媛之说,博物馆还与30多所学校开展“非遗进校园”校本课程开发与教学,进行非遗活态传承,为青少年带去更为丰富的文化体验。

同样,在江宁织造博物馆,“四时红楼——《红楼梦》主题文化课程”越来越受到喜爱。以《红楼梦》为窗口,观众能够在活动中了解《红楼梦》与南京的深厚渊源,品读南京城市文化的美丽侧影。江宁织造博物馆还特地成立了外国志愿者团队,为国际友人提供多语言品读和分享感悟的平台。

近年来,越来越多南京博物馆成为“行走的课堂”,用形式多样、主题各异的研学、社教活动,让各家“宝贝”走出展厅。可以想见,一座独具特色、充满活力、令人向往的“博物馆之城”将离我们越来越近。

船游秦淮河赏“桨声灯影”,在中华门城堡上学唱越剧。今年3月31日—4月1日,一个由31名德国游客组成的欧洲入境旅游团来到南京,开启了两天一晚的“古都赏春之旅”。这是我市自2020年以来接待的最大规模欧洲入境旅游团。

无论是世界“文学之都”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还是山水城林融为一体的自然禀赋,南京正以历史文化名城古今辉映的独特城市气质吸引着越来越多世界各地的游客。加之去年以来,随着中国免签“朋友圈”持续扩容,南京入境旅游市场显著升温。在世界各地,越来越多的人喊出“Go to Nanjing!”,呼朋引伴,与“宁”相约。

今年1—2月南京接待入境过夜旅游者5.15万人次,同比增长112.3%

“南京夜晚的灯光和亮化非常美丽,城市绿化很好。南京对我们的接待也非常周到。”3月31日晚,德国游客保罗·海克乘坐秦淮画舫,船游秦淮河东五华里,欣赏着两岸流光溢彩的秦淮灯彩,由衷地发出赞叹。3月31日—4月1日,由31名德国游客组成的旅行团来到南京,踏上两天一晚的“古都赏春之旅”。这是我市自2020年以来接待的最大规模欧洲入境旅游团。

4月6日,由26名新加坡游客组成的深度旅行团抵达南京,开启他们与美丽古都三天两晚的“春日之约”。该团由南京文旅(新加坡)品质游专卖店与新加坡中美旅行社共同组织。该系列团组是今年2月5日“美丽古都·魅力南京”南京文旅(新加坡)推介会的重要成果之一。

随着我国单方面免签政策的实行以及入境旅游便利化措施的不断完善,法国、德国、意大利、荷兰、西班牙、马来西亚、新加坡等新增可免签入境中国的国家游客增长明显。据携程《2024龙年春节旅行报告》显示,今年春节假期,南京与上海、北京、广州等地一起成为外国游客热衷的目的地。市文旅局联合相关市场推广中心、重点旅行商、专业机构等推出的南京入境游线路产品受到境外游客欢迎,其中在南京停留2—3晚的深度游、定制游产品占比明显提升。

一批经营入境游的旅行社可谓喜讯连连。3月份以来,我市主攻欧美远程市场的中国国旅(江苏)接待的德国、法国、意大利、西班牙游客显著增加,在南美等新兴市场业务也有喜人突破,共计接待团组近20批次;我市主攻东南亚等市场的江苏康辉国际会议展览有限公司接待团组达32个,市文旅局委托该司运营的南京文旅(新加坡)品质游专卖店联合新加坡头部旅行社开发的在宁停留3天2夜的深度游产品,从3月17日起直至整个4月份,共计组织近10个新加坡旅行团来宁;江苏金桥国旅接待来自马来西亚、北美、澳洲等市场的旅行团近50个,其中包括近30人的澳大利亚旅行团……

在城墙上触摸南京的历史脉络,在秦淮河畔感受南京的市井烟火,在非遗体验中领略传统文化的精髓,在形形色色的文博场馆感受城市的人文风雅,在city walk中开启一段段古都发现之旅……越来越多世界各地的旅行者慕名而来。1—2月份,南京接待入境过夜旅游者5.15万人次,同比增长112.3%;外汇收入8834.51万美元,同比增长81%。

面向世界“舞台”,创新讲好发生在南京的中国故事

入境游客翻倍增长的背后,是全市上下齐心协力,致力于在世界“舞台”上讲好发生在南京的中国故事,开拓重点旅游客源市场,有序复苏入境旅游,结出的累累硕果。

一直以来,在南京的入境游市场中,德国稳居欧洲入境客源市场的首位。“从去年四季度开始,我们接待了多批次德国入境旅行团,有商务团、私人定制团、小包团,也有德国旅行社组织过来的旅游团,在南京停留1—2夜。”中国国旅(江苏)入境中心总经理周焱告诉记者,3月31日组团来宁的Trendtours是德国知名的中国旅游线路旅行商。此次来宁团组,也是该公司今年新推出含南京行程系列团的首团。

南京一贯重视在德国及德语区市场的深耕推广。今年初,市文旅局正式恢复欧洲德语区推广中心项目。3月5—7日,南京文旅欧洲德语区推广中心代表南京参加了全球最大旅游交易展——德国柏林国际旅游交易展(ITB),积极推介南京各类旅游资源、特色文化、美食和生活。目的地遍及全球的德国知名高端定制旅行供应商Ikarus Reisen的首席执行官拉尔夫—胡贝尔表示,“南京资源优越且毗邻上海,将是我们往返中国不可或缺的一站。”

当前,市文旅局正着力提升旅游产品吸引力,以“增加来宁游客人次、延长在宁停留时间、提升在宁消费水平”为目标,策划推出多层次、差异化的旅游线路产品,开展精准营销。3月22日,来华参加第二届中俄营地大会的俄罗斯、新加坡、加拿大、蒙古、乌兹别克斯坦等国的国际研学营地负责人齐聚南京野趣国际营地,考察南京优质营地资源,市文旅局在活动上向“营长”们进行了南京国际研学产品专题推介。3月26—28日,市文旅局组织近40名企业代表参加第十七届上海国际会奖旅游博览会(ITCM)暨国际商旅大会(CTW),目前已有113家中外买家与南京企业达成了初步合作意向。3月30—31日,由江苏文旅(俄语市场)推广中心邀请的俄罗斯文旅机构和媒体代表一行16人在南京深度考察和体验文旅资源产品,与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国国旅(江苏)就9、10月份组织俄罗斯中医药交流团来宁开展研修交流活动达成合作意向。

接下来,市文旅局还将着眼市场实际需求,进一步加大推广力度,如参加澳门旅博会、香港国际旅游(会奖旅游)展、亚太旅游协会旅游交易会、NATAS、MATTA Fair等国际重点旅展;加大“请进来”力度,分批次邀请境外批发商、旅行商等来宁考察踩线。据了解,一支由北美旅游顾问和批发商组成的考察团队将于5月中旬从洛杉矶前来南京,进行为期一周的考察踩线活动。其中的Trafalger公司是唯一销售中国线路的北美顶级旅游批发商,该公司将开发、设计并销售南京产品和线路,将其纳入2024—2025年度产品销售计划。

