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首页 > 正文
【地评线】盛会关注|让“干部干的”和“群众盼的”更好契合

近日,人民网刊登了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委书记信长星给网友的回信。信中说,过去一年,广大网友通过人民网“领导留言板”给江苏发来了4.1万余条留言,对我们改进工作很有参考价值和启发意义。

“领导留言板”上,来自全国的网友关心江苏发展;江苏代表团开放日上,近80家中外媒体架起“长枪短炮”聆听江苏声音。人们对江苏的关注度如此之高,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江苏不仅经济发展较快,还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中,托起了百姓稳稳的幸福。数据显示,江苏多年来坚持把75%以上的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投入民生领域,不断追求更高水平的“民生七有”;江苏也是全国城乡收入差距最小省份之一,按照联合国标准,江苏居民生活总体上进入殷实富足阶段。在两会这个民生盛会上,“人人尽说江南好”的江苏,自然吸引了无数目光的关注。

这份有力度、有温度的“幸福答卷”,由江苏的干部和群众共同书写。信长星给网友的回信中写道:“我们将认真对待每一条建议,真心实意听大家的意见,认真推动解决大家反映的问题,努力把工作做得更好。”这句话,说出了江苏党员干部的心声。细细想来,4万多条网友留言不可能都是鼓励,其中必然有对当前工作的意见建议,对“急难愁盼”的直接诉求,甚至有不理解和不满意。但人民群众说出真心话,就是对我们的信任和信赖,这是“送上门来的群众工作”,对我们改善民生极具启发。江苏正是在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情于民、问计于民中,把“干部干的”与“群众盼的”统一起来,推动了民生工作取得新进展,换来群众真心实意的点赞。

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同样道理,“干部干的”与“群众盼的”没有最契合,只有更契合。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医疗、养老等民生需求仍在持续升级,过去干得好,不代表今后干得好;江苏作为经济大省更早遇到转型升级的深层次矛盾,“老方法”未必能解决“新问题”。今天,人们不仅要物质满足,还要精神充盈;公共服务不仅要普惠共享,还要精准适配。需求的升级,要求党员干部必须摒弃“达标过关”的惰性思维,始终保持“永远在路上”的进取姿态,朝着群众期待不断校准履职方向。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群众需求的“变量”,完全可以成为民生事业的“增量”。怎么实现?一来是精准调研。需求“变量”不是想出来的,而是在基层一线“跑出来”的,要用好调查研究看家本领,精准科学深入研究、慎重决策,避免出现“干部干、群众看、干的看的都不满”的尴尬。二来要担当实干。干事担当是干部的职责所在、价值所在。要真正把群众的事当作自己的事,用心用情用力解决基层困难事、群众烦心事。三来须善作善成。“变量”绝不会轻松变为“增量”,它们背后有的是长期困扰群众的“疑难杂症”,有的是没有现成答案的全新命题。党员干部要充分运用党的创新理论研究新情况、新问题,不以事急而乱为,不以事难而怕为,在实干巧干中,把“干”与“盼”统一起来。

其实,把“干的”和“盼的”相统一,正是全国两会的一个鲜明特点。代表委员带着调研成果共商国是,每一次审议讨论都是民意与政策的深度交融,是“干的”与“盼的”的同频共振。这也启发我们:学习贯彻全国两会精神,应善把两会的“金点子”转化为改善民生的“金钥匙”,让各项工作始终扎根民意沃土,全力推动“干部干的”与“群众盼的”更契合。

(袁媛)

责编:杨丽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