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首页 > 正文
市井里的“烟火”,让你重新感知一座城

斩鸭子、huo馄饨、嗦皮肚面……这条十分老到的南京“逛吃”路线,最近因任贤齐的亲身体验而刷屏网络。2月19日,这位80后、90后青春记忆中的明星艺人在南京骑行,与老南京人一起品味这座城市的烟火气。“小齐哥去的安家汤圆就在我家楼下”“太会吃了,比我还像城南老杆子”……这些沸腾的留言里,翻滚着“舌尖”上的记忆和乡愁。

近年来,城市里街头巷尾的“宝藏”小店经常火出圈,它们是本地人戒不掉的想念,也是众多“特种兵”争相奔赴的宝藏之地。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它们以独特的“市井气”,成为人们心中的精神寄托。为一顿美味小吃停下脚步,打卡固执坚守的“老字号”,为老街坊或新朋友之间的真诚交流而开怀……饱含手作温度和人情厚度的“市井气”,在岁月沉淀中愈发鲜活,与当代人所渴求的情感体验共鸣共振。

具体而微的场景,未被“数字滤镜”美化的现场,让“市井气”始终保持生活的粗粝感。在南京老门东附近,略显僻静的三条营巷子里藏着“又见炊烟”馄饨店,店门口的炉灶经年累月地烧着柴,招牌都熏得褪了色。76岁的店主尹正根,40年来坚持每天劈柴、生火、手工包制,用传统的烹饪方式保留地道的南京味道,吸引来自四面八方的食客。早点铺的蒸汽,修鞋修锁的敲打,热油下锅的滋啦声,改裤脚的老师傅拿粉笔在布料上轻轻画上尺寸……这些看似平常的市井声响,交织成真实生活的背景音乐,化作人们心中难以割舍的部分。

熙熙攘攘的弄堂小巷、露天棚市,也以质朴的视角切入人间百态。一个不起眼的小摊,也许凝结着一家人的心血,他们用心经营,为家庭撑起小小的一片天。而投资不多、成本不高、营业时间自由的小本经营,格外受到创业者的青睐,它们会为未来孕育出更多的生机。没有刻意的修饰,也没有虚浮的包装,“市井气”是人们努力生活、用心奋斗的真实写照,在街头巷尾的一方天地里流淌、传递,让更多人从浮躁中归于平静,重新抓住生活的本质。

市井烟火中流淌的关怀,诠释着人际关系本真的美好。“今朝落雨,记得收衣服”“家里老人还好吗”“你家小孩考上研究生没”,这些自然而然发生在街边小摊的寒暄,有一句没一句的对话,不经意地透露心照不宣的关怀和默契,比社交媒体上的点赞更有温度。卤味店店主,会记得老主顾“要前脯”的喜好,保留着抹零头、记赊账、“买酱牛肉搭点猪耳朵”的习惯;很多小店推出公益套餐,或低价或免费,为手头紧有困难的顾客送出一碗碗热腾腾的饭菜……这些未被完全商品化的“交换”,为城市带来人情和温度。市井,以其暗藏着的“信任”法则,给人们带来一份踏实的安全感——邻里纠纷,可以在鱼摊菜摊前劝说化解。评弹馆里,穿汉服直播的姑娘和摇蒲扇听曲的老人共享同一空间,相处无碍。徐州伏羊节现场,豪爽的货运司机与文质彬彬的公务员围坐畅饮……在这里,身份和阶层的差异暂时消融,一种人情哲学在提醒我们,生存不仅仅是竞争与压力,更是人与人之间的互动、理解和沟通。

市井的晨光暮色,诠释着生生不息的草根智慧。30年前,安徽人安德发在南京,推着小车当摊位,卖自制水磨面纯手工汤圆,凭借一口好味道收获了众多食客,开设了如今知名的茶南安家桂花汤圆。现在,他的儿媳夏晓蓉加入传承,希望“一代一代地把老南京味道给传下去”。连云港副食店主张园,二十年如一日用传统大锅熬豆腐,他说:“新技术省事,但熬不出阳光晒透的豆香。”老茶馆的评书声里,藏着城市的过往;老裁缝店布料堆中,蛰伏着传统美学。这些践行“慢工出细活”的手艺人,日复一日地投入一种貌似不合时宜的坚持,以躬身劳作传递出平静的力量,让传统技艺在快速变迁的时代仍然具有蓬勃的生命力,也在当下为人们回归内心、审视生活提供一种可能。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吴雨阳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责编:于锋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