市文旅局还积极拓展全球传播渠道,蓄力入境游市场。今年一季度,南京文旅境外社交媒体总曝光量达到39.76万次,与2023年第四季度相比增长223.5%,互动数增长415.6%。2月份Facebook互动率达到19.3%,为历史最高纪录。南京文旅与China Daily合作的秦淮灯会24小时全球直播活动,全网直播实时观看量和活动相关话题阅读量超过5700万,海内外实时互动量超过550万,包括欧洲时报、美国福克斯广播公司、美国广播公司等超过380家海外媒体网站转载,覆盖全球受众超过1.7亿人次。

提升外国游客在宁游览的便利度,不断优化升级服务

去年以来,我市进一步提升外国游客在宁游览的便利度,从语言讲解、购物刷卡、标识标牌等方面,不断优化升级服务。

在中山陵景区和明孝陵景区,外国游客欣喜地发现,这里的自助讲解器都有中英日韩四国语言,“按一按”即可一键切换,景区的官微上也有中英文的自助语音导览,好比带了个随身“翻译”。中山陵园管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该景区加快了数字人民币的推广应用,全面升级支付系统,便于外国游客刷卡消费,同时与有直接外币结算功能的工商银行对接,打通“外币收单业务”场景,目前景区已有收单设备39台,可支持VISA、万事达等6大国际卡种。持卡人在景区消费后产生的手续费,均由景区支付。

据了解,早在去年12月,市文旅局就召集了全市14家重点国家等级旅游景区及博物场馆,召开了关于提升外国游客接待工作的座谈会,就外国游客的消费场景、导游讲解、团队接待、多语种标识标牌、景区多语种官宣和活动发布、多语种志愿服务、多语种咨询和投诉接待等,开展了摸底调研、交流讨论,进一步提质升级接待水平。

“目前,全市各大重点景区都已经开始行动起来,增设了针对外国游客的购物支付、取款设备如移动POS机、自动取款机等。基本上所有国家等级景区,都按照创建时的相关标准,设置中英文标识牌,特别是5A级景区还根据客源地的具体情况,设置四国语言标识牌。”市文旅局相关人士说,此外重点景区和文博场馆还配备了经验丰富的专职英文讲解员,在市文旅局的指导协调下,景区、旅行社通过导游管理服务机构与院校小语种建立协作机制,保障小语种国家的客人无障碍游览。

当前,市文旅局还保持对重点航线恢复、开通情况的关注,针对南京—吉隆坡、南京—墨尔本等拟开通直飞航线,将与机场、航司等各方加强合作,共同策划主题推广活动。

接下来一段时间,各方入境旅游团及踩线采风团将高频次抵达南京。南京热忱欢迎八方来客,将通过多效举措加强各方协同、资源集成,用好用足各项政策,优化提升入境旅游服务,通过一系列丰富多彩的宣传推广和文旅交流活动,为南京入境旅游高质量发展持续注入新动力。

3月23日到24日,沉浸式昆曲《浮生六记》在花影摇动花香醉人的莫愁湖畔上演了特别定制的”布衣菜饭”版。

作为中国首部沉浸式戏曲,改编自沈复原著的《浮生六记》的昆曲演出,自2018年七夕首演以来,因其独特的、深入的江南文化体验,吸引大量九零后、零零后年轻人到苏州沧浪亭观演,其中园林版以戏曲界罕见的高票价进入演出市场,非但没有“曲高和寡”,反而不断迭代,每年在4-11月演出于故事发生地之一的苏州沧浪亭,迄今演出250余场,创造了文旅行业精品项目的“现象级”表现。

总制作人萧雁介绍,昆曲《浮生六记》“布衣菜饭”版,题意取自《浮生六记·闺房记乐》中芸娘所说“布衣菜饭,可乐终身,不必作远游计也。”以追忆的方式,裁取沈复和芸娘从沧浪亭搬至仓米巷的时间线,透过他们搬家、买菜、更衣的日常生活,展现平凡夫妻细水长流、苦日子甜过的“小确幸”。这个版本曾献演于上海新天地艺术节、大凉山国际戏剧节、桂林艺术节等,每到一地,主创都会因演出场地而做适应性创作,努力为观众呈现最佳的沉浸式观演感受。

沉浸式观演于莫愁水院 顾树荣摄

此次在莫愁湖海棠花会期间呈现的演出也是结合莫愁湖莫愁水院的环境,进行全新的演绎编排,除了全程不插电、最原声的昆曲表演,更通过沉浸式场景转换以及碧螺春红茶加马兰头青团等体验设计,给南京观众带来诗意的苏式生活。

著名作家、文史学者薛冰评论,“编剧高明,撷取布衣菜饭几个生活场景,既重现了浮生六记的神韵,又充满苏州日常的情趣。表演也很精彩。两位主角唱做俱佳,配角也各有风采。而且是在一个不熟悉的新场景中。真是不容易!”;既是水利学者又是昆曲清曲代表性传承人的黄欣说, “在我的《古韵新声话秦淮》书中‘秣陵兰韵’一章写到《儒林外史》第30回,天长才子杜慎卿在莫愁湖举办昆曲大会,有130多个职业戏班来参加。‘点起几百盏明角灯来,高高下下,照耀如同白日,歌声缥缈,直入云霄’。由萧雁老师打造的中国沉浸式昆曲第一剧《浮生六记》上演于南京莫愁湖,这又是一次很有意义的古韵新声的相应成辉”;资深媒体人、心理治疗师文岚表示,”莫愁湖两夜,《浮生六记》布衣菜饭版,一票难求,余韵悠长。张争耀老师最后的念白让我湿了眼眶……一切都会过去,而那过去的,都会成为美好的怀恋。看完戏和好友湖边漫步,海棠耀眼绽放,倒影莫愁湖中,这是属于南京城的春天。”

唐薇饰芸娘 房鹏饰卖酒翁 孙健摄

主办方表示,作为一座有着1500年悠久历史和丰富人文资源的江南古典名园,莫愁湖是长江古河道的遗留部分,这次邀请著名戏剧+文旅品牌《浮生六记》演于莫愁水院,除了为作为南京文旅盛会的海棠花会增彩,也是长江文化和沈复芸娘从苏州到扬州迁徙的大运河文化两大文化的交汇,从沧浪亭到莫愁湖,充分体验水韵江苏的文旅主题。

此次海棠花会期间,莫愁湖还联手非遗创新团队TEAM X,聚焦南京和莫愁湖的人文历史以《红楼梦》、《桃花扇》、《儒林外史》三本名著为创意点,融合多种表演和茶味道、茶点等多重体验,首创TEA SHOW形式推出海棠茶秀,以普惠的价格,使更多游客在清明假期在海棠花雨中感受醉美的金陵一夜。

记者4月24日从中国铁路上海局集团有限公司(下简称上海局集团)获悉,长三角铁路2024年“五一”假期运输方案近日出台,此次假期运输自4月29日起至5月6日止,共计8天。期间,长三角铁路预计发送旅客2700万人次以上,日均发送旅客340万人次以上,或为日均客流最高的一次节假日运输。

今年以来,长三角铁路客流涨幅明显。刚刚过去的第一季度,上海局集团旅客发送量同比增幅超过两成。据悉,今年的“五一”小长假是继春节后第二个较长假期,适宜的气温和连续的假期进一步激发了民众跨省中长途旅行热情,1500公里以内的出行需求得到进一步释放。客流成分将以旅游、探亲为主,呈现出出行范围广、高峰时间长、日均客流大等特点。

