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智库 > 正文
价值引领全方位就业育人体系

高校毕业生作为党和国家的宝贵人才储备,是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生力军。新时期,高校学生就业教育是一项系统性、长期性、复杂性工程,关乎学生成长成才、关乎家庭幸福冷暖、关乎国民经济发展。在新兴产业迅速崛起、传统行业转型升级,以及结构性就业矛盾加剧的背景下,高校作为引导大学生就业的关键场域,需要认识到就业育人工作的重要性,正确分析当前就业育人工作面临的形势任务,着力构建全方位就业育人体系。

强化价值引领,将就业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

当前,尽管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总体稳定,但结构性矛盾依旧突出,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部分新兴产业和高技术领域对高素质、复合型人才需求旺盛,企业在招聘过程中遇到人才短缺的问题;部分毕业生的专业技能与市场需求不匹配,加之部分毕业生存在就业认知偏差、就业能力不足、就业心理脆弱等问题,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就业市场的结构性失衡。

高校应积极推动就业教育与思政教育、专业教育深度融合,将就业教育贯穿于高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有效提升高校就业服务质量,缓解大学生就业焦虑,为破解当前就业难题提供新思路和新方法。就业教育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针对当前高校毕业生普遍存在的就业焦虑,高校应充分发挥思政育人的价值引领作用,通过组织学生认真研读就业相关政策、深入学习思想理论知识、积极参与就业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择业观。在此过程中,学生能够全面了解自身的优势和劣势,结合当前的社会发展形势和就业环境,制定适合自身实际情况和发展需求的职业规划,从而在社会发展中真正实现自身价值。

就业教育和专业教育深度融合。高校不同学科专业往往有其独特的知识框架和培养目标,其所对应的就业方向和岗位类型也有所不同。因此,高校需密切关注各专业对应领域的最新发展动态和岗位需求,分析各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趋势和竞争优势,并以此为依据调整就业教育内容,确保就业教育和专业教育有机融合、相互促进。

加强协调联动,形成大学生就业教育校内校外合力

就业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丰富的实践性和明确的指导性特点。其不仅依赖于学校自身的力量,还需要加强校内外的协调联动,充分发挥学校、家庭和社会等多方力量的作用,形成全员共同参与的就业教育体系。

加强家校联动。家庭是个体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主体场所。家长的期望、家庭环境,以及家长对职业的态度等因素,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学生的职业选择。高校应通过新生家长会、暑期家访等方式,定期向家长普及当前的就业形势、职业发展的前景和相关政策等信息,帮助家长更好地理解现代就业市场的变化,打破传统的“铁饭碗”观念。与此同时,学校应倡导家长理性看待职业多样性,鼓励他们支持孩子根据个人兴趣、潜力与职业发展的契合度作出职业选择,促使学生自主、合理地规划未来职业路径,从而更好地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需求的对接,提升其就业竞争力。

加强校企联动。高校应派遣就业指导人员、辅导员到企业挂职锻炼,充分发挥其作为学生了解用人单位的“窗口”作用和深化校企合作的“桥梁”作用,在掌握最新市场动态和行业需求的基础上,确保教育内容与职业发展路径相匹配。同时,组织学生前往企业进行实地考察和实习,使其能够亲身体验工作环境、了解职场需求,为学生提供更贴合实际的职业准备。除此之外,学校还应邀请优质企业进校为学生提供就业指导,并在人才培养课程开发、就业实践基地搭建等方面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进而使就业教育更贴近实际需求。

创新方式方法,全面提升大学生就业教育育人成效

要实现真正的就业教育育人目标,必须创新方式方法。将学生兴趣与需求作为核心出发点,采用更加生动、灵活的教育形式,增强就业教育的吸引力和实践性,激发学生对职业发展的深层次需求,帮助学生在日后的职业生涯中找到自己的方向,终身受益。

随着数字科技的迅猛发展,当代大学生已经深度融入互联网、即时通信和社交媒体等数字化环境中,“互联网+”逐渐成为教育发展的新常态。因此,高校就业教育工作者必须紧跟时代步伐,充分利用大数据、云计算和算法推荐等先进技术,精准掌握与全面分析学生信息,提供个性化、定制化的教育服务。同时,学校还应充分利用新媒体、5G、VR/AR等技术,将枯燥的就业理论知识转化为富有动态性、故事性的内容,从而增强就业教育的时效性和吸引力。

实践是高校学生就业教育的关键环节,其不仅能够弥补理论教育空洞乏味的弊端,还可有效提升学生就业能力和综合素养。对此,高校就业教育工作者不仅要传授理论和基本知识,更应通过企业参观、模拟求职和职业规划比赛等实践活动,帮助学生直接接触职场,感受职业环境,进一步增强学生对求职过程、工作岗位、企业运作以及行业趋势的理解,并提升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实操能力。

综上所述,新时期高校学生就业教育在培养高素质人才、推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未来,高校应持续优化就业教育模式,紧跟时代发展步伐,确保每位毕业生都能顺利迈向职业生涯,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双重提升,进而成为推动社会进步和国家发展的中坚力量。

缪佩(作者单位:常州大学怀德学院;基金项目: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思政专项“影响大学生留泰就业的因素分析及对策研究”〈2021SJB1336〉)

责编:胡悦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