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营商环境是一个区域的重要软实力,优化营商环境就是解放生产力,就是提高综合竞争力。江宁区依托自身地理位置优势,坚持以经营主体期待和诉求为导向,持续改进工作作风,构建亲清政商关系,用实践不断激发起经营主体创业创新的热情与活力,持续擦亮“江心比心、宁更满意”营商服务品牌,竭力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一流营商环境。江宁区营商环境连续多年位列长三角前列,“先解决问题再说”机制相关改革举措被写进国务院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和“放管服”改革协调小组办公室第102期《简报》。江宁每一步发展、每一次转型,都离不开一流营商环境的坚实支撑和有力保障。
一、江宁营商环境优化成效显著
江宁区多年来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以优化营商环境,增强政务服务效能,惠企便民,立足共同富裕视角,贯彻新发展理念,实现各类人才“近悦远来”,着力打造便商亲商友商的高质量发展的营商环境,为江宁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注入强大活力。
为企业保驾护航的政务服务能力不断增强。推进政务服务改革,是转变政府职能,提升政府服务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支撑。江宁区突出“有求必应、无事不扰”,创新开展“延时服务、下沉服务、集成服务”,实施“一件事”改革,深化“互联网+政务服务”,建设政务数据共享交互平台,聚焦解决群众“疑难杂症”,为民众带来更好更高效的服务水平。截至目前,全区政务服务年办件量由26万件增长至100万件,12345政务热线帮助市民解决各类疑难诉求由年均4万件增长至30万件,经营主体数由10.6万户增长至33.2万户,各类事项减环节、减材料、减时限、减跑动达80%以上,企业群众办事综合满意度达99.98%。
为激发创新的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更加全面。围绕知识产权强区建设,江宁区不断完善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服务工作,强化全链条保护能力,打造一流的营商环境。去年上半年,江宁开发区、江宁高新区2个首批市级知识产权工作站成立,可就近为辖区企业提供知识产权一站式服务。截至目前,全区授权专利总量11118件,其中发明专利3428件,高维持年限(10年以上)发明专利2454件,PCT申请162件,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24052件,商标申请量10226件,注册量9323件,有效商标总量86215件。江宁区获批首批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建设示范县,南京江宁经济技术开发区上榜国家级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示范园区,江宁高新区入选国家级知识产权强国建设试点园区。
为经济转型升级的多重效能不断彰显。强化以商引商、出海招商、视频招商、基金招商等形式,举办百亿级产业集聚区招商推介会、重大项目集中签约等招商推介活动,大力引进行业龙头项目。为企业量身定制精准诊断、综合评估、改造升级等特色服务,全力推进“数字技术+先进制造”深度融合。坚持“减量发展”理念,向存量要空间、向集约要效益,创新推出工业用地综合治理、工业区改造升级“组合拳”,在落后产能腾退、企业规模发展、产业用地整合上聚力用劲,推动土地等资源要素向产业含绿量、产出含金量、科技含新量高的优质项目倾斜。党的十八大以来,江宁的经营主体数由10.6万户增长至33.2万户,江宁城乡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翻番。
二、江宁对标国际先进加大营商环境改革力度的具体举措
近年来,江宁区为打造优质的营商环境,以“深化改革、优化模式、强化举措”为抓手,不断提升政策精准度、企业满意度、群众获得感,不断积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动力与合力,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制度完备、治理完善的高标准市场体系,进一步打造有江宁特色的营商环境。
简政放权,不断推进政务服务便捷高效。一是深化“放管服”改革。作为全市唯一集成改革试点,积极探索新型政府形式,从调整政府机构设置开始,一扇门办事、一站式受理、一窗式办理等创新举措相继落地,推动审批效能高效化。实施重大项目“定制化”审批,建立“告知承诺+并联审批+全程网办”机制,推出全流程审批服务套餐,实现建设项目“拿地即开工”“竣工即交付”。推动水电气办理“一体化服务”,实现了水电气外线接入联合踏勘、并行施工、联合验收、统一发证,项目时间成本降低50%以上。2021年,出台“陪伴企业成长,促进产业发展”行动实施意见,重点任务包括“地标企业提升计划”“规模和效益倍增计划”“规上企业培育行动”“低效企业新枝行动”等。大力实施政务服务“宁满意”工程,打造江宁区政务服务品牌“务通办”、打造“零差评”服务窗口,深化“互联网+政务服务”,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二是全力打通服务链条。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全面推行“互联网+政务服务”。创新“四个一”机制,全力跑出政务服务“加速度”,紧扣“疑难杂症”办理,推动政务服务由“供给导向”向“需求导向”转变,优化“15分钟政务服务圈”便民服务建设,实现企业开办“就近申请、网上办理、立等可取”目标,打破办事的时间和地域限制,打通便民利企“最后一公里”。江宁区在2021年4月在区街社三级政务服务系统设立“先解决问题再说”服务专窗,创新“四个一”机制,规范“六统一”标准,构建“三个办”模式,有效处理热线工单118.52万件,结果满意率超98.28%,有效解决跨省通办、容缺受理、权责不清等问题827件,事项办结率和群众满意率均为100%,不仅给民众寻求权威帮助的窗口,还有利于听取群众的意见,更好地实现自我监督。三是不断提高顾客良好体验。江宁从企业实际需求出发,转变传统模式,创新打造“无感审批”平台,在政务信息数据共享互认互用基础上,运用大数据自动关联等实现对顾客需求的精准预判、即时感知、定向推送和智能处置,通过联网通办,顾客在线递交申请后半小时便完成服务。
