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首页 > 正文
#感恩奋进#你的幸福生活,我的头等大事︱一根非遗绳结,让女性端起“家门口饭碗”

眼下,大地回春,位于扬州广陵区汶河街道仁丰里的者者居手作文化工作室内一派热火朝天的繁忙景象。店铺主理人、扬州绳结技艺非遗传承人丁家菲正忙着给远道而来学习编绳的阿姨进行教学,只见她的手指在五彩丝线之间交叉、翻飞、缠绕,原本平淡无奇的绳线一会儿工夫就变成精致的巧结。从濒临失传的传统技艺到“国潮网红”,从文化自信载体到“家门口饭碗”,丁家菲将一根细绳编织成连接传统与现代、文化与民生的幸福纽带。

“这是文昌结,一般采用八根丝线编织成四平八稳的结型;这种是同心结,由两条绳子相互连结,仔细看宛如两颗心形交织而成;以两个单结相套连而成的就是双联结,象征着好运连连……”面对往来游客,丁家菲饶有兴致地介绍起扬州绳结的各色花样。

过去一年,丁家菲的“头等大事”就是在传承古法编绳技艺精髓的同时,突破性融入现代设计理念,从而开发出兼具实用性与艺术性,符合现代审美的绳结产品。

在工作台上,摆放着她最得意的作品:以深蓝色为主色调,搭配一条金色丝带,中间缀以明珠的“运河情”手绳;与当地百年香铺退休老师傅合作开发、散发着淡淡桂花香的香囊球编绳挂件……“我们通过提炼扬州园林纹样、大运河文化符号、仁丰里历史文化街区特色等地域元素,以‘绳为纸、结为墨’的创意形式,让传统非遗扬州绳结技艺成为传播当地文化的动态名片。”丁家菲介绍。

为了提高扬州绳结技艺的辨识度,丁家菲团队将目光投向了学生及家长群体。从阮元广场的清风亭公益课、大运河博物馆公益课,到仁丰里街巷研学体验等,他们年均开展30多场非遗体验活动,创新设计“亲子传承课堂”,开发适合青少年的绳结教程,让同学和家长们在指尖流转中感悟工匠精神。“值得高兴的是,扬州已经有不少学校将非遗融入学生日常学习中。”丁家菲介绍,者者居工作室是扬州市职业大学、江海职业技术学院、江苏省开放大学的研学点,经常为学生开设绳结技艺特色课程,系统讲解编绳基础技法、文化内涵,让他们在学习制作的过程中感受非遗魅力,传承传统文化。

过去一年里,丁家菲常常往返于工作室与扬州周边各街道社区的“创客空间”之间,向对绳结感兴趣的女性传授各类绳结基础技法和装饰结技法,因为作为农工党党员,她始终牢记“让人民过上幸福生活是头等大事”!在她的带动下,许多女性逐渐掌握了一技之长,端起了“家门口的饭碗”。

“今年我想带领徒弟们一起开发AR编绳教程,让感兴趣的年轻人用手机扫一扫就能在线学习……”翻开丁家菲的计划簿,上面写满了各种新点子。谈及新的一年,她表示将继续以非遗绳结为纽带,构建起“技艺创新-民生改善-文化认同”的良性生态。通过创造性转化,让传统技艺成为文化自信的载体;通过产业化探索,使非遗保护与共同富裕同频共振;通过美育实践,将文化记忆转化为城市幸福感。

策划 王晓映

统筹 高伟 范杰逊

文字 张洁茹 张韦

视频 刘畅方达

美编 郑玲玲

责编:王茹雅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