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首页 > 正文
【地评线】瞭望评|“体重管理”,不能简单理解为“减肥”

在前不久举行的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民生主题记者会上,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主任雷海潮专门花了7分钟谈“体重管理”,并表示将持续推进“体重管理年”行动,普及健康生活方式。

“体重管理”这一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话题,在这几日迅速成为热词。一些媒体以“国家喊你减肥了”等诸如此类标题跟进报道,确实很吸引眼球。此类话题也多次登上热搜,引发网友热议。这说明大家都很重视减肥问题。那么,问题来了,“体重管理”,就是减肥吗?

答案很显然是否定的。国家卫健委编写的《居民体重管理核心知识(2024年版)》及其释义显示,体重是客观评价人体营养和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体重过高或过低都会对健康造成不利影响。体重过高是糖尿病、高血压等心脑血管疾病、部分癌症等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体重过轻则会降低免疫力。全国政协委员、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也在采访中表示,“体重管理不仅仅是减肥那么简单”“很多都是跟慢性病管理有关。”从这个角度看,如果将体重管理简单理解为减肥,不仅是认知误区,更可能带来健康隐患。

譬如,有的人根本不胖,就是体重焦虑。“以瘦为美”等观念的广泛传播,导致“体重焦虑”与“身材焦虑”“外貌焦虑”等不断被放大。社交平台上,“女生体重不能过百”“你越瘦内核就稳”等话术之所以成为流量密码,也正是因为体重焦虑普遍存在。根据专业人士的分析评判,体质指数(BMI)是衡量胖瘦的有效标准,我国健康成年人BMI正常范围在18.5至24之间。很多人觉得自己胖,可实际上未必真的超重,仅凭主观感受判断体重既不真实也不科学,还需要依据科学指标来客观评估。

再譬如,还有少数人群,因为过度减肥或者不科学减重,导致多种疾病。据各类媒体报道,近年来,因为过度节食、滥用减肥药等过度减肥导致疾病的案例层出不穷。“25岁女孩腹部抽脂导致永久丧失生育能力”“女孩85斤嫌太胖,吃减肥药造成肝衰竭”“节食+运动,26岁小伙全身无力反应迟钝”……这些新闻让人听得惊心,也让人警醒:过度减肥不仅损害身体健康,还可能引发焦虑、抑郁等诸多心理问题。

此外,还有相当一部分人群需要加强锻炼,适度增重。就拿孩子来说,校园里“小胖墩”增多的同时,“豆芽菜”也不少,这都需要高度重视。有专家研究表明,体形瘦弱的“豆芽菜”孩子,经常伴有睡眠质量下降、气色差、易生病等问题,长期下去,正常的生长发育很有可能受到影响。由此可见,体重管理不能仅聚焦于控制超重和肥胖,对于体重偏轻、营养不良的孩子,同样需要给予高度关注,鼓励他们多吃、规律吃、不挑食。毕竟,无论是“小胖墩” 还是“豆芽菜”,都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说白了,加强“体重管理”,就应让科学郑重走上前台。

对于超重或肥胖人群来说,减肥自然是重要目标方向;对于体重正常甚至偏瘦的人而言,体重管理的重点或许在于提升体能、增强身体素质。归根结底,体重管理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全民健康。而不管是哪种情况,掌握科学的方式方法,则应是第一位的。

(徐睿翔)

图片  视觉中国

责编:陈珺璐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