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首页 > 正文
听·见丨赋予历史人物“生命力”,好玩还要有料

你的声音,我们愿意听见;

你的关切,我们一同看见。

“王羲之为什么不写大字”

“苏轼在线发疯,回应为何一路被贬”

“李时珍改行做赛博中医”……

最近,一场名为“回答我”的AI创意风暴席卷社交平台。历史人物突破时空,以方言金句频出,网友们在“被老祖宗训话”的欢乐中,感受着生生不息的文化传承。

科技的力量让时空的错位,以表情包和方言联结,在乍暖还寒时节,“暴躁的老祖宗们”成为今年文旅圈的第一个爆梗。各行各业的“老祖宗”们化身为“暴躁哥”“暴躁姐”,对现代人发出严厉的质问:宋徽宗在视频中反问“瘦金体不好看吗?”,唐伯虎以“怼人”姿态回应“不务正业”的质疑……结合人物自身经历和历史事实,配上情绪化的表达方式,这种风潮从江南水乡蔓延至西安城墙、敦煌石窟,结合各地丰富的历史底蕴持续创作。部分网友表示对这种内容“上瘾”,真诚地和历史对话,呈现出的文化景致各有千秋。

AI技术的“历史人物复活”潮流,显然满足了当下人们的娱乐需求,契合了快节奏生活中的“快文化”消费趋势。这类短视频迅速吸引了大量关注,成为年轻人获取历史文化知识的新形式。

谁都未曾预料,AI能赋予古代人物以“生命力”,并且打破时空界限,使历史与现代人产生互动。然而,如何平衡娱乐性与历史文化的严肃性,依然值得思考。

譬如,娱乐化表达固然能拉近历史与年轻受众的距离,但若仅停留在“好玩”层面,可能会忽略历史背后的深刻意义。在享受技术带来的趣味与娱乐之余,人们也应深度思考:如何将文化精髓更好地传承下去?“知识以暴躁方式进入脑子”固然有趣,但如何在娱乐化表达中保留文化的厚重感?现代人既要“知新”,也不能忘记“温故”。

一方面,过度娱乐化可能导致对历史的误读或误解。历史人物及事件的复杂性在娱乐化表达中容易被简化,观众可能无法形成完整而深刻的认知。另一方面,过度依赖AI生成内容,可能削弱人们对历史文化的自主探索兴趣。文旅和教育部门都应考虑如何在娱乐之外,引导观众深入了解历史与文化,而不仅仅停留在“暴躁表演”上。

无论技术如何进步,AI的价值始终取决于人类本身。此刻,人们或许更应该思考:这种现象是短暂地流行,还是能够持续成为文化传播的方式?未来,或许人们还将看到更多历史人物通过AI与现代人展开深度“对话”,不仅仅是发出“灵魂拷问”,还能够提供智慧和启迪。

当数字分身取代纸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中的精神密码更应得到完整传承。能回答未来的,从来不止于技术,而是对历史真正的理解与敬畏。(苏醒)

责编:王建旸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