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首页 > 正文
让高原学子有更多人生出彩机会!六省市党报联动推出“花开在高原”报道

编者按 新时代以来,我国把中西部教育置于全国教育总体格局中优先谋划设计,保障每个孩子受教育的权利。在青海,教育援青行动持续发力,不断探索新举措、搭建新平台,如灯塔般照亮孩子的未来之路,让高原牧区学子有更多人生出彩的机会。

在全国两会召开之际,新华日报、青海日报、大众日报、解放日报、天津日报、浙江日报发起联动报道,采访以教育之名在雪域高原播撒火种的援青教师,他们带来的不仅是学生命运的转折,更是整个西部地区的振兴。在教育援青中,推进教育公平,为民族团结与社会进步筑牢根基。

青海:把爱播撒在青藏高原

青海日报记者 程宦宁

“很多时候,职业学校学生会被贴上‘标签’,被认为是学习不好的孩子。但我相信,人生有很多条路,成功也不只有一种定义。重要的是保持信心,勇敢探索,只要不放弃,总能找到属于自己的精彩……”3月6日,在玉树藏族自治州职业技术学校幼儿保健23级2班的教室内,北京“组团式”教育帮扶团队教师毕薇薇为学生们加油鼓劲。

2022年5月,毕薇薇来到玉树,开展为期3年的援青工作。“孩子们眼神清澈,我能感受到他们对知识的渴望,会用尽全力为他们筑梦,让他们走向美好的未来。”

毕薇薇一边克服高反一边进入角色。很快,她发现学校90%的孩子来自牧区,对普通话的深层含义理解不到位。为此,毕薇薇因材施教,分析学生来源和年龄特点,根据学生水平调整教学内容。同时创编多种游戏,激发学生们的表达愿望,实现寓教于乐。“孩子们对我有很多好奇,为了拉近彼此距离,我把我们北京市丰台区第一幼儿园的视频放给他们看,用风景照片给他们讲故事,还会分享北京的特色美食。”毕薇薇说。

今年是毕薇薇来玉树的第三个年头,虽然已经适应了这里的气候,但是每次上课她还是会有些上气不接下气。“这里的条件确实很苦,但我从来没想过放弃,因为看见孩子们灿烂的笑容,我的内心就充满力量。”毕薇薇说。

3年来,毕薇薇始终坚信教育的爱是要传递、感受的,以爱育爱,才能让孩子们感受到如何去爱。除了完成职校工作外,毕薇薇还义务承担全州多家幼儿园的教育指导工作,助力幼儿园以当地资源为特色创编游戏课程、为玉树地区教师开展公益培训课程10余次,辐射带动教师1100余人次,入园指导50余次。

“薇薇平时非常有耐心,在学校开展‘传帮带’工作,给学校带来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先进的教育理念和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促进学校整体教学水平提升。”玉树州职业技术学校校长卢立明告诉记者。

“3年来,北京共选派29名教育人才赴青支教,‘组团式’帮扶成效显著。”玉树州教育局副局长孙美红说,玉树州教育设施条件不断完善,师资队伍“造血”能力逐步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持续进步,教育援青向“融铸式”创新发展。

江苏:让更多孩子 用知识撬动命运支点

新华日报记者 程晓琳

“面对100天后的高考,我对大家充满期待。你们不是孤军奋战,你们身边有老师无怨无悔的陪伴,有任何困难和需要,我们都愿意倾其所有,全力以赴。”2月27日,距离2025年高考仅剩100天。在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高级中学高考百日动员大会上,校长徐红芬向612名高三毕业生郑重许下承诺。

2022年8月,徐红芬从江苏省武进高级中学来到海南藏族自治州高级中学担任校长。2025届毕业生毕业后,她就要正式退休了。“海南州高级中学是我教育生涯中难以忘怀的一站,倾注了我的心血,将来我会持续关注她的发展。”徐红芬说。

“在海南州委州政府、江苏援青指挥部的关心下,我们新建两栋教学楼,校园面貌一新,还新添一批智慧教学设备……”徐红芬高兴地向记者介绍。来自江南的“茉莉花香”也随着援青队伍一道,浸润着这片高原土地。援青教师团队持续开展“茉莉花开”公益活动,动员后方捐款捐物,折合人民币200多万元。