上海局集团表示,从客流分布来看,长三角铁路客流预计将呈现假期运输前两天(4月29日至30日)由所在地出发,最后一天(5月6日)集中返程的出行规律;其中,客流最高峰预测将出现在5月1日,当天发送旅客或超长三角铁路今年清明节(4月4日)创下的单日客发纪录(373.5万人次)。

从客流方向来看,长三角多地去往北京、广州、福州、厦门、长沙、青岛等地客流火爆;上海、南京、杭州、合肥等长三角中心、副中心城市与扬州、连云港、盐城、黄山等旅游城市间的人员流动频密,其他城市抵达沪、宁、杭、合、甬、婺等地的客流出现大幅增长。热门线路主要有京沪、京港、杭深、沪昆、沪宁、沪杭、宁杭、合福、宁安、沪苏通、连镇、徐连等直通、管内高铁线路。

针对此次“五一”假期客流预计大幅增长的情况,长三角铁路部门统筹运力安排,采取基本运行图方案、“五一”临客方案、应急方案三个批次安排运力,在实行高峰线的基础上,另计划增开192.5对旅客列车。其中,安排开行夜间动车组列车133对。

“五一”临客方案包括增开50对直通旅客列车、增开142.5对管内旅客列车。增开的直通旅客列车方向主要为长三角来往华中、华南、中原、西北、华北等地区,包括上海至南昌、郑州、西安、武汉、洛阳、长沙、许昌、汉口、九江、佛山、广州、珠海等,杭州至郑州、南昌、赣州、汉口等,南京至长沙、武汉等多个城市间。

增开的管内旅客列车主要方向为长三角区域内热门旅游城市所在地,包括上海、杭州、南京、合肥、苏州、徐州、扬州、连云港、盐城、宁波、温州、丽水、衢州、黄山、宣城、芜湖、阜阳等。

此外,铁路部门将采取组织动车组列车重联运行、普速列车加挂车辆等措施增加运力和席位;根据客运大数据分析,持续关注火车票售出情况,适需启动应急方案,最大限度方便旅客假日出行。

铁路部门提醒广大旅客,具体列车开行情况请以车站公告和中国铁路客户服务中心12306网站公布信息为准;“五一”小长假期间旅客出行集中,乘车当天建议适当提前出门,为市内交通、进站安检等环节留足时间;许多城市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火车站,务必看清票面标注的站名,勿因跑错车站,耽误行程。

前不久,海南户外休闲旅游装备展暨响浪露营生活节(以下简称“露营生活节”)在三亚大东海旅游区开展。现场,来自国内外上百家户外装备展商带来了琳琅满目的户外旅游装备和创新的露营生活方式,全面展示了户外露营产业发展的蓬勃态势。

三亚市人民政府相关负责人介绍,此次露营生活节紧抓海南环岛旅游公路开通的契机,结合三亚文旅资源优势,构建多个露营场景,将掀起三亚露营生活的新潮流。

消费需求旺盛

“今年的露营生活节将户外露营与休闲旅游装备、生活方式品牌相结合成为一大新亮点。活动现场汇聚了牧高笛、猎户座智造、星舰营地等10余家高端露营品牌,以及景德镇陶溪川文旅、保时捷、借宿等10余家知名生活方式品牌。通过露营+户外装备、灯具、炊具、服装等产品体验与销售,结合场景打造,提供户外露营全新提案。”露营生活节相关负责人、SMART度假产业专家委员会秘书长王旭介绍。

露营生活节现场 王赵洵 摄

“要想露营体验感好,需要配备的东西真不少,尤其是参观了这次展览,感觉新产品、新玩法太多了,真是大开眼界!”三亚市民邱女士说,“在接触露营之前,我的周末休闲方式就是和朋友一起逛街。但在接触了露营之后,户外休闲消费就成了我开支的大头。家里专门购置了帐篷、露营车、简餐用具,以及户外衣物鞋帽等。基本上每隔3个月,我就会选购一些装备,仅2023年,用在户外休闲装备上的钱就超过了5位数。”

携程研究院文旅研究中心主任吴珊发现,随着近两年租车自驾游需求爆发式增长,租车版块2023年为租车企业带来300万的用户订单,同比增长140%,而与之对应的自驾露营装备销量也增长了167%。

企业抢滩入场

在露营生活节现场,各参展企业带来的精致露营、汽车露营、骑行桨板等沉浸式体验场景,让观众大饱眼福。

从一块地垫、一个睡袋,到专业的帐篷、天幕;从野炊烧烤、休闲速食到精致的咖啡机;从简单地在草地上搭个帐篷到海边精致轻奢的“露营+”……近年来,露营经济的火热也引来全国各地众多企业抢滩入场露营装备产业。

去年以来,迪卡侬露营产品销量大幅提升,其中帐篷品类和露营家具类表现尤为突出,睡袋、气垫、炊具、照明灯等露营装备和附件均有两位数增长。

露营生活节现场 王赵洵 摄

该公司正在加快开发更符合中国及亚洲露营风格的产品。“我们自主开发的快开遮阳帐篷,增加UPF防晒功能和通风门窗隐私帘,还特别融入中国风元素,比如山水画系列、十二生肖系列,在市场上取得非常好的反响。”迪卡侬中国公司有关负责人介绍,现在国内慢慢培养起来的露营入门用户,在未来将成为极具潜力的进阶用户,他们也将带动露营产业跨越式发展。

“2023年,我们公司的产品销量比往年增长了50%。在各个电商平台,一晚上就能卖出1万余件冲锋衣。”浙江蓝途户外用品股份有限公司负责人金丽君介绍。

露营关联产业的想象空间也在进一步打开,带动汽车、家电、预制菜等产业发展。如一些新能源汽车品牌陆续推出露营、旅行等相关产品,为消费者外出露营降低了出行和使用成本。不少资本也正在以各种方式进军露营装备产业,美的、小米、海信、林氏木业等生产企业都在纷纷探索切入点,如美的研发露营炉具,林氏木业研发户外家具等,这些企业纷纷加入露营经济赛道,实体产业投资呈现加速趋势。

推动营地发展

在云南腾冲世博牧云·悠所摩旅营地里,你只需要提前设置好管家服务,早晨醒来的时候,便能看到自然奇观——日出云海。在露营生活节上,悠所摩旅营地主理人李少英向观众和其他参展商介绍新科技加持下的露营装备产品对营地的影响。

“露营相关装备的品类不断丰富、科技含量不断提高,对营地建设、客户体验度的提升均有所帮助。如今,营地均价在3000多元一天的度假屋仍然供不应求。”李少英介绍,“悠所摩旅营地采用了全架空、可回收的环保建造方式。简单来说就是把房子‘种’在空地上。营地里所有的度假屋都是一体化设计与生产的。在工厂完成生产后,度假屋运到营地只需要一天的时间就能安装完成。对山地建筑来说,这样的方式,实现了对土地的最大化利用。”

露营生活节现场 王赵洵 摄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建筑之外,整个度假屋也充满了“黑科技”。房间的落地窗可以自由开关,打开窗户,大床顺着轨道就能推到露台上,让客人置身于自然之中,呼吸山间的空气。同时,房屋还采用一种不拼缝、不漏光的超宽幕布代替窗帘和纱窗,能满足无缝遮光需求。这个超宽幕布还能作为全幕投影,让你坐在户外沙发上,就能看一场电影。

