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打头阵”成为江苏各地的高频词。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江苏要在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上打头阵。如何“打头阵”?从实验室到生产线,从人才引育到项目招揽,江苏各地正扛起责任担当,以全域创新之势,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先来看多地亮出的“重头戏”。
3月26日,南京召开2025产业科技创新与投资促进大会。会议期间,共签约102个重大项目,投资总额1373.24亿元,43个项目集中上会签约。
值得称道的是会上集中揭牌和亮相的新机构。比如,省级概念验证中心、南京科技成果转化学院、颠覆性技术创新中心以及产业招商中心等一次性完成揭牌。梳理这些机构的核心功能不难发现,它们覆盖创新链与产业链的各个环节。此举将进一步激发创新活力,吸引更多创新主体投身其中,为区域创新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会上,人工智能(含软件)、机器人、生物医药、新一代信息通信四大产业攻坚办公室也正式官宣成立。这些办公室精准锚定关键产业赛道,从本地最具优势、最有望突破的领域发力。持续的深耕与攻坚,不仅是实现产业关键突破的明智选择,更是对“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的深度践行,有望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开辟全新局面。
近30位国内知名独角兽企业家、专家学者出席,40多个场景机会和60多个场景能力清单发布……这一场大会,扬州将聚光灯打向“创新场景”。
3月20日,扬州产业科创名城创新场景发布对接会暨知名独角兽企业扬州行活动举行。除了成果发布,扬州将开展一系列行动,进一步提升对接服务精度、拓展科创合作广度、加大成果转化力度,常态化梳理场景机会和能力“两张清单”,全程推进供需对接、场景打磨、项目服务,构建“科技攻关—场景验证—产业化应用”的良性循环,为高成长性企业、科创项目提供更好的发展沃土。
全国两会闭幕以来,江苏多地“一把手”或深入企业、基层,或与高校、创新平台、创新型企业、创新人才代表面对面探讨——
苏州强调,要抓好科技创新,坚持教育、科技、人才一起抓,培育更多优秀人才,突破更多高精尖技术。要抓好产业创新,守牢实体经济这个根基,持续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积极开辟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新赛道,加快建设“人工智能+”城市。要抓好创新融合,搭建公共技术服务中心、创新联盟等高能级平台,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常态化开展“换位跑一次”行动,落实制造业设备更新、技术改造、智改数转网联、增资扩产“四合一”工作推进机制,着力打通制约创新链和产业链对接的堵点难点。要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设立研发机构、招引创新人才,支持龙头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开展“揭榜挂帅”,优化科技金融服务,营造一流创新创业生态。
徐州提出,要更大力度推动科技自立自强,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区域科创中心。要守牢实体经济这个根基,聚焦做大做强“343”创新产业集群,不断塑造产业发展的先导优势、特色优势和综合竞争优势。要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坚持教育、科技、人才一起抓,以人为中心构建更具活力的创新生态,下大力气破除制约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的堵点卡点,打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通道,更好赋能徐州高质量发展。
常州提出,要紧紧围绕“全国先进制造业基地、区域性科技创新高地”的功能定位,大力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让创新链和产业链无缝对接。要将实体经济作为融合的落脚点,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要将增加高质量科技供给作为融合的基础,加快攻坚关键核心技术。要将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作为融合的关键,加快培育壮大创新企业集群。要将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作为融合的途径,加快完善创新生态体系。
南通强调,要守牢实体经济根基,扎实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更好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奋力打造面向科技前沿的现代工业名城。要加快集聚科技创新资源,加大创新型企业培育力度,深化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发挥创新创业主阵地作用,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有力支撑。要不断提高惠企政策精度,常态化开展走访服务,及时解决企业发展中遇到的具体问题,助力企业实现更高质量发展,为经济大市勇挑大梁汇聚更强动力。
连云港指出,各级各部门要下大气力打通制约创新链、产业链对接的堵点卡点,加速推动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不断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更好以科技创新赋能产业发展、以产业需求牵引技术突破。今年,连云港还将加快培育一批瞪羚、独角兽企业,实施“人工智能+”行动,支持龙头企业牵头与高校院所组建创新联合体,并探索建立以市场应用为导向的多元化研发投入体系。此外,当地还将支持与加快一批相关基地建设,推动更多科技成果落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还有不少城市正在摸索以“特”制胜的关键点。
无锡将目光投向人工智能,市委主要领导担任市人工智能产业链链长,发展决心与重视程度可见一斑。具体而言无锡要做啥?3月24日的专题研究会彰显目标:
一是壮大规模实力,高标定位“明目标”、全力以赴“强产业”,实现特色产业园区增量提质。
二是紧盯关键赛道,尽快制订支持人工智能领域人才发展的专项措施,抓紧做强做优做大市数据集团,积极构建“算力+数据+算法”三位一体的人工智能服务生态。
三是加强组织、政策、资金等综合保障。
四是扩大无锡人工智能产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多渠道、多形式宣传人工智能发展典型案例、最新成果。
淮安将“实干”作为自己科技创新上的标签之一。3月25日,在“攀高比强 跨越赶超”淮安市2024年度高质量跨越发展总结暨2025年工作推进会议上,走好“两个创新”的基本路径、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积极探索人才“引育用留”新模式新机制、促进更多科创成果在淮安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被淮安视为是“看准了”并且被实践证明了的事之一,表示要不争论、不内耗、不折腾,抓紧干、不断干出新天地。
整合 | 陈珺璐 胡兰兰 徐睿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