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汇点讯

西墩新村21幢为房改房,始建于上世纪70年代末,为二层砌体结构,建筑面积约487.4平方米,产权人8户,户均面积55.46平方米。因年代久远,房屋出现墙体开裂、建筑材料外露、屋面渗水等严重安全隐患。2022年7月,该幢被认定为D级危房。
“危房解危,当时还没有非必要不拆迁的理念,传统解危手段就是货币安置和异地安置,类似于拆迁。”后塍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办事处主任陈立说。然而,无论异地安置还是货币安置,出于乡土情结、资金压力等方面的考虑,产权人参与的意愿不强。
传统道路没有走通,街道便把目光放在恢复性重建上,并一次次上门做工作。2022年7月,全体居民达成共识,由社区作为主体立项,8户共同出资,实施原地恢复性重建。
方向统一后,在调研其他地区实践的基础上,街道没有采用“政府出大头、百姓出小头”的模式,而是创造性地提出“产权人自主更新+政府扶持+国资公司辅助”模式,即由产权人负责建筑建设成本,政府负责公共设施配套,具备相关资质的国资公司指导实施重建工程。这在省内还没有先例。

“提出这种模式,也是综合计算‘情感账’‘经济账’,深思熟虑后决定的。”陈立坦言,中心社区是街道集镇区,房子大多建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后期需要“解危”的项目还有很多,靠政府出大头,财政压力大,实施周期长。鼓励产权人自主更新,政府补贴配套,不仅可以减轻财政负担,还能为推动后续的危房解危提供参考。
在前期准备阶段,张家港市城保公司初步拟定西墩新村21幢危险公寓房恢复性重建方案和建设图纸。经反复征求居民意见,2023年6月,解危方案和建设修改图纸最终确认。
在项目实施阶段,鉴于政策空白,张家港市城市更新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出具专题会议纪要,就恢复性重建相关要求政策予以明确,要求各部门配合支持。
除了政策上有突破,重建前,张家港将原本公用楼梯等涉及的公摊面积,计入建设主体面积,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户均增加面积达到10%,确保每户面积不低于60平方米。

此外,为降低建设成本,张家港通过“压价、比价、让价”的方式,最终将成本核定为每平方2775元。“也就是说,居民平均花费18万元左右,就在原址上重建了新房子。而对承建单位来说,则是承担了更多的社会责任,基本没有盈利。”中心社区党委副书记须征宇说。
2023年10月,西墩新村21幢恢复性重建项目启动建设。2024年5月,建筑主体完工。之后,再由政府补贴雨污分流、线路入地、天然气入户、道路黑化等配套。9月,整个工程完工,进入产权证办理阶段。
当天,共有2户居民拿到新的房产证。其他产权人走完手续后,张家港保税区不动产登记中心将陆续发证。
对于“政府引导、居民出资、市场参与”的危房解危方式,业内人士认为,这打破了政府全托底、出大头的传统模式,为新形势下推进老旧公寓房自主更新提供了新思路。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徐瑞雅 白雪 杨丽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