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首页 > 正文
“西出阳关无故人”中的阳关长什么样?AI带你通关千年丝路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作为我国历史上的著名关隘,唐代诗人王维笔下这座令无数唐人一步三叹的阳关,见证了千年丝路。通过AI技术,我们可以一同穿越时间长河,回到历史中的阳关。

汉武帝时期,“列四郡,据两关”,秦始皇建造的长城再度向西延伸,串联起位于甘肃敦煌的玉门关和阳关。在汉代,凡是从长安到西域,或从西域到长安的人,里程记录中大都有阳关这个节点坐标,这说明,阳关在当时是通往西域三十六国的咽喉之地。

历史记载,阳关“据险临水”,关内有“渥洼池”清泉涌动。身着战袍的汉家儿郎戍守于此,抵御侵扰,利用烽火台传递信号。有专家认为,像敦煌境内两关长城这样的军事防御体系是最早设置在丝绸之路沿线的基础设施,它们的作用,就是维护丝绸之路畅通。

进入隋唐,阳关迎来了自己的“黄金时代”,往来商旅不绝于途,西行者,即将踏入沙漠险途,会在这里进行充足补给,东行者,刚刚结束一路冒险,会在这里进行充足休整,敦煌迎来送往,成为最大国际贸易集散地。西域的玉石、香料与中原丝绸、瓷器、茶叶等在此交易,街市上货物琳琅、酒肆林立、客栈无数、胡人舞蹈。《敦煌遗书》中记载了一首后唐时期的店铺货卖诗,类似于今天的广告词,内含胡桃、槟榔、大蒜、河藕、甜干枣等,吃穿用戴、调味品、治病药一应俱全,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敦煌的商业发达,史料记载其繁荣程度仅次于都城长安。直到宋以后,阳关关城逐渐被风沙吞噬,隐于历史。

跨越千年,阳关在时代的演变中早已不仅是一处古迹,它成为丝绸之路上的重要象征,成为诗人口中离别不舍的情感寄托,直到今日,我们说的“阳关大道”“通过”“过关”等词汇,都来源于这里。利用AI技术,我们集纳敦煌元素,以清明时节西出阳关为主题,让画于敦煌壁画中的多种乐器进行合体创作。

听着它,您会不会也有这样的猜想,或许当年出关的人们,也是在类似这样的旋律里饮尽饯行酒,深叹“西出阳关无故人”。

(总台记者 王妍 邢博 郑中 马凌峰 崔林欣)

责编:夏晓晨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