“捡回珍珠计划”是爱心帮扶的一个重要项目,用来帮助高原家庭困难的孩子完成学业,被帮助的孩子叫“珍珠生”。徐红芬说,因为珍珠是熠熠生辉的。家访时,徐红芬曾送给“珍珠生”索南吉一双跑鞋,鼓励索南吉把学业继续下去。令她欣喜的是,当她2024年8月再次来到索南吉家家访时,索南吉已被青海师范大学录取。

在徐红芬看来,教育援青重在“扶志”。

海南州高级中学的学生大部分来自牧区,很多学生学习目标不明、学习动力不足,援青教师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为此,援青团队先后组织68名学生到江苏开展“青春山海行·共筑中国梦”研学活动。孩子们参观高校校园、游览江南秀丽风光,在“行走的课堂”中开拓眼界。

援青教师们还决心要打造一支带不走的教师队伍。“白杨工程”“彩虹工程”应运而生。援青教师每人带3名徒弟,累计听课1303节,帮助青年教师从“合格”走向“优秀”。

在共和县恰卜恰镇西南角,有一片山坡。以前,这里是一片荒山。后来,援青教师和学校教师带领学生每年都来种树,如今,山坡上已是郁郁葱葱。“教育帮扶就像种树一样。提升一个地区的教育水平,不是一个人或者一批人就能成功的,需要绵绵发力、久久为功。”徐红芬说,“我会站好最后一班岗,让教育之光穿透地理屏障,见证更多孩子用知识撬动命运支点。”

山东:“海北班”95%学生 考入重点大学

大众日报记者 郑莉 通讯员 杨森

“我们参观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院陈列馆、水师学堂,看到了中华民族苦难而屈辱的一段历史,更看到了我们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程。我一定会努力学习,报效国家!”近日,山东省威海艺术学校组织援青中职班的学生到刘公岛开展研学实践活动。站在东泓炮台上,来自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门源回族自治县的17岁回族学生马吉祥动情地说。

2023年,威海市主动商请教育部民族教育司,以山东省威海艺术学校为试点,与青海省海北州门源县合作共办“青海卓越艺术人才创新培养实验班”,成为全国首个开设艺术类专业的援青中职班,填补了教育援青项目中艺术类学生培养路径的空白。

也正是这一年,马吉祥从门源县第二寄宿制初级中学毕业。当年9月,他怀揣着对音乐表演的热爱,通过考试选拔,成为威海艺术学校首届“青海卓越艺术人才创新培养实验班”的学生。

当时与马吉祥一起跨越山海来求学的,还有36名同伴。这些青海学子根据个人兴趣爱好分别选择了绘画、音乐、舞蹈等专业。威海艺术学校根据学生专业结构,将美术专业30名学生单独成班,其余音乐、舞蹈表演专业学生则与威海当地学生“混编同班”,日常学习、生活紧密交融,形成了独特的多元文化氛围。

综合考虑青海籍学生之前的学习环境、民族特点及学科基础差异,学校调配教学经验和学生管理经验丰富的优秀学科组长、备课组长和骨干教师任教援青中职班,并推行全员育人导师制,为每名青海学生配备一位导师,对学生进行思想引导、心理疏导、生活指导和学业辅导,做学生的父母、良师和益友。此外,还努力挖掘资源,积极联系威海区域知名社会培训机构,利用假期免费为学生强化美术、音乐、舞蹈等专业知识,对接艺术高考练技能,为学生专业素养提升奠定坚实基础,推动学生实现由“入门”到“精进”的跨越。

“入校时我毫无专业基础,但在老师的倾心指导和同学的热心帮助下,经过一年半的刻苦学习,现在我在音乐表演专业取得明显进步,多次参与学校与当地社区联合举办的文艺汇演。”马吉祥说。

巍巍祁连山,见证鲁青情深;滔滔黄海浪,涌动教育初心。

自2013年威海市第一中学开设全省首个“海北高中班”以来,一场跨越山海的教育帮扶行动在青藏高原落地生根。截至目前,威海“海北班”累计招生近600人,培养毕业生近400人,其中95%以上考入重点大学,部分学生返乡成为教师、医生等。

