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首页 > 正文
听·见丨AIGC的“身份证”,也是锐进的“护身符”

你的声音,我们愿意听见;

你的关切,我们一同看见。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近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联合发布了《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并明确将于202591日起施行。专家认为,《办法》是我国推进人工智能领域安全治理、促进产业规范健康发展、引导技术向善的重要举措,标志着我国在生成式人工智能领域迈出了构建安全可信生态的关键一步。

近年来,AIGC(人工智能生成内容)技术的飞速发展,为内容创作和信息传播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然而,其不可追溯性、可能存在的误导性信息以及缺乏有效的监管机制,也使得AIGC在推动经济发展、丰富网络内容、便捷公众生活的同时,悄然滋生了虚假信息传播、身份信息冒用、恶意内容生成等新型安全风险。加快立法进程、强化技术监管、压实平台责任的呼声日益高涨。在此背景下,《办法》的出台犹如一场甘霖,既必要又及时。

特别是,《办法》聚焦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关键点,构建覆盖生成、传播、使用全流程的治理体系:前端要求服务商嵌入可追溯标识,中端压实平台审核责任,后端通过公众监督提升治理效能。正如很多人所评价,这一框架既尊重技术特性,也凸显了协同共治的思路。

《办法》实施后,将带来哪些益处?确实值得期待。对普通网民而言,那些醒目的标识,或许就如同商品上的“防伪标签”,让大家能够轻松辨别信息的真伪,降低了认知成本;对监管机构而言,溯源机制则构筑了一双“数字慧眼”,助力他们精准执法,守护网络空间的清朗;对科技企业而言,责任清单则转化为了创新的导航仪,促使拼搏在赛道上的各路英雄加强技术伦理建设,推动技术向善前行。正如某AI大模型负责人所言:“标识要求促使我们研发更精准的溯源技术,这反而成为我们技术突破的新契机。”

当然,《办法》的落地实施仍会面临诸多挑战。如何确保标识不被篡改或移除?如何跨模型统一标识标准,实现不同模型间的互认互联?如何在性能与效率之间找到平衡点……这些问题,都需要进一步探索,需要产学研各方共同攻关。

还是那句话,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对于AIGC而言,《办法》既是“身份证”,也是发展锐进的“护身符”。未来,随着《办法》的深入实施,相信AIGC将逐渐迈向安全可控、创新驱动的新阶段。

责编:陆威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