今年入春以来,热带滨海旅游消费持续升温。在海南三亚,不少市民游客选择来一场郊外“治愈”之旅,在舒适柔软的沙滩上,悠闲地坐在帐篷中,吹着海风看日落,尽享轻松愉快的露营时光。三亚露营的火热“解锁”了旅游新玩法,也更好地适配了休闲消费需求。而海南环岛旅游公路的贯通,也为户外露营休闲旅游装备开拓了新蓝海。

在海南省旅游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总经理鬲永奇看来,海南环岛旅游公路的贯通,是海南自驾游、房车露营发展的重要历史时刻。自驾游人群基本都是户外露营爱好者,相辅相成下,可以极大推动海南发展户外营地产业。再加上有自贸港的优惠政策,露营消费人群可以享受自贸港的免税政策,买到价格更实惠的高端露营装备。

4月21日,在美丽的太湖之滨无锡,一场别开生面的青海文旅推介活动火热上演。以“山宗水源 大美青海 感恩奋进 诚邀水韵江苏 相约大美青海”为主题,青海省2市6州代表向江苏无锡市民及媒体、旅行社代表展示了青海的壮丽风光和深厚文化底蕴,现场引起热烈反响。

这次活动以江苏无锡为燃点,邀约广大游客到青海旅游观光。推介活动上,通过播放青海文旅宣传片,一幅幅美丽的风情画卷展现在现场来宾眼前。千山之宗,万水之源,昆仑山巍峨壮丽,可可西里原始神秘,青海湖碧波荡漾,黄河、长江、澜沧江都发源于这片土地……无一不让人心生向往。更有精彩的歌舞表演,让观众沉浸式体验青海民族风情。

为更好地让现场来宾及无锡市民了解青海的旅游资源,青海省西宁市、海东市、海西州、海南州、海北州、黄南州、玉树州、果洛州、青海机场公司代表纷纷上台做出精彩推介,展示了青海不同区域的独特风光与历史文化,不仅让媒体及旅行社代表、无锡市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青海的旅游资源和文化魅力,也为青海的旅游产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此次推介活动的成功举办,是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支援帮扶合作工作部署,汇聚“懂青海 爱青海 兴青海”强大合力的一次实际行动,更是青海文旅推动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建设提速提效,加快构建“一芯一环多带”生态旅游发展格局的一次生动实践。充分发挥了文化和旅游在凝心铸魂、助推产业结构调整、富民带农、拉动消费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助力乡村振兴,擦亮“山宗水源 大美青海”文旅品牌,持续推动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

4月23日,2024年全国文化和旅游消费促进活动启动仪式暨全国五一文化和旅游消费周主场活动在广东珠海举行。

2024年全国文化和旅游消费促进活动由文化和旅游部主办,以“文旅惠民乐民 共享美好生活”为主题,组织各地围绕五一国际劳动节、国庆节等传统节日、法定假日和暑期等旅游旺季,贯穿全年举办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系列促消费活动,旨在优化消费环境、激发文旅消费潜能,推动文旅消费持续扩大,为经济社会发展贡献更大综合效益,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

主场活动突出春季文化和旅游消费特点。活动现场,文化和旅游部产业发展司发布全年促进活动整体安排,中国银联发布2024年度“百城百区”文化和旅游消费行动计划,中国工商银行发布文旅消费惠民补贴、文旅主题信用卡产品权益,中国演出行业协会发布活力青春季演艺项目,中国旅游集团发布五一假期旅游线路、酒店住宿类产品优惠措施,中国石化销售有限公司发布自驾加油满减等优惠措施,华住集团发布会员住宿券、餐饮券、积分换房(礼品)等优惠措施。

据悉,今年的文化和旅游消费促进活动包括全国五一文化和旅游消费周、暑期文化和旅游消费季、国庆文化和旅游消费月、专题消费促进活动等,文化和旅游部将会同有关地方举办专题主场活动,各地和各支持单位结合本地实际,同期举办分会场活动,加强政企协作,共同推出特色文旅活动、新型消费场景和消费惠民措施,让企业真受益,让百姓得实惠。

由文化和旅游部产业发展司、中国银联股份有限公司共同举办的“百城百区”文化和旅游消费行动计划专项对接活动同期举办。

4月21日,南京市文旅局举办新闻通气会,发布“‘惠享近郊游·感受金陵美’2024‘五一’南京主城周边特色景区邀您游”活动,介绍南京近郊特色旅游景区优惠措施和假日文旅活动。

4月25日至27日,南京主城周边八大特色景区推出5月2日至4日使用的限量免费门票报名抽奖和限量半价门票抢购活动,市民游客可以通过“南京文旅”微信公众号服务专栏参与近8万张门票抽奖和抢购。其中,金牛湖景区、平山森林公园、老山森林公园、江苏园博园、南京明文化村(阳山碑材景区)、云幽谷旅游区六大景区将推出限量免票政策;栖霞山风景区、金牛湖景区、金牛湖野生动物王国、云幽谷旅游区推出限量门票半价特惠活动。栖霞山风景区、金牛湖景区、金牛湖野生动物王国等景区还将附赠消费抵用券,可在指定活动或商铺消费抵用。南京市文旅局将在5月2日至4日开通旅游直通车,游客预约后可乘坐旅游直通车从南京市全域旅游服务中心出发,直达八大特色景区。

暮春初夏时节,正是紫藤吐艳之时。4月14日,在江苏无锡西漳公园内的紫藤园,精心栽培的300多株紫藤迎风绽放,由中文宣三百文化产业集团主办的首届紫藤文化艺术节在这里拉开帷幕。

本届紫藤文化艺术节活动旨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打造一个以紫藤为主题,集艺术、文化、体育和自然美景于一体的特色文化艺术季,让更多市民游客感受紫藤花开的魅力。艺术节期间除了举办文艺演出,还将开展书画笔会、诗歌征文、摄影比赛和文创产品展示等活动,邀请广大书画家、作家和摄影爱好者前来无锡采风,通过优秀作品的创作和传播,扩大地区美誉度和影响力。此外,还将邀请知名设计团队精心打造潮流赏玩、网红拍照打卡地,推广紫藤特色地域文化、繁荣地方文化事业。

4月22日,自然资源部在第55个世界地球日发布消息,截至目前,我国共有近百个重点区域自然资源确权登记相继完成登簿。记者从省自然资源厅获悉,在这其中,我省共有22个重点区域自然资源确权登记项目完成登簿,这意味着这22个重点区域自然资源拥有了自己的“户口本”。

如何给重点区域自然资源“上户口”?这个“户口本”有哪些内容?

