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首页 > 正文
两会瞭望|记者当主持,已有16位代表委员走进这个演播厅

2025年全国两会期间,新华报业传媒集团推出的《今天我主持》节目中,已有16位来自科技、产业、文化、农业、能源、生态等领域的全国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先后走进演播厅。

节目中,记者变身主持人,与代表委员对话访谈,“北京西路瞭望”摘取其中部分精彩片段。

民营企业家大有可为,也必将大有作为

关于民营企业如何实现更高质量发展,全国人大代表、南京天加环境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蒋立表示,未来的竞争,一个重要方面是人工智能领域的竞争,天加虽然从事通用设备研究和制造,但也要在满足客户工艺场景的算法上不断学习和进步。天加始终坚持专业专注、创新发展,从设备制造商往节能服务商转型,最关键的是公司能力值的提升。天加将坚持国际化协同发展,建设有竞争力的制度和体系,坚持走国际化高质量绿色发展之路。

全国人大代表,中创新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刘静瑜表示,中创将以科技创新为引擎,在材料、结构、系统、制造、再生等方面持续打造“硬科技”,以数智化技术赋能管理创新的“软实力”。通过“硬科技”与“软实力”的结合,实现“能源+”战略下的创新突破。与此同时,作为江苏省动力及储能电池产业创新联盟理事长单位,中创将充分发挥“链主”企业的担当作用,牵头组织产业链上下游骨干企业以“公司+联盟”的合作发展模式,大力开展产业链协同创新,推动行业技术进步和高质量发展。

创新机制,破题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江苏要“在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上打头阵”,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的重要讲话引发热烈反响。代表委员围绕如何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进行了讨论。

作为推动产学研对接的核心枢纽,如何通过机制创新破解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的难题?全国人大代表,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主任、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院长刘庆认为,当前我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面临的最大挑战在于,如何找到可转化的科技成果及团队,如何评价技术和团队,以及如何帮助或推动技术的落地转化。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已经和海内外200多个高校院所建立战略合作关系,通过建立创新联盟和举办创新大赛等方式,集聚和挖掘发现有价值的技术团队。同时,探索“项目经理制”,对初步看好的技术团队,聘请其领头人担任项目经理,一同开展市场调研了解技术的市场需求,整合资源完善方案和团队。

关于如何构建协同机制帮助企业创新,全国政协委员,水利部交通运输部国家能源局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总工程师、中国工程院院士胡亚安认为,构建科研院所与企业的协同创新机制,关键在于让企业在创新中发挥主体作用。企业提出创新需求,科研院所配合企业开展联合攻关,参与从选题到工程示范的整个过程。例如,江苏海上风电基础冲刷防护项目,由企业提出需求,科研院所与企业共同解决工程建设和运维中的问题。在广西平陆运河项目中,企业提出大量科技需求,并设立“揭榜挂帅”项目,吸引全国科研力量协同攻关,还依托此项目成立了现代运河广西重点实验室。

擦亮文化标识,让传统文化焕发新光彩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指出,“优化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以文化赋能经济社会发展”。如何擦亮大运河、昆曲、园林、苏绣等文化符号,让“老面孔”焕发“新光彩”,更好地优化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

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演艺集团总经理柯军表示,作为昆曲人,首先要不忘本来,近年来《牡丹亭》《桃花扇》等一批经典传统剧目绽放新风采。同时,昆曲要开辟未来,在传承中创新。如今,江苏推动戏曲进校园,35部戏曲名作在百余所高校演出300多场,戏曲社团越办越红火,这是传统戏曲代代相传的深厚土壤。经过多年培育,昆曲观众的年轻化趋势明显。日前,江苏省演艺集团昆剧院第五代昆曲演员集体亮相,演出整整6小时的青春版《南柯梦》,00后演员接棒600岁昆曲,让人们看到昆曲传承的年轻态。

全国人大代表、苏州高新区镇湖刺绣研究所艺术总监姚建萍认为,作为一名苏绣传承者,面对新形势新变化,要积极应对、拥抱时代。她创立的“姚绣”机构,从最初只有自己一个人,到今天成长为集研发原创设计、工艺创新、品牌传播于一体的百人团队。她带领“姚绣”团队,用“破题、破局、破圈”为传统工艺作当代表达,在新时代探索新路径,作出新的探索,努力做到以创意设计来推动传统再创造,在题材、内容、形式上进行原创设计,呈现新内容、新题材、新样式。

“万亿之城”,勇挑大梁走在前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圆满实现“十四五”发展目标,经济大省要挑大梁。“万亿俱乐部”成员南通今年拿出了怎样的“施工图”?南通的发展实践又将如何有效助推江苏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走在前、做示范,为全国其他地区高质量发展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全国人大代表、南通市委书记吴新明表示,奋进“下一个万亿”,南通重点聚焦创新引领、跨江融合、向海发展三个方面。一是更高水平推动创新发展,把创新作为关键抓手,突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着力建设更高水平国家创新型城市;二是更深层次推动跨江融合,联动落实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等国家战略,聚力共建长江口产业创新绿色发展协同区,在“融入长三角”中“支撑长三角”;三是更大力度推动向海图强,锚定建设全省海洋产业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目标,力争今年涉海产业规模突破1万亿元。