上海:让果洛孩子 从“有学上”到“上好学”

解放日报记者 任俊锰

2月24日,位于青海省西宁市的果洛西宁民族中学新学期开学。7名上海援青教师提前从上海回到西宁,准备迎接学生返校。

果洛州的中学为何建在西宁?时任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对口受援办专职副主任赵文军表示,此举是为了让优秀师资愿意来、留得住。

果洛州位于青海省东南部,平均海拔4200米以上,大气含氧量仅为海平面的60%,气候恶劣,环境艰苦,教育资源匮乏。2010年,上海开始对口支援果洛州。经过数年探索,沪青两地决定在海拔较低、基础条件更好的西宁建设一所寄宿制中学。2017年,果洛西宁民族中学在西宁市城北区开工建设,由上海市投资援建,2019年7月建成投用,面向果洛州所辖六县招生,是上海市和果洛州为高原牧区学子打造的“飞地学校”,藏族学生占比超97%。

作为上海市对口支援以来建成的最大单体援建项目,果洛西宁民族中学让来自果洛的孩子在此不仅实现“有学上”,更迈向“上好学”。一方面,学校建设从图书馆到实验室,从操场到食堂、宿舍,均对标上海学校;另一方面,早在2018年,该校尚在筹建阶段就加入上海市大同教育集团,以“飞地学校”的方式,力求打造成为示范引领、辐射带动的精品学校。自2019年招收首届学生以来,已有1760名果洛学生从高原牧区到西宁读书,该校教育教学质量稳居果洛州各所中学首位。

2022年7月,上海市第五批援青干部人才队伍赴青海开展对口支援工作,同时首次向果洛西宁民族中学派出“组团式”教育团队。2023年,该校本科入学率达71.43%,创历史新高;目前,该校高考录取率连续3年达100%,学校知名度进一步提升。

这样的成绩,让果洛学子对于未来有了更强烈的期待。来自果洛州甘德县青珍乡的高三(1)班学生叶西才让写下他的高考心愿——考上中央民族大学。而在以前,考上大学对他来说是个遥不可及的梦想。

目前,果洛西宁民族中学的“飞地学校”办学经验正在青海复制推广。2024年3月20日,上海、江苏、青海三地在毗邻西宁的海东市合作打造的另一所“飞地学校”——果洛海东中学开工建设,项目总投资约5亿元,由上海投入部分资金援建。果洛州教育局局长久迈旦增介绍,学校预计可容纳3000名学生,是果洛西宁民族中学的3倍多,这两所学校将来可承载果洛州高中教学人数的一半以上、初中教学人数的五分之一。

天津:“草原的尽头不只是草原”

天津日报记者 王睿

“天津的老师,谢谢!你们的到来,让我们相信,草原的尽头不只是草原……”

这是一名来自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的学生前不久发给天津援青教师的微信,读来令人动容。在他们眼中,教师是师者,传道授业解惑;更是智者,明德启慧引路。

从渤海之滨到青藏高原,15年来,近170名天津援青教师跨越山海,扎根这片土地,接力为高原学子播撒希望的种子,创造更多人生出彩的机会。

“担任黄南州中学‘天津班’班主任和语文任课教师以来,我发现,孩子们在语言表述上并不规范。我想,必须大力推广普通话。”天津援青教师李珊珊告诉记者,她每天都会抽出大量时间和学生交流,发现一个问题就纠正一个问题,一个个改、一遍遍来。

上课时,李珊珊着重在课文中标注字音字形,并且示范发音,讲清字义。“我还播放名家朗读录音,让学生跟读。在高中语文统编版古诗词诵读单元中,我也会教学生一些节奏与声调、体式与律式方面的知识,让他们能入声入情地吟诵。”让李珊珊欣慰的是,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学生们的口语表达和文字书写水平都有了质的飞跃。