“户口”怎么上

自然资源确权登记是指对水流、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滩涂、海域、无居民海岛以及探明储量的矿产资源等自然资源的所有权和所有自然生态空间统一进行确权登记,相当于为自然资源“上户口”。

那么,如何给自然资源“上户口”呢?省自然资源厅自然资源确权登记局局长谭静表示,按照自然资源确权登记的相关工作要求,省市相关部门严格按照规定程序开展实施工作,实施程序主要包括通告、地籍调查、审核、公告、登簿5个环节。

具体来看,登记机构首先要在收集资料、编制工作底图的基础上发布首次登记通告,并组织专业调查队伍,综合考虑不同自然资源种类和在生态、经济等方面的重要程度以及相对完整的生态功能、集中连片等因素,预划登记单元,充分利用全国国土调查、自然资源专项调查等自然资源调查成果,以及(相关)不动产登记成果,开展自然资源地籍调查并进行核实,之后对拟登簿的信息进行审核并公示,公告期满后登记机构通过全国自然资源登记信息系统,将自然资源的权属状况、自然状况等登记事项记载于自然资源登记簿。作为最后一个程序,登簿即说明确权登记全面完成。

自然资源确权登记,通过清晰界定登记单元内各类自然资源资产的所有权主体,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监管有效的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此举明确了自然资源资产‘谁所有’‘由谁管’,标志着自然资源确权登记改革任务实现了落实落地,将为自然保护地建设提供产权支撑。”谭静说。

四年来,我省建立省市县分级登记体系,完成54个省级、1872个市县级自然资源确权登记项目的主体性地籍调查工作。2022年12月,江苏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在全国首批完成公告登簿。2023年4月,苏州、南通在全国率先实现市级公告登簿。以全国“首登”为起点,江苏持续推进自然资源确权登记登簿工作,截至当前,全省共有22个自然资源确权登记项目完成登簿。

“户口本”里有什么

“户口本”里有啥呢?省自然资源厅自然资源确权登记局一级主任科员曹洪权介绍,重点区域自然资源确权登记主要包含三方面的内容:

首先是自然状况,包括自然资源的坐落、空间范围、面积、类型、数量、质量等;其次是自然资源的权属状况,包括所有权主体、所有者职责履行主体、所有者职责代理履行主体以及行使方式等;最后是其他相关事项,主要包括登记范围内的不动产权利情况和公共管制信息等,通过关联的方式予以体现。

“如果我们把大自然看作一个大家庭,那么水流、森林、草原、荒地、滩涂、海域,包括无居民海岛,以及探明储量的矿产资源等,都是家庭成员。要了解这些成员,就需要摸清家底、建立档案,明晰产权的主体、划清权属的界限,有利于各方共同维护好、保护好这一片大自然赋予我们的难得的生态资源。”省自然资源厅相关负责人说。

“通俗来讲,‘户口本’上记录着自然资源的地址和空间范围,能够明确‘家庭成员’以及每位‘家庭成员’的状况,承担着保护和监管的重大责任。”曹洪权说。

以江苏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例,2022年12月,保护区在全国首批完成公告登簿,成功领到了自己的“户口本”。盐城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副局长铁小军介绍,在该保护区的“户口本”上可以看到,保护区登记单元总面积2667.96公顷,国有自然资源面积2667.96公顷,包括湿地1183.24公顷、草原297.74公顷、森林219.60公顷、水流99.68公顷,其他类型面积867.70公顷;保护区所有权人为全民,履行主体为自然资源部,代理履行主体为江苏省人民政府。

确权登记,有啥好经验

自然资源确权登记是生态文明体制改革、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改革的基础支撑,是守护绿水青山、筑牢生态基底的重要保障。然而,自然资源确权登记作为一项全新的改革工作,国内外缺少现成经验。

自然资源确权登记涉及面广,实施过程中,面临怎么管理、怎么与相关改革工作衔接、怎么用好自然资源确权登记成果等问题。那么,我省是如何进行探索的?谭静对此作了介绍——

管理方面,我省探索出“1+4+N”创新管理模式,“1”是由厅自然资源确权登记局会同相关处室组成1个专班,总体把控工作目标和工作进度;“4”是发挥厅属事业单位的支撑作用,由4家单位分别负责任务管理、工作监理、成果审核和数据入库工作,形成既有分工更有协作的格局;“N”是发挥市场竞争机制,通过公开招投标方式,公开选择作业单位完成确权登记具体工作。

与相关改革工作衔接方面,在推进自然资源确权登记工作中,做好国土空间规划、第三次国土调查、保护地优化整合等重大改革衔接。比如,省政府代理履行清单出台后,省自然资源厅加强与各部门沟通协作,共同提请省政府调整省级工作计划,使省级自然资源确权登记项目与省政府代理履行清单严格对应,能更好支撑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等重大改革事项。

用好自然资源确权登记成果方面,我省推动历史遗留问题化解,对于重复登记和产证缺失等问题进行了调查并组织变更登记,一并纳入不动产登记信息系统;林业部门就登记单元范围内的林权证书与国土变更调查地类进行比对,形成相关管理建议,助力林草资源管理;登记机构通过与生态环境部门共享登记单元范围内的排污口信息,可以帮助生态环境部门针对性加强对非法排污口的巡查,提升精准治污力度,增强生态环境监管效能。

今年4月,江苏省生态环境厅、省财政厅联合印发实施《江苏省海洋环境质量生态补偿办法(试行)》。4月23日,省生态环境厅举行新闻发布会对《办法》进行解读。

“《办法》填补了我省海洋生态补偿机制的空白,在现有水环境区域补偿的基础上,将补偿范围由地表水拓展至海域,根据沿海各设区市海洋生态环境质量和变化情况,由省对设区市正向补偿或者由设区市对省反向补偿。”省生态环境厅海洋生态环境处处长常新风介绍,补偿机制主要考核沿海各设区市近岸海域水质优良比例及入海河流控制断面总氮浓度,强化资金激励引导,推动海洋环境质量改善。

为引导沿海三市加强入海污染源治理和管控,《办法》提出入海河流总氮控制补偿,主要包括基本补偿和同比变化补偿。基本补偿根据沿海设区市入海河流控制断面的总氮浓度达标与否情况,按季度测算实施,标准为40万元/季度;同比变化补偿根据沿海设区市入海河流控制断面的总氮浓度同比改善或恶化情况,按年度测算实施,标准为50万元/年。

“生态补偿资金由沿海设区市统筹,用于入海陆源污染防控、海洋生态环境监测与调查、海洋生态保护修复、海洋垃圾清理等相关支出。对超过两年未安排使用的生态补偿资金,省财政将按照规定予以收回。生态补偿资金实行专款专用,严禁截留、挤占、挪用。”省财政厅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处副处长卢紫毅介绍,省生态环境厅、省财政厅会根据实际情况,对资金使用情况和项目实施情况进行绩效评价和监督检查。

《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有效期至2026年12月31日。下一步,省生态环境厅、省财政厅将系统梳理海洋环境质量生态补偿机制推行效果,针对实施过程中存在的具体问题,研究完善方案,及时优化提升,同时加强调度督导,最大限度发挥补偿作用,持续推进海洋生态环境质量改善。

谱写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新篇章

4月的江苏大地,春意盎然。从苏北大平原的绿野千里、呦呦鹿鸣,到烟雨江南的碧波万顷、花红柳绿,一幅幅精彩纷呈的“美丽江苏”长卷跃然眼前。

省自然资源系统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大力践行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理念,积极推动自然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系统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布局实施山水工程、矿山生态修复、海洋生态修复、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等一批重大生态保护修复项目,促进江苏自然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提升,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实践成效不断凸显。

为建设美丽江苏提供规划引领与空间保障

美丽江苏建设,离不开高品质的国土空间规划。“通过规划引领,我们系统谋划了省域生态保护修复新格局。”省自然资源厅空间规划局局长朱凤武告诉记者。《江苏省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是“多规合一”以来全国首部省级国土空间规划。《规划》科学划定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红线、生态保护红线,并将其作为约束性指标带位置分解下达至市县,严格落实用途管制,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规划》筑牢安全发展的空间基础,落实长江经济带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国家区域重大战略,深化“1+3”重点功能区,构建“两心三圈四带”为主体框架,全域一体、优势互补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我省共划定生态保护红线面积约1.82万平方千米,其中陆域生态保护红线面积约0.87万平方千米、海洋生态保护红线面积约0.95万平方千米。