全国人大代表、启东市委书记杨中坚认为,启东大力实施向海发展战略,扎实推进海洋强市建设。将“最海洋”融入城市肌理,以海聚能强引擎、以海强链筑优势、以海为媒拓空间、以海提质塑风貌、以海惠民增福祉,全面提升涉海科技驱动力、海洋经济支撑力、滨海城镇辐射力,锻强“生物医药就到启东、海工船舶就来启东”的产业地标,奋力打造具有江苏标识、江海特质的“海上新启东”,勇当江苏向海图强龙头板块。在向海发展同时,加快长江口产业创新绿色发展协同区北岸先行区建设。

把发展蓝图从纸上落到地上,交出一份决胜“十四五”的高分答卷,关键还得靠一个“干”字。全国人大代表、中天科技集团董事长薛济萍表示,以企业迈上“千亿级”为新起点,中天科技将聚焦“光”“电”两大领域,抢抓“双碳”“数字化”等机遇,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坚持“双循环”发展,在内循环中练就外循环的本领,以光电冠军产品服务全球新能源、数字化建设。持续深耕绿色能源和通信网络领域,扎实推进主营转型升级;坚持差异化创新引领,加强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超前布局未来海洋、未来通信、未来能源等产业。

生态优先,将特色资源优势转为发展胜势

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在生态优先的背景下,如何将特色资源优势转化为高质量发展胜势?

全国人大代表,盐城市大丰区委副书记、区长戴勇认为,大丰最大的特色资源优势,是沿海“风光”资源富集。目前全区新能源装机规模突破470万千瓦,去年新能源发电量近100亿千瓦时。为转化这一优势,大丰重点在零碳园区建设上发力。当下,大丰港零碳产业园构建起“三个新”。“新系统”实现绿电物理可溯源、高比例且稳定消纳;“新场景”打造以外向型经济为主导、符合国际标准的零碳园区应用场景;“新路径”采用能碳管理公司化、市场化运营模式。

全国人大代表,建湖县天和生态农业合作社理事长、高作镇陈甲村党总支书记鲁曼认为,建湖是“鱼米之乡”,秉持“生态+”理念,将湖荡湿地资源优势转为产业优势。农民采用水产养殖与水生作物种植结合的生态农业模式,在湖荡周边种芡实、菱角,水中养螃蟹、鱼虾,形成立体生态养殖系统,作物与动物相互提供生存条件,保护生态环境同时产出高品质农产品,再通过品牌化运作提升附加值,实现经济效益增长。

以农业新质生产力提升富民产业竞争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指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本路径。今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农业新质生产力”,省委一号文件把“强化农业科技支撑”进行专章部署,提出将“增强富民产业竞争能力”,作为推进乡村振兴的重点工作之一。如何以农业新质生产力提升富民产业竞争力也成为代表委员热议的话题。

作为国家甘薯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全国人大代表,徐州市农业科学院院长、江苏徐淮地区徐州农业科学研究所所长李强表示,在推动徐州甘薯产业成为国际标杆中,主要是通过两个关键环节来实现“增产”与“提质”双重突破。一是强化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提升产业保障能力。去年,国家甘薯产业育成一批优新品种,如“徐紫薯8号”最高亩产量超3500公斤,是目前我国登记品种中推广面积最大的一个紫薯品种。二是强化科技服务支撑,提升成果转化效能。目前已在湖北、河南等地实现一年两季甘薯亩产超万斤,亩均增收超5000元,为国家单产提升行动和产业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全国人大代表,靖江市新桥镇德胜中心村党委书记,德胜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杨恒俊认为,绿色发展是农业新质生产力的题中之义。2024年,德胜村社会总产值在2023年基础上增长30%,村集体经营性收入提升18%,村民人均收入达6万元。这是全村提升生态环境质量支撑高端农产品生产带来的发展成果之一。德胜村还携手南环所、扬州大学及江南大学等院所,以有机大棚蔬菜、绿色果园、生态养殖园以及有机粮食基地为依托,拓宽村民增收渠道,共享产业发展红利,推广无人机耕作、智能监测系统等数字化工具,实现精准施肥、用药等。

重特大项目建设也是代表委员热议的话题。

淮安已连续5年将“新春第一会”主题聚焦重特大项目攻坚。在布局重特大项目产业方向时,如何兼顾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全国人大代表、淮安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林小明表示,淮安的产业发展更加注重因地制宜,在传统产业方面启动了百亿企业的培育计划,同时加大企业的智改数转网联。目前规模以上的工业企业智改数转网联基本实现全覆盖,下一步还需要加大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覆盖力度。鼓励企业开展研发活动,进一步支持企业加强技改,加大新兴产业的培育,始终坚持淮安“7+3”产业发展的赛道布局,加大“353”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的政策实施,在新一代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发展方面,进一步夯实淮安的产业基础。

在重特大项目密集投产、用能需求陡增的背景下,国网江苏电力如何破解“既要保供应、又要促转型”的双重挑战?全国人大代表,国网江苏省电力有限公司金湖县供电分公司信息通信运检技术专家吉兰芳介绍,用电量是经济发展的“晴雨表”。2024年,淮安全市工业用电量增速达到了21.3%‌,位居全省首位。这一数据也是淮安重特大项目加速突破的有力印证。国网积极开展新一轮电网规划,深化“开门接电”示范区建设,通过创塑“淮上心”服务品牌,主动超前对接项目建设,全力保障重大项目高效率接上电。构建绿电绿证服务站,引导经营主体参与绿电交易。去年,全市绿电交易规模达2.5亿千瓦时,增长超8.5倍。

整合 卢晓琳

责编:陈珺璐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