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说电影院只能看电影?最近,北京、成都、杭州、珠海等多地出现了能吃火锅的电影院,观众可以先买电影票,就座后扫码点餐。有不少网友为经营者这种吸引消费者的创新做法拍手称赞,表示“想尝试”,也有人对这种新奇的观影方式持保留态度,认为影响观影体验。
“电影+火锅”的创意究竟有没有持久性,还有待市场检验,但味蕾和视觉的混搭,不失为电影院商业模式上的一种探索创新。事实上,当下不少电影院正在将触角伸到很多此前让人想不到的领域,有的在影厅内举办脱口秀演出,有的引入了开心麻花剧团,还有的引入午休服务,各种“斜杠”身份,让电影院这个传统的观影空间有了更多可能,也带给了观众关于影院的更多想象与期待。
“电影院+”背后,是影院谋求转型升级的积极尝试。当前,随着影院数量的增多,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一些影院生存压力不小,特别是随着短视频平台的崛起,网络观影成为不少人的观影新习惯,微短剧、网剧也不断抢夺观众的注意力。变则通,一些影院将目光投向影院空间的多元利用,成为一种务实选择。此外,影院功能转型不仅能为影院开辟新的盈利渠道,也能丰富内容供给,为观众提供更多样化的选择,为文化消费注入新活力。
不过也要看到,“影院+”不是一道简单的加法题,要想取得“1+1>2”的效果,还涉及资源整合、成本控制、创意策划等多个方面。从目前各地的影院探索看,多集中在规模较大的大影院,主要方向则是对于视听功能的利用和放大,突出影院实体空间的社交功能,如与音乐会、演出、体育赛事等艺术形式、活动相融合,打造沉浸式、交互性的观赏方式。在巴黎奥运会期间,“影院看奥运”效果良好,正是因为顺应了当下观众的社交需求,给观众带来了全新的观赛体验。
做好“影院+”,既要放大优势,也要避免多元化经营可能带来的各种风险隐患,充分考虑市场需求和自身条件,灵活调整经营策略,平衡好电影放映与其他娱乐活动之间的关系。期待更多影院继续大胆挖掘业务模式上的可能性,守正出奇、因地制宜,扩展多元化的收益模式,打造更多“影院+”消费升级的新业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