为生态保护修复留足空间、留出时间,我省建立省、市、县三级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规划体系并同步推进规划编制,与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联合印发《江苏省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实施方案(2021-2035年)》,按照系统性、整体性、流域性的要求,实现陆域和海域国土空间统筹,构建“五区三带”生态保护修复总体格局。其中,“五区”指沂沭泗流域、淮河—里下河湖荡、长江干流、太湖流域、海洋五大综合保护修复区;“三带”指长江沿线、运河沿线、滨海沿岸三大生态保护修复带。

“通过科学布局生态保护修复重点区域和重大工程,‘美丽江苏’扑面而来,触手可及。”省自然资源厅生态修复处处长黄强表示。我省加快形成“三带六区”国土空间整治修复新格局。“三带”即海岸带国土整治修复带、长江沿线国土整治修复带及运河沿线国土整治修复带。“六区”即宁镇扬低山丘陵综合整治区、徐淮平原综合整治修复区、沿江平原综合整治区、滨海平原综合整治区、环太湖水网平原整治修复区和里下河平原综合整治区。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海系统保护与治理试点,强化重点生态区域的保护修复,加强太湖、洪泽湖、固城湖、滆湖、骆马湖、高邮湖等大型湖泊以及里下河低洼水网湿地保护,实施重要河湖湿地保护工程,开展长江干流、南水北调东线河道(京杭大运河等)、新通扬运河、通榆河和黄河故道等重要江河生态保护屏障建设。整体开展农用地整治、建设用地整治、生态保护修复和公共空间治理,形成试点先行、示范引领、全面展开的国土空间全域综合整治格局。强化海岸滩涂湿地生态保护修复,探索建设自然生态修复试验区。继续探索建立生态补偿制度,利用市场化机制推动生态保护修复。

为“绿水青山”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通过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把“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金山银山”再反哺“绿水青山”,江苏形成良性循环。

“《苏州市太湖生态岛(金庭镇)自然资源领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实施方案》获自然资源部批复同意,要让有风景的地方,孕育出新经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太湖生态岛消夏湾湿地正变成生动现实。”苏州市吴中区金庭镇镇长王寅平说。站在消夏湾放眼望去,曾经筑堤围垦、散乱撂荒的养殖池塘已消失不见,取而代之的是飞鸟翩跹、千亩稻浪。“太湖绿”绿色稻米生产基地建成,显化了生态效益、带动区域绿色产业转型升级与乡村振兴,同时还破解了环太湖地区农业农村面源污染难治理的困局,恢复了太湖自净化的原始生命力,筑牢了太湖生态安全屏障。

江苏着力推进自然资源领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工作,以点带面形成示范效应,加快探索自然资源领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模式。

为保障国家级试点建设稳步推进,省自然资源厅充分发挥自然资源职能优势,指导苏州市吴中区和江阴市成功申报自然资源领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国家级试点,同步开展省级试点,坚持以点带面、试点先行,结合江苏自然资源禀赋实际,按照“战略区位重要、自然资源禀赋优越、促进打造绿色金融发展格局”原则,在南京市溧水区、高淳区,无锡市宜兴市,常州市金坛区、新北区等16个地区同步开展自然资源领域省级试点。其中,太仓市积极探索全国首创产业用地“竞生态投入”配置模式,溧水区、天宁区先行探索附带生态保护条件的供地模式,引入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保护修复,拓展自然资源领域“两山”转化的通道和路径。

为“高质量发展”扛起自然资源责任

“江苏滨海湿地资源丰富,滨海湿地面积约96.8万公顷,占全国18%左右,居全国第一。江苏省沿海湿地占全省湿地面积31%。近年在滨海湿地持续进行生态修复,每年有300多万只候鸟迁徙到盐城越冬,盐城滨海鸟类已达421种。”省自然资源厅副厅长、林业局局长王国臣介绍。目前,覆盖全省滨海湿地的保护体系基本形成。

近年来,省自然资源系统加快建立健全自然保护地建设与管理体系,深入推进矿产和海域海岛资源保护,持续开展林地和湿地保护,推动形成山水林田湖草整体保护格局。加快构建以国家公园和自然保护区为主体、自然公园为基础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积极培育国家公园。健全全省自然保护地基本信息库,制定自然保护地内建设项目负面清单。积极研究出台绿色矿山建设的激励政策。按照严格保护、限制开发和优化利用的要求,实施海岸线分类管控,禁止在严格保护岸线范围内开展任何损害海岸地形地貌和生态环境的活动,控制限制开发岸线范围内的开发强度。深入开展国土绿化行动,建设绿色江苏,扎实推进千里长江防护林、千里滨海生态走廊和千里运河风光带建设,加快建成沿江、沿海和沿运河绿化带。严格保护国家和省级森林生态系统自然保护区,加大生态公益林及其生物多样性保护力度,有序推进国家和省级森林公园创建。

“今年,江苏省自然资源系统将紧紧扭住‘争当服务保障江苏高质量发展排头兵’这一目标,坚定不移保护资源和环境,坚定不移保障发展和民生,更好地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高水平安全,切实扛起‘走在前、做示范’的自然资源责任。”省自然资源厅党组书记、厅长张国梁说。

4月19日,中国旅游研究院发布《中国城市文旅品牌发展报告2024》(以下简称《报告》)。《报告》认为,长期以来,城市文旅品牌传播的主体是明星、名人,当前,城市文旅品牌传播“主力”已然发生变化。

《报告》认为,当前,明星和名人在城市文旅品牌传播中仍具有重要影响力,但新晋“网红”由于其在网络传播方面的独特优势,日益成为城市文旅品牌传播的重要力量。与此同时,在很多城市的传播过程中,无论是视频发布者还是视频中的主要人物都是普通人,他们成为城市文旅品牌传播的新主体。过去一年中,在城市文旅品牌传播主体方面还有一个突出的现象,身份反差、花式变装、独特才艺等让众多文旅局长走红出圈。

《报告》显示,从城市文旅品牌传播的渠道和载体来看,以“两微一抖”、B站、小红书等为代表的新媒体平台逐渐成为主流渠道,综艺、影视、歌曲、短视频、短剧等成为重要载体。城市的出圈虽然很难精确控制,但还是有规律可循。往往是某一个带有偶然性的话题或事件成为一个爆发点,然后是大范围二次传播和当地政府借势传播,促使流量指数式增长,推动城市快速出圈。在这一过程中,政府的有效应对和当地居民的积极响应是关键。用资本和科技的力量,加强与明星、“网红”以及平台等的合作,有可能在短时间内人为打造出“网红”城市来,但是如果游客来了没有得到应有的体验,满意度不是那么高,获得感不是那么强,“网红”就难以“长红”,“流量”也难以变成“留量”,所以,提供给游客足够的价值是城市文旅品牌传播的根本。

《报告》认为,去年以来,城市文旅品牌传播有两个主题备受关注——“吃”“穿”。“吃”背后体现的是“烟火气”,烧烤也好,麻辣烫也好,说到底都是旅游者追求品质生活和情感体验的反映。“穿”背后体现的是“非常美”(非常规之美),汉服热等可以视为人们对日常生活的“反叛”。

