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演员李现在社交平台分享自己的“打鸟作业”,被生态环境部点赞。全国各地文旅部门也纷纷“喊话”,安利起了自家“打鸟”好去处。
所谓“打鸟”,是摄影圈一个常见的行话,是指使用长焦镜头远距离拍摄鸟类,因拍摄对应的英文单词是“shoot”,所以就被戏称为“打鸟”。在身边的公园、绿地里,不难发现众多“打鸟人”,他们架起各种“长枪短炮”,凝神屏息,小心翼翼地捕捉每一个稍纵即逝的精彩瞬间,成为一道别样的风景。
人们为何热衷“打鸟”?从表面上看,这是一种新兴的休闲娱乐方式,手持镜头,在自然界中静候鸟类的惊鸿一瞥,既能享受户外活动的乐趣,又能通过摄影艺术创作获得成就感。而深层次地看,全民“打鸟热”的兴起,更在于不断改善的鸟类栖息地,让摄影爱好者们有了更多观鸟、拍鸟的机会,无论在城市还是野外,都能邂逅、捕捉到飞羽精灵的美丽姿态。数据显示,盐城湿地观测到的鸟类从十年前的20余种增加到现在的410余种;南京玄武湖越冬鸳鸯数量创下历史新高……这些变化,让摄影爱好者们的镜头,自然而然地转向这些重新回归的自然精灵。
“打鸟”镜头是一本独特的“生态日志”。过去,许多鸟类因栖息地被破坏而难寻踪迹,如今却成为镜头里的常客,一帧帧镜头,构成了最鲜活、最真实的生态档案。北京“打鸟大爷”连续十几年拍摄玉渊潭候鸟,意外发现部分候鸟已经变成留鸟;摄影师意外捕捉盐城“火烈鸟与麋鹿同框”的珍贵画面,见证了两种原本不可能同时存在于同一地的生物因生态保护改善的“偶遇”……今天,美丽中国建设成效显著,镜头中记录的生物之美、自然之美,让美丽中国有了更生动的注脚。
当下,正有越来越多的普通人加入记录自然的行业。在社交平台上,“随手拍生态”话题已累计超过10亿次阅读量,普通市民上传的鸟类照片正在形成覆盖全国的观测网络。“生态记录官”群体的扩大,是全民生态意识提升的缩影。我国是全球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从过去的猎奇观赏,到如今的尊重守护;从单向的观察记录,到双向的和谐共生,建设美丽中国已经成为全民参与的共同行动。我们期待更多“生态记录官”的出现,用他们独特的视角,记录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每一个动人篇章,并把对美好生活的热爱转化为美丽中国建设的贡献度。
(魏晓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