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学生工作的范畴已不再仅仅局限于对学生的日常行为管理、学习行为的引导、校规校纪的执行等表面层次,而是拓展到了更深层次。因此,高校应积极推动传统学生工作模式向发展型学生工作模式转变,高质量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大学生思政教育不仅承担着对学生理想信念、爱国情怀、使命意识的培育任务,而且要能够与其他专业课程相结合,共同促进学生的专业发展和素质提升。高校应构建以发展型学生工作理念为引领的大学生思政教育模式,推动学生工作与思政教育工作深度融合,持续不断提升育人实效,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供给与智力保障。
强化课堂教学,加强思想教育
构建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必须牢牢坚守课堂教学这一核心渠道和关键阵地。在课堂教学中,借助有计划、有目的的系统理论教学,融入政治内容,实现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和文化熏陶。在发展型学生工作模式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需强化课堂建设,通过系统性教学,培育学生的道德品质、思想观念、行为习惯,并塑造其理想人格。
课堂育人方面,应充分依托现有课程体系开展理论教学。高校思想政治教师可通过《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引导学生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法律意识;通过《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着重介绍近现代中国社会的发展主题与历史事实,增强学生的政治认同感与使命感;通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深入传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核心观点和基本范畴,培养学生的政治品格、政治判断力和政治行动力。
结合学生发展需求和学科发展趋势,开发具有针对性的特色课程,以实现全课程协同育人。高校应积极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将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有机融合,打造一系列“思政金课”,如“新工科+思政”“新文科+思政”“美育+思政”“劳育+思政”等,增强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与实用性的认知,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与政治修养。
此外,高校还可开展专题知识讲座和特色校本课程。教师可围绕学生普遍关心的热点话题、舆情焦点、最新理论成果、思想动态、会议精神、重要讲话等,组织专题知识讲座,将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同时,深入挖掘地方红色文化资源、历史遗址、传统文化、非遗元素、改革发展成就、独特地理风貌等,开设特色校本课程,以富有感染力与亲和力的思政校本课程培养学生家国情怀,强化其责任担当。另外,注重创新话语表达方式,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吸引力。根据受众需求和语境变化,将传统的说教式话语转化为大众性、生活化、学科化相融合的话语表达模式,提升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满意度。
延展教育空间,拓宽教育视野
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学生工作有效融合,推动课堂教学与日常管理、网络教学的紧密结合,满足学生多元化的成长发展需求和精神文化需求。因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应拓宽教育视野,注重提供更为广延、普遍、常态且个性化的教育供给和服务,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文化浸润方面,需注重在网络环境中对学生进行文化渗透。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应积极运用网络平台,通过图文、视频、影像、音频等多种形式,宣传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把握数智时代的发展机遇,构建思想政治教育共享数据库和在线教育平台。同时,注重将各类优质的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进行数字化转化,并与公共图书馆、文化机构、高等院校、党校培训中心等建立沟通协作机制,共同组建互利共赢的非营利性网络思政建设联盟。以该联盟为核心,整合整理网络平台中的各类优质课程资源、数据资料、教学课件等,发挥育人合力,不断充实和扩大共享资源,助力学生综合素养的显著提升。
在日常管理中,同样需要注重文化渗透。依托校园公共空间,打造主题文化墙、思政主题长廊、知识角、文化活动中心、党员服务站等,实现隐性文化渗透;通过校规校训、校风学风、校歌校徽、学生管理手册等载体,将爱党爱国、理想信念、诚信友善、尊师重道、孝道、感恩、规则意识、秩序观念、守法精神等内容融入其中,依托长期的制度规训和隐性法则,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规范和生活习惯。此外,还应定期组织开展“诵—听—赏—研”等系列主题文化活动,邀请学生参与诵读经典、聆听事迹、艺术展览、红色研学等活动,提升学生文化素养和文化传承自觉。
在实践教学中,也需注重文化渗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应定期组织学生开展党建团学活动、志愿服务、公益宣讲等实践活动,将学生从“旁观者”转变为“参与者”,使他们在参与互动和学思践悟中逐渐由真听、真信转变为真懂、真用。
优化工作格局,强化队伍建设
发展型学生工作模式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呈现出更为显著的交互性和协同性趋势,旨在将学生工作与思想政治教育紧密结合,通过二者的深度融合,实现高效互促。队伍主体的育人理念、育人手段及工作能力,对育人成效具有直接影响。因此,加强队伍主体建设,优化工作格局,是做好学生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一环。
创新工作模式。高校应着力构建“辅导员+思政教师”协同育人工作队伍,提升学生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管理实效和育人实效;打造“思政教师+专业教师”的课程思政教学团队,践行“三全育人”理念;建立“思政教师+辅导员+社团指导老师”的协同育人梯队,拓宽育人覆盖面;组建专兼结合的“思政教师+党政领导+辅导员+退伍军人+劳动模范+英烈后代”特色思政授课团队,打造独具特色的思政课堂;构建“学科带头人+教学名师+青年骨干+后备教师”等多元化教师队伍,在提升育人实效的同时,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断注入新活力。
搭建协同育人平台。高校应搭建协同育人的“集体教研、集中备课”大平台,打破学科壁垒与专业壁垒,集思广益、博采众长,聚焦学生全面发展,探索更为精准、高效的育人内容、育人手段与育人方式。同时,高校应充分利用AI技术,安排虚拟辅导员和虚拟思政教师,辅助思政教师开展教育教学,为学生提供情感陪伴、助学伴学、成长指导、生活服务、学术咨询等多元化服务,既可减轻思政教师的教学压力,又可增强思政教学的亲近感和实效性。
注重教师培育。实施理论培训、素质提升、实践研学、业务比拼等多种培训手段,帮助教师不断强化职业担当和育人职责,自觉提升育人实效。同时,定期开展集中培训、专家督导、经验交流、学术研讨、案例分析、网络培训等活动,将队伍建设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为助力学生全面成长奠定坚实根基。
李枚晏(作者为南宁理工学院副教授;本文系2023年度广西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学生资助专项课题“高校资助经费提取政策实施效果及路径优化研究”〈编号:2023ZJY241〉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