《报告》认为,城市文旅品牌发展的核心在于讲好城市文旅融合故事,讲好故事比单纯的风景更动人;一个好的故事,必须见人见物见生活,有主题有情节有爆点,有合适的呈现方式、传播渠道和讲述人。

4月21日,中国旅游研究院发布《2023年全国游客满意度调查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显示,“花式宠客”成为2023年度关键词,城市真诚待客正带来切实可见的成效,目的地重游黏性正在上升。

《报告》显示,景观之上是生活,需求演进催生“旅游城市”向“城市旅游”的转换。城市的公共服务体系、商业环境、居民友好等成为衡量城市旅游发展的重要指标。国内游客对目的地形象、当地居民态度、重游的满意度指数较2019年分别增加1.45%、0.32%和5.25%,国内游客对公共服务的满意度持续改善。

《报告》显示,去年,全国游客满意度综合指数为80.04,继续保持在“满意”区间。在需求集中释放,供应链尚未完全修复的情况下,如此成就来之不易。从结构性指标和周期性走势来看,受市场下沉、消费分级等因素影响,广大游客对公共服务和旅游产品提出更高要求,导致个别指标出现波动,游客对交通、目的地形象、居民态度、性价比的满意度持续改善。

《报告》显示,理性消费、主动错峰、目的地分层的趋势下,中小城市等下沉市场成为热门旅游目的地,一方面带来新的发展机会,另一方面由于这些目的地尚未受过大规模游客的“洗礼”,客流增长与接待能力形成反差,暴露了服务短板。

《报告》认为,游客满意度不仅是对文化和旅游部门的工作考验,更是对城市综合服务水平的考验。只关注“吃住行游购娱”传统六要素,已远不能涵盖游客的实际体验与行为轨迹。游客对“非旅”供给的评价也往往会“算在旅游服务质量的账上”,给提升游客满意度工作带来更大挑战。游客满意度提升需要新质生产力作为保障,需要培育“新质生产者”和“新质生产工具”。

近段时间,以沉浸式数字游览著称的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在文旅市场持续“出圈”,成为人们假期出游的优先打卡地,清明假期参访人数逾6万人次,创下了自2021年开馆以来的新高,明星展览“运河迷踪”更是出现了一票难求的现象。扬州大运河文博游火爆的背后,既是大运河文化遗产展示场景的创新,也再次彰显了以数字技术为代表的新媒体在保护、传承与创新文化遗产方面的独特作用。

新媒体助推大运河实现了从文化遗存到现代数字文化的转变,构建了“运河+”文化新业态。近年来,运河沿线各地依托各自特色资源,推出大量数字创意产品。如北京段推出“穿越时空的大运河”数字影像、“大运河燃灯墨韵”AR游园项目,通过“AI+AR/VR+影像+实物”的方式,复原了大运河北京段的历史风貌,丰富了大运河的文化场景。而江苏段推出的“打造5G大运河暨大运河全媒体IP”项目则将沉浸式体验、线上平台建设、融媒体开发、博物馆建设统合为一体,构建大运河文化的全媒体传播矩阵。此外,在各大短视频、直播平台,营销大运河相关的工艺、美食、建筑、服饰与文创产品已成为一种新商机。在第五届大运河文化旅游博览会上,专业主播“带游带逛带览”吸引数百家展商现场分享商品,线上超4500万人次观看直播,助力了运河文创市场的开拓。业态的变革推动了消费的创新,以“云看展”“云旅游”“虚拟体验”为代表的数字运河文化消费已成为常态。以运河文化为中心,线上线下联动,多文化业态、多文化部门、多文化主体联动,一条新的运河文化增值链正形成,大运河呈现出从文化遗产到文化IP的新发展趋势。

新媒体丰富了大运河的文化形象。传统媒介时代,人们对大运河的认知主要通过史料书籍、艺术作品、报纸、电视等,大运河多作为漕运水道、水利工程等形象出现,在新媒体助力下,大运河实现了从历史形象到现代创意性审美形象的转变。在2023杭州亚运会开幕式上,基于裸眼3D技术构筑的拱宸桥跃然于数字运河之上,惊艳世界。而一部电视剧《运河边的人们》不仅展现了新时代的运河风貌,更塑造出守护运河的时代楷模。从影视剧、动漫、游戏,到短视频、沉浸式影像,大运河文化IP已衍生出众多类型的文化形象,它们不断融入民俗、艺术、非遗、美食等运河文化场景构建中,涌现出更为多元的创意性文化意象,助力大运河从实用之“水道”到审美之“美道”的转变。

新媒体拓展了大运河文化传播主体。传统的运河文化普及传播由政府、企业推动,主体构成较为单一,难以凝聚更大力量。新媒体的互动性、自由性、个体性、即时性等新特点,降低了运河文化传播的门槛,为多元文化主体的参与提供了便利。在各大社交平台,大量的自媒体账号、网络达人以直播、短视频、文字等形式进行大运河旅游宣传、文化讲解、产品推介等活动,大运河文化传播更为灵活、丰富,呈现出了全民参与、共建共享的新特点。

新媒体创新了大运河的文化管理体系。大运河流经地域众多,涉及部门众多,遗迹分散、多样,且保存状态不一,这为集中有效的管理带来了困难。新媒体在数据分析、信息共享、监控预测、数字存储等方面的优势为困难的解决提供了新手段。如浙江段推出的“千年运河·水蕴中华”数字藏品,使用区块链技术生成唯一数字凭证,实现文化遗产的“数字永生”。而“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数字云平台”“大运河(浙江段)世界文化遗产监测系统”等平台的推出则为大运河遗产监测、整理、推广提供了支撑。

随着文化科技融合的深入发展,大运河文化的生产、传播、接受已离不开新媒体,新媒体从文化基因、文化主体、文化符号、文化记忆、文化管理、文化消费等层面,重构了大运河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关系。保护、传承与发展大运河文化,让历史说话、让遗产说话、让文化说话,新媒体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全面展开的背景下,以新媒体赋能大运河文化资源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既有利于持续改进大运河文化的供给水平,也有助于夯实大运河文化的需求一侧。以新媒体手段发展大运河文化,要在传承与保护的基础上,持续推动大运河文化资源的媒介化存储、转化、表达,扩展新媒体对大运河文化资源的挖掘层次,用新媒体思维创新大运河文化运营模式与应用场景,不断培育大运河文化新业态,做强文化消费市场,以消费创新赋能文化创新。

4月19日,中国旅游研究院发布《中国城市文旅品牌发展报告2024》(以下简称《报告》)。《报告》认为,长期以来,城市文旅品牌传播的主体是明星、名人,当前,城市文旅品牌传播“主力”已然发生变化。

《报告》认为,当前,明星和名人在城市文旅品牌传播中仍具有重要影响力,但新晋“网红”由于其在网络传播方面的独特优势,日益成为城市文旅品牌传播的重要力量。与此同时,在很多城市的传播过程中,无论是视频发布者还是视频中的主要人物都是普通人,他们成为城市文旅品牌传播的新主体。过去一年中,在城市文旅品牌传播主体方面还有一个突出的现象,身份反差、花式变装、独特才艺等让众多文旅局长走红出圈。