教育援青,犹如一把“金钥匙”,为高原学子打开了一扇探索无限可能的大门。

采访中,天津援青教师朱纯普说,身处信息化时代,作为一名信息技术学科教师,他一定要让孩子们跟上时代步伐,有所突破。“我在高二年级开设了创意编程课,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别看大家零基础,但却充满热情,创新力很强。”朱纯普回忆,2024年初,当他把黄南州要举办首届创新创意智造大赛的消息告诉学生时,他们兴奋地跳了起来,可一提到要拿奖,大家又安静了下来。一名学生跑过来说:“我们从没参加过科技竞赛,也不掌握创意智造知识,您能帮我们吗?我们很想给学校赢一个奖杯!”学生的语气和眼神让朱纯普深受触动。

从那以后,朱纯普带领学生成立科创智造小组,确定参赛作品主题为“未来校园”,每天抓住课余时间共同研讨、做实验、改程序……一天进步一点。渐渐地,他发现学生们已经能结合地域和气候特点,从温馨宿舍、智慧菜园等多个角度搭建“未来校园”,还尝试用程序解决数学问题。

功夫不负有心人。“学生们最终斩获大赛中学组冠军,接着又在青海省第十四届中小学生机器人竞赛暨第七届创新设计大赛中,夺得中学组季军。”朱纯普感慨地说,拿到奖杯时,孩子们笑了,带着满满的自信,这份信心缘于收获和认可,也缘于在更大的舞台展现了青春风采。

浙江:不能让“尕娃”们 再缺席大赛

浙江日报记者 林婧 纪驭亚

3月的青海,春寒料峭,乍暖还寒。位于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德令哈市的青海柴达木职业技术学院的机电一体化实训室里一派繁忙,学生们浸润在紧张备战气氛中。指尖在与代码、控制器、触摸屏反复“对话”,指示灯闪烁到深夜。

“再坚持一下。”入职仅一年的赛项指导老师马海龙轻拍学生的肩膀鼓励道,“我们要走出去,闯进国赛。”两年前,马海龙正是在浙江省第五批援青教师、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大学副教授封燕芳的帮助和鼓励下突破自我,站上全国大赛的舞台。

2022年7月底,刚刚入青报到的封燕芳尚未领略“大美青海”的魅力和高原气候的“威力”,就先感受到备战技能大赛的压力。青柴职院机电工程系第一次获得“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参赛资格,但集训队不仅没有参赛经验和启动资金,更缺乏实训平台。

此时距离比赛只剩下一个多月,没有条件也要创造条件。封燕芳暗下决心,不能让“尕娃”们再缺席大赛。于是,她向原单位汇报情况,又向援青助力团的企业寻求帮助,在不到3天时间里解决了平台和经费问题,带着集训队动身飞往千里之外的杭州,开启紧锣密鼓的实训操练和实战演习。

那是马海龙第一次走出青海,也是第一次摸到大赛指定设备。为了错开对方参赛选手的训练时间,尽可能地利用唯一一台设备进行练习,他和队友从晚上七八点持续训练到第二天早上,一连十几个小时,耗尽体力的同时也用尽整个暑假的时间。

遗憾的是,他们在比赛中与奖牌失之交臂。

“只能说欣慰又遗憾,‘尕娃’们要实现梦想不容易。”封燕芳一直用西北地区对孩子的亲昵叫法来称呼青柴职院的学生。虽然因为缺乏大赛经验无缘奖牌,但该赛项总成绩为学生们后期参加其他赛项打下了坚实基础。

2023年,他们重整旗鼓,“二下江南”进行封闭式集训,最终得偿所愿——马海龙和队友获得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机电一体化赛项”团体三等奖,让青海在全国“技能大赛”这一赛项中实现零的突破。

回忆起备赛的日夜,马海龙清楚地记得每天都有封燕芳的陪伴,春风化雨般的教导让教育的种子在马海龙心中生根发芽。从青柴职院毕业后,马海龙选择留校,继续为学弟学妹保驾护航。

如今,心系青海的封燕芳在结束援青后申请成为青海省“昆仑英才·高端创新创业人才”项目柔性引进拔尖人才,将继续与青柴职院学子相伴到2027年;马海龙和学生们也不再需要远赴千里训练,实训室里新购置的光机电一体化实训考核装置成为他们备赛的底气……这一支山海协奏曲,正激荡出动人的乐章。

统筹 程晓琳

责编:李睿哲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