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推荐 > 正文
执笔“县域富民产业”,描绘家门口致富图景

2月23日,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 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正式对外发布,《意见》提出“着力壮大县域富民产业”,对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完善联农带农机制、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作出部署。

县域富民产业,乡村振兴“金钥匙”。县域经济作为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是连接城乡、工农的重要桥梁。发展壮大县域富民产业,能有效促进县域内资源要素的优化配置,提升县域经济的整体实力。这不仅能为农民增收提供广阔空间,更能为乡村振兴奠定坚实基础。从陕西梁家河村的苹果园、光伏产业,到河北张北县的马铃薯育种园区,再到贵州的农光互补电站,一个个实践案例充分证明县域富民产业在乡村振兴中的重要作用。

因地制宜,绘就特色发展蓝图。发展县域富民产业,必须立足当地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因地制宜、精准施策。江苏省淮安市金湖县前锋镇白马湖村,依托丰富的水资源和旅游资源,大力发展旅游扶贫,通过“旅游+民俗文化+合作社+电商”等模式,不仅实现了全村脱贫,更带动了村民自主创业、就业,走上了健康生态的旅游强村富民之路。这生动注脚只有充分挖掘和利用好本地特色资源,才能绘就独具特色的县域富民产业发展蓝图。

科技赋能,激发产业发展新活力。在县域富民产业的发展过程中,科技创新的作用不可小觑。要在强化无人机、大型机械、智慧监管等技术的广泛应用,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的同时,引进新品种、新技术,推动农业产业链向高端化、智能化发展,提升县域富民产业竞争力。此外,也需加强政策引导、金融支持和服务保障等措施,为县域富民产业的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联农带农,共享产业发展红利。县域富民产业的发展,最终目的是要让农民受益。因此,在产业发展过程中,必须完善联农带农机制,确保农民能够共享产业发展红利。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等模式,将农民紧密地联结在产业链上,让农民在产业发展中获得更多实惠。同时,加强对农民的培训和技术指导,提高农民的自我发展能力,也是实现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

县域富民产业是乡村振兴的希望所在,也是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在《意见》的指引下,各地应因地制宜、精准施策,推动县域富民产业蓬勃发展。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一幅幅家门口的致富“丰”景将在广袤的乡村大地徐徐展开。(开言)

责编:顾志铭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