《报告》显示,从城市文旅品牌传播的渠道和载体来看,以“两微一抖”、B站、小红书等为代表的新媒体平台逐渐成为主流渠道,综艺、影视、歌曲、短视频、短剧等成为重要载体。城市的出圈虽然很难精确控制,但还是有规律可循。往往是某一个带有偶然性的话题或事件成为一个爆发点,然后是大范围二次传播和当地政府借势传播,促使流量指数式增长,推动城市快速出圈。在这一过程中,政府的有效应对和当地居民的积极响应是关键。用资本和科技的力量,加强与明星、“网红”以及平台等的合作,有可能在短时间内人为打造出“网红”城市来,但是如果游客来了没有得到应有的体验,满意度不是那么高,获得感不是那么强,“网红”就难以“长红”,“流量”也难以变成“留量”,所以,提供给游客足够的价值是城市文旅品牌传播的根本。

《报告》认为,去年以来,城市文旅品牌传播有两个主题备受关注——“吃”“穿”。“吃”背后体现的是“烟火气”,烧烤也好,麻辣烫也好,说到底都是旅游者追求品质生活和情感体验的反映。“穿”背后体现的是“非常美”(非常规之美),汉服热等可以视为人们对日常生活的“反叛”。

《报告》认为,城市文旅品牌发展的核心在于讲好城市文旅融合故事,讲好故事比单纯的风景更动人;一个好的故事,必须见人见物见生活,有主题有情节有爆点,有合适的呈现方式、传播渠道和讲述人。

4月21日,中国旅游研究院发布《2023年全国游客满意度调查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显示,“花式宠客”成为2023年度关键词,城市真诚待客正带来切实可见的成效,目的地重游黏性正在上升。

《报告》显示,景观之上是生活,需求演进催生“旅游城市”向“城市旅游”的转换。城市的公共服务体系、商业环境、居民友好等成为衡量城市旅游发展的重要指标。国内游客对目的地形象、当地居民态度、重游的满意度指数较2019年分别增加1.45%、0.32%和5.25%,国内游客对公共服务的满意度持续改善。

《报告》显示,去年,全国游客满意度综合指数为80.04,继续保持在“满意”区间。在需求集中释放,供应链尚未完全修复的情况下,如此成就来之不易。从结构性指标和周期性走势来看,受市场下沉、消费分级等因素影响,广大游客对公共服务和旅游产品提出更高要求,导致个别指标出现波动,游客对交通、目的地形象、居民态度、性价比的满意度持续改善。

《报告》显示,理性消费、主动错峰、目的地分层的趋势下,中小城市等下沉市场成为热门旅游目的地,一方面带来新的发展机会,另一方面由于这些目的地尚未受过大规模游客的“洗礼”,客流增长与接待能力形成反差,暴露了服务短板。

《报告》认为,游客满意度不仅是对文化和旅游部门的工作考验,更是对城市综合服务水平的考验。只关注“吃住行游购娱”传统六要素,已远不能涵盖游客的实际体验与行为轨迹。游客对“非旅”供给的评价也往往会“算在旅游服务质量的账上”,给提升游客满意度工作带来更大挑战。游客满意度提升需要新质生产力作为保障,需要培育“新质生产者”和“新质生产工具”。

近段时间,以沉浸式数字游览著称的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在文旅市场持续“出圈”,成为人们假期出游的优先打卡地,清明假期参访人数逾6万人次,创下了自2021年开馆以来的新高,明星展览“运河迷踪”更是出现了一票难求的现象。扬州大运河文博游火爆的背后,既是大运河文化遗产展示场景的创新,也再次彰显了以数字技术为代表的新媒体在保护、传承与创新文化遗产方面的独特作用。

新媒体助推大运河实现了从文化遗存到现代数字文化的转变,构建了“运河+”文化新业态。近年来,运河沿线各地依托各自特色资源,推出大量数字创意产品。如北京段推出“穿越时空的大运河”数字影像、“大运河燃灯墨韵”AR游园项目,通过“AI+AR/VR+影像+实物”的方式,复原了大运河北京段的历史风貌,丰富了大运河的文化场景。而江苏段推出的“打造5G大运河暨大运河全媒体IP”项目则将沉浸式体验、线上平台建设、融媒体开发、博物馆建设统合为一体,构建大运河文化的全媒体传播矩阵。此外,在各大短视频、直播平台,营销大运河相关的工艺、美食、建筑、服饰与文创产品已成为一种新商机。在第五届大运河文化旅游博览会上,专业主播“带游带逛带览”吸引数百家展商现场分享商品,线上超4500万人次观看直播,助力了运河文创市场的开拓。业态的变革推动了消费的创新,以“云看展”“云旅游”“虚拟体验”为代表的数字运河文化消费已成为常态。以运河文化为中心,线上线下联动,多文化业态、多文化部门、多文化主体联动,一条新的运河文化增值链正形成,大运河呈现出从文化遗产到文化IP的新发展趋势。

新媒体丰富了大运河的文化形象。传统媒介时代,人们对大运河的认知主要通过史料书籍、艺术作品、报纸、电视等,大运河多作为漕运水道、水利工程等形象出现,在新媒体助力下,大运河实现了从历史形象到现代创意性审美形象的转变。在2023杭州亚运会开幕式上,基于裸眼3D技术构筑的拱宸桥跃然于数字运河之上,惊艳世界。而一部电视剧《运河边的人们》不仅展现了新时代的运河风貌,更塑造出守护运河的时代楷模。从影视剧、动漫、游戏,到短视频、沉浸式影像,大运河文化IP已衍生出众多类型的文化形象,它们不断融入民俗、艺术、非遗、美食等运河文化场景构建中,涌现出更为多元的创意性文化意象,助力大运河从实用之“水道”到审美之“美道”的转变。

新媒体拓展了大运河文化传播主体。传统的运河文化普及传播由政府、企业推动,主体构成较为单一,难以凝聚更大力量。新媒体的互动性、自由性、个体性、即时性等新特点,降低了运河文化传播的门槛,为多元文化主体的参与提供了便利。在各大社交平台,大量的自媒体账号、网络达人以直播、短视频、文字等形式进行大运河旅游宣传、文化讲解、产品推介等活动,大运河文化传播更为灵活、丰富,呈现出了全民参与、共建共享的新特点。

新媒体创新了大运河的文化管理体系。大运河流经地域众多,涉及部门众多,遗迹分散、多样,且保存状态不一,这为集中有效的管理带来了困难。新媒体在数据分析、信息共享、监控预测、数字存储等方面的优势为困难的解决提供了新手段。如浙江段推出的“千年运河·水蕴中华”数字藏品,使用区块链技术生成唯一数字凭证,实现文化遗产的“数字永生”。而“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数字云平台”“大运河(浙江段)世界文化遗产监测系统”等平台的推出则为大运河遗产监测、整理、推广提供了支撑。

随着文化科技融合的深入发展,大运河文化的生产、传播、接受已离不开新媒体,新媒体从文化基因、文化主体、文化符号、文化记忆、文化管理、文化消费等层面,重构了大运河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关系。保护、传承与发展大运河文化,让历史说话、让遗产说话、让文化说话,新媒体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全面展开的背景下,以新媒体赋能大运河文化资源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既有利于持续改进大运河文化的供给水平,也有助于夯实大运河文化的需求一侧。以新媒体手段发展大运河文化,要在传承与保护的基础上,持续推动大运河文化资源的媒介化存储、转化、表达,扩展新媒体对大运河文化资源的挖掘层次,用新媒体思维创新大运河文化运营模式与应用场景,不断培育大运河文化新业态,做强文化消费市场,以消费创新赋能文化创新。

非遗传承
文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