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汇点讯 “2025年继续扩招!”3月9日,南京大学官宣:2025年继续扩招,新增本科招生名额不低于100人,消息一出就引起各方点赞,“上好大学的机会又多了!”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扎实推进优质本科扩容,加快“双一流”建设。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经济主题记者会上,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郑栅洁介绍,进一步增加“双一流”高校本科招生的规模。在去年扩招1.6万人基础上,今年力争再增加2万人。记者梳理发现,截至目前,清华大学、武汉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北京大学等国内20余所“双一流”高校陆续宣布了本科扩招消息,且增加数额不小,计划普遍增加100—150人,有高校甚至增加了500人,高校动作频频,也是对“优质本科扩容”政策要求的具体落实。
优质本科为何扩容?首先是民生所需。去年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南京师范大学党委书记王成斌就提出了关于扩大优质高等教育资源本科招生计划的建议。王成斌表示,目前高考人数还是呈上涨趋势,预计到2034年左右才会出现下降,而相比新增学校而言,优质本科扩容既能满足老百姓上好大学的需求,又能避免将来生源减少时现在新增的高校又得关停并转。“将来生源量减少了,优质高校可以改善生均办学条件,如改善学生住宿条件、实施小班化办学等等。”
“优质本科扩容”,是建设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的必选项。不少代表委员指出,本科教育是研究生教育的重要基础,在近年来发展研究生教育时,也理应适度扩大本科招生规模。
“让更多学生有机会接受优质的本科教育,才能真正提高教育质量。”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主任王赤表示,优质本科扩容的政策,实际上是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应对未来人才需求。要重点面向国家急需的前沿领域,夯实本科教育根基,培养复合型人才。

优质本科扩容,绝不仅是简单在招生名额上做“加法”。北京大学新增招生计划将重点围绕国家战略急需、基础学科和新兴前沿领域;中国人民大学扩招计划将在“AI+”前沿领域前瞻布局交叉复合型人才储备;上海交通大学今年将继续增加150名本科招生名额,重点面向国家急需的前沿技术和新兴业态,扩大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生物医药、医疗健康、新能源等学科领域的招生规模……
“面向国家急需的前沿技术和新兴业态,是优质本科扩容的重点方向。”全国政协委员、水利部交通运输部国家能源局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总工程师、中国工程院院士胡亚安认为,优质本科扩容,就是要为国家培养出更多接触优秀人才,特别有利于支撑国家发展战略,从事基础科学、人工智能与传统学科交叉融合等研究的人才。
代表委员们也提出,本科扩容也要量力而行,需要从师资力量、校舍条件、服务保障等方面综合考量。
在今年新增招生计划的高校中,不少已经连续两三年新增本科招生计划。以南京大学为例,近三年南京大学持续扩大本科招生规模,2022至2024年新增新工科专业及方向累计扩招1730人。
“南师大在校生数量比三年前增加了5000人。”王成斌告诉记者,目前,国家支持“双一流”高校建设新校区,也是考虑到本科招生扩容、研究生扩招等现实需求。
全国人大代表、苏州大学党委书记张晓宏希望,主管部门能够进一步从资金、政策、人才工程和科研平台等各方面加大对地方高校“双一流”建设的支持。
优质扩容重点在于“优”。无独有偶,各高校在招生扩容的官宣之外,也纷纷公布了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革新。比如清华大学等校通过成立本科通识学院等方式重构培养体系,打破传统专业的壁垒,培养“AI+”等学科交叉人才等。
“扩容不仅要增加学位供给,更要注重质量提升与资源优化配置。”全国政协委员、扬州大学副校长龚卫娟建议,通过“双一流”建设引领学科布局调整,完善专业动态设置机制,推动理工农医、人文社科等领域的特色化发展。同时,应加强政府统筹与高校自主权的平衡,以政策引导、分类评价和资源配置为抓手,确保扩容与分类改革的协同推进。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杨频萍 程晓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