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今活跃在配音行业的“新声代”中,冯骏骅与谢添天是为数不多的夫妻搭档。他们从译制片的后黄金时代走来,见证国产动画的崛起,创办配音厂牌“音熊联萌”,又跨界尝试声演剧。这对伉俪用声音构筑事业与生活,在时代浪潮中始终坚守对配音的热爱。近日,新华日报交汇点专访了两位,听他们讲述自己的配音故事。
五岁开启配音人生的冯骏骅
冯骏骅是配音界的“童星”,三岁就开始拍戏。起初都是别人给她配音,五岁那年,她参与影片《第二次调动》的拍摄,剧组邀请上海电视台译制部的张欢老师为她剧中的母亲配音,于是小冯骏骅大胆提出:“我也想自己配音。”导演让张欢现场指导,她竟一次过关。这部影片便成了她人生中首次独立配音的作品。

回忆起少时配音趣事,冯骏骅打开了记忆的闸门。“那时我个头还小,够不到话筒,和叔叔阿姨们一起配音时,总是站在一只苹果箱上。”她记得张欢老师通过捏她的手作为“开关”,提示台词节奏,“像机械按钮一样精准”。
小学三四年级时,10岁的冯骏骅已经是一个有着“5年工龄”的配音演员了。有一次,她因在《大饭店》中的哭戏过于投入,干扰了主角对白,被导演倪康严肃批评:“配音是集体创作,必须学会配合。”这句话让她第一次意识到职业的责任感,“前辈们从未因我是孩子而降低要求,这让我始终以专业标准鞭策自己”。

得益于前辈老师们的严格指导,她迅速成长,成为上海译制厂海外影视栏目组的常驻童声配音演员。译制片《成长的烦恼》中,她为迈克的同学“臭蛋”配音,十二三岁便挑战十四五岁少年的声线。
真到了十四五岁的年纪,她第一次被安排了配一场谈恋爱的戏。“那真是前所未有的经历。”冯骏骅对此记忆犹新,“配我恋人的是以前我一直称呼他叔叔的配音演员,当时我就蒙了,特别紧张,连一句正常的台词都没法说完整。”后来,随着年龄增长,冯骏骅渐渐克服了这些困难,“配音的时候专注投入,成为戏中的一分子,就不再受杂念的干扰了”。
夫妻结缘 录音棚里的“办公室恋情”
冯骏骅与谢添天的缘分,始于2000年前后的国产动画《我为歌狂》。当时,谢添天还是上海戏校的学生,通过海选获得配音机会;冯骏骅则是动画制作方早已选定的配音演员之一,负责指导新人。“在她眼里我就是个小屁孩。”谢添天笑道。两人真正相熟是在2003年《我为歌狂》舞台剧筹备时期。冯骏骅与导演陶海力推“声优版”演出,谢添天再次加入,合作中渐生默契。
说起工作中的合作,夫妻间总难免产生小摩擦。冯骏骅抢先自我检讨:“天哥不是不能配主角,他的声音适配性很高,是剧组的‘万能替补’,非常好用!所以我导戏时,他常被安排跑龙套,不是路人甲就是背景音。”谢添天坦言,老婆给自己配音导戏时,心里偶尔确实会有抵触情绪。“冯骏骅习惯严格把控细节,记得有一次录音,她在棚外隔着玻璃对我比画。当时我心里想:咱好歹也是学表演出身的,对人物总会有自己的理解,配音时自由发挥一下不为过吧。”说到这里,两人再度相视而笑。

其实,两人的结缘更多还是因为有着共同的理想和热爱。“音熊联萌”的创办初衷就源于冯骏骅、谢添天对行业现状的反思。“曾有一段时间,国产动漫受市场化冲击,陷入低龄化、粗制滥造的困境,很难和日漫、美漫相匹敌。相应的动漫配音也处于比较初级的阶段。可是日本动画的配音却能传递热血与细腻。”冯骏骅坦言,这种落差让她与一群志同道合的伙伴决心改变。他们希望能把配音演员的光和热再放大些,“比如从动画角色创作初期就深度参与,与导演共同打磨人物灵魂”。“也可能是因为那段时间,影视剧进入了一种工业化流程,配音又是其中最末梢环节,仅仅是一道加工程序,更谈不上艺术创作。”谢添天补充道:“这让我们配音演员产生了一种无力感和不被重视感。就会想:我的创作冲动在哪里?”于是,几个配音演员携手创办了音熊联萌声音工作室。

创业初期,团队常为一部动画反复打磨数月。冯骏骅提到,在某部早期作品中,她即兴加入角色跑调唱歌的桥段,意外成为观众最爱的片尾彩蛋,“这种自由创作带来的成就感,正是我们坚持的动力。”
弄潮时代 创新声演剧让配音演员“被看见”
音熊联萌自2013年创办以来,参与制作了动画《斗破苍穹》《秦时明月》《穿书自救指南》《西行纪》,游戏《天涯明月刀》《恋与制作人》《未定事件簿》,广播剧《有翡》《千秋》《三分星野》等知名作品。
致力于二次元IP开发的同时,夫妻俩也依然坚守传统影视剧配音行业,冯骏骅在电视剧《仙剑奇侠传》中为安以轩饰演的林月如配音,在《倚天屠龙记》中为赵敏和殷素素两个角色配音,担任胡歌版《射雕英雄传》的配音导演。谢添天则在前两年的热播剧《繁花》(沪语版)中为“小宁波”一角配音,他笑称,上海人说宁波话,还得感谢当年戏校的学习经历,“隔壁班就是宁波滑稽戏班,耳濡目染。”

在冯骏骅和谢添天看来,配音演员首先是演员,形体、台词、理解力缺一不可。两人定期为公司新人开设表演课,同时也想尽办法制造各种机会让年轻人全方位展现自我。2024年,音熊联萌尝试推出了国内首部声演剧《极乐世界》,在上海晓剧场驻场演出100场。谈及初衷,谢添天直言:“配音演员不该被局限在麦克风后。我们想证明,他们值得被看见。”
首部声演剧采用定点立麦,突出声音魅力;第二部声演剧《罗刹海市》升级为环绕音响与耳麦,加入更多表演,融入戏曲唱段,强化沉浸感。“声演剧的难点在于平衡听觉与视觉。”冯骏骅解释,“我们投入远超普通剧场的音响设备,让龙吟声从四面八方涌来,观众连毛孔都能感受到震撼。”尽管成本颇高,但两人依然坚持不断创新探索,“应该还会有第三部、第四部,我们享受创作带来的快乐,看到年轻演员在舞台上突破自我,这就是意义”。

面对AI技术与流量时代的冲击,冯骏骅与谢添天显得从容。“正因为之前许多年的热爱和全情投入,才让我在互联网发达之后被大众所熟知。”冯骏骅时刻提醒自己,热爱与专业,才是立足之本。在谢添天看来,流量是一把双刃剑。专注于角色本身,远比追逐曝光更重要。

从配音小童星到声演剧的拓荒者,冯骏骅与谢添天用三十年诠释了“声音匠人”的执着。他们创办“音熊联萌”,探索配音的多元可能;他们坚守“通用件”般的职业信念,在时代更迭中始终相信:唯有热爱,可抵岁月漫长。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高利平/文 刘畅方达/视频
通讯员 舒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