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华美学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审美层面的凝练,更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和精神风貌的体现,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和深厚的人文情怀。大学生作为国家未来的栋梁,接受人文素养教育十分重要。中华美学精神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审美情趣,为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有效的途径。
中华美学精神在大学生人文素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能够提升学生审美能力、促进文化理解、增强创新思维和塑造人格品质。
提升审美能力。审美能力是指一个人对美的认知和感受能力。中华美学精神强调自然和谐与内在精神的表达,有利于学生塑造正确的审美观,帮助大学生理解美不仅仅是外在的形式,更包含深层次的精神内涵。同时,学生在中华美学精神的熏陶下,能够提升审美感受能力和欣赏能力,可以更好地欣赏、理解和评价文学艺术作品的美感和价值。
促进文化理解。中华美学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美学方面的重要体现,呈现于丰富多彩的文化形态中。学生在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的过程中,通过对文学、书法、国画、戏曲、工艺等文化形态的欣赏与评价,能够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与重要价值,从而促进文化理解,加深文化认同,坚定文化自信。
增强创新思维。中华美学经过数千年来不断的革新和创造,构建了中华美学精神这一海纳百川、不断演进的开放体系。这样强大的生命力,来源于生生不息的创新精神。学生从中华美学精神中能够感受到中华民族自由变通的生命哲学和求新求变、突破进取的创新意识,从而开阔视野,激发灵感,增强创新思维。
塑造人格品质。中华美学精神强调“真、善、美”的统一,注重提升人的精神境界、道德情操、人格修养,这与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相契合。通过中华美学精神的传承与弘扬,大学生能够在心灵深处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形成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道德情操。这种精神不仅能够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真善美观念,而且能够陶冶他们的高尚情操、塑造良好的人格品质。
中华美学精神也为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提供了有效的途径,高校可以从创新课程设置、丰富校外活动、营造文化氛围等方面进行积极探索。
整合课程设置,创新教学方法。高校首先应以审美和人文素养培养为核心,加大专业课程建设力度。根据《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纲要》意见,高校应构建包括美学和艺术史论类、艺术鉴赏和评论类、艺术体验和实践类三种类型的公共艺术课程体系。职业院校要将艺术课程与专业课程有机结合,强化实践环节,开设体现职业教育特色的拓展性艺术课程。同时,高校可增设相关的选修课程,如中国传统绘画、中国书法艺术,邀请书法家、画家等担任客座教授或艺术指导,构建更为宽广的审美学习平台。在此基础上,高校还应当促进跨学科融合,将传统美学与现代科技、设计、建筑等领域课程相结合,进一步开阔学生的学科视野,增强其对中华美学精神的深入理解。此外,高校还应加强教学方法的创新。如采用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互动性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参与度,让学生在实例中感受和理解传统美学;如探索网络化、数字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新模式,规划建设高质量美育课堂。与此同时,高校教师也应积极提升自身审美修养,拓展艺术知识,深刻把握中华美学精神内涵,并将其融会贯通地运用于教学中。
拓展校外资源,丰富实践活动。高校可以通过组织丰富的实践活动引导大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中华美学的魅力,并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自身人文素养。如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美术馆,观摩传统戏曲表演,参与传统“非遗”工艺制作,学习传统音乐和舞蹈等,加深对中华传统美学的理解和欣赏。为了更好地组织实践活动,高校可以积极拓展校外资源,如与各级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文化馆、音乐厅、戏院剧场等公共文化机构合作、丰富活动内容,创新活动形式。近年来,江苏开放大学在拓展校外资源,丰富实践活动方面做了不少有益尝试。例如,由苏州国画院主办、江苏开放大学欧美同学会协办的“听枫读画——新吴门画派进校园”活动让师生们近距离感受到了中国传统艺术的魅力。设计学院利用校友资源,在南京1865创意产业园举办“非遗匠心校友传承”沙龙活动,指导学生体验云锦织造技艺等。这些资源为美学教育提供了有力的校外支持,有助于学生在课堂之外获得更广泛的艺术体验和审美教育。
营造文化氛围,增强内在认同。首先可以加强学校硬环境建设,在校园景观设计中实现传统美学与现代设计的巧妙融合,营造出既有文化底蕴又符合现代审美的校园美育环境。如在建筑造型中融入传统中式建筑的符号元素,校园景观因地制宜地融入园林、亭台、水系等中华传统美学元素。此外,高校还应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在校园内营造浓厚的传统美学氛围以熏陶学生。如定期举办美学主题讲座论坛,组织诗词朗诵会、经典读书节等,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地受到中华美学精神的熏陶,从而增强对传统文化的内在认同,提升个人的人文修养。
综上所述,中华美学精神通过提升审美能力、促进文化理解、增强创新思维和塑造人格品质,对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具有深远的影响,高校可以从创新课程设置、丰富校外活动、营造文化氛围等方面积极探索有效途径,以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
万雯雯(作者单位:江苏开放大学教育学院;本文系2021年度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中医生命观与中国美学的生命精神研究”〈编号:2021SJA0762〉建设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