以民为本,全面落实惠企便民暖民举措。一是政策筑底精准服务。坚持以人为本、服务为民,聚焦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当好“店小二”,深入企业调研,精准服务,及时出台相应政策解决企业群众的问题和困难,用陪伴来实现与企业的“共生、共长、共创、共赢”。江宁区在疫情期间,出台“制造业八条”“中小微企业20条”“帮助企业纾困解难八条”“助企纾困11条”等惠企政策措施以促进企业复工复产,坚持“早退快退、应退尽退”原则,及时高效落实留抵退税政策,截至去年底,完成增值税留抵退税96亿元,退税规模居全省县市、区首位。以顾客满意为目的,聚焦群众所急、企业所盼,持续推进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深入推进集成化改革,不断提高政务服务精准度和精细化水平,提升政务服务温度和效率。二是做实人才引育工程。早在2017年,江宁区就出台《江宁区鼓励支持企业自主引才用才若干意见》,已累计帮助企业引进“名校优生”、急需紧缺等高层次人才2157人,减轻企业的引才成本超千万元,有力提升了企业的人才吸引力和凝聚力,同时解决大批高效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先后投入使用“逸才堂”高层次人才研习所、“海智湾·江宁”国际人才街区、党委联系服务专家、人才安居、人才金融、人才子女教育等一项项暖心的服务举措,有力落实了惠企便民政策,构建“人才点亮城市、城市成就人才”的良性循环。以创成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建设示范县为契机,实现“知本”与“资本”的良性循环,助力全区经济高质量发展。三是数字赋能提高服务效率。优化营商环境,离不开城市功能品质的持续升级。江宁人才集团以提升城乡治理人才数智化管理运营水平为目标,启动建设江宁城乡治理人才管理平台,实现人才从“引进来”到“留下来”的全过程信息化管理,优化办理流程,加强服务便民。在“美丽江宁”的基础上,江宁持之以恒改善人居环境、丰富城市内涵、提升城市美誉度和影响力,努力把江宁建设成为各类英才为之向往、扎根奋斗的宜居兴业热土。
法治赋能,全方位营造公平公正公开营商环境。一是出台营商环境法治化政策。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号召,全区注重厘清党政与经济之间关系,陆续制订出台了《江宁区优化营商环境108条》以及《关于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的实施方案》《2022年优化营商环境实施方案》等政策文件,全力打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法治化营商环境,有力保护民营企业发展。二是提高营商环境法治化力度。江宁区坚持在法治框架内推进各项改革,用法治方式开展资源要素配置、低效用地再开发、国资国企改革、贸易便利化等重点任务。江宁开发区法院去年4月制定出台《开展“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执行年”1+4专项行动工作方案》,推动江宁开发区法治化营商环境持续优化、社会信用总体水平持续提升。三是优化营商环境法治化服务。以法治为依托,深入推进法治政府建设。加快国家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发展试验区建设,设立专利行政执法巡回审理庭、江宁开发区南京市知识产权法庭巡回审判点、中国(江苏)知识产权维权援助中心江宁分中心。为满足区内企业海外知识产权服务市场需求,江宁国家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发展区制定外国代表机构激励扶持政策,有序推进对外开放专利代理工作,完善营商环境法治化建设。四是不断优化政治生态。江宁自2017年起在全省率先开展全要素网格化社会治理机制创新试点,全区上下全力守护河晏水清的美丽江宁。近年来,江宁不断完善容错纠错体制机制,开展基层综合执法赋权事项专项评估等工作,用法治思维、法治政策、法治行政等方式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把优化营商环境外延拓展为打造亲民爱企爱自然的和谐社会。
三、江宁优化营商环境的经验启示
营商环境只有更好,没有最好。江宁区紧紧围绕践行新发展理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主动把握政策机遇,创新营商环境优化的关键环节,以“审批事项最少、办事效率最高、投资环境最优、经营主体获得感最强”为目标,取得“审批提速、惠企提质、效能提升、服务提优、治理提档、作风提级”的良好社会效应,为全国各城区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提供了宝贵经验。
启示一,持续优化营商环境,需要深化改革开放,解放思想、激发活力。江宁高度重视改革开放对经济社会发展、对营商环境建设的推动作用,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不断扩大对内合作、对外开放,主动接轨世行、世贸组织等营商环境标准规则,为江宁开放型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着力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提升资源配置效率。广大党员干部通过深化改革,转换了理念、创新了思路;通过扩大开放,解放了思想、开拓了视野,努力抓住更多发展机遇,争取更广发展空间,形成更大发展优势。
启示二,持续优化营商环境,需要勇于开拓创新,敢闯敢试、敢为人先。江宁围绕招商引资、行政审批、企业服务创造了许多“首创”,为打造独具特色的营商环境、擦亮“江心比心、宁更满意”的金字招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只有始终坚持创新、主动创新,不断巩固拓展营商环境建设成果,才能在发展的转折关头乘势而上乃至逆势而进,才能顶住外部环境的风浪考验,勇立时代发展的潮头浪尖。
启示三,持续优化营商环境,需要坚持系统观念,前瞻谋划、统筹推进。营商环境建设是一项全局性工作、整体性工程,离不开城市的协调发展、社会的全面进步,要统筹兼顾、综合施策、多措并举,全方位、全领域、全过程谋划推进。江宁通过“集成改革”为契机,集中力量、集聚资源,打通政务服务和基层需求的堵点和痛点,全力提供公共安全和生态环境“两大公共产品”,大力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正是因为长期不懈的坚持和努力,江宁宜居宜业宜创的环境不断提档升级,科创人才、高端项目、领军企业蜂拥而至。
启示四,持续优化营商环境,需要加强队伍建设,激昂斗志、干事创业。营商环境建设是检验干部队伍的“试金石”,营商环境优不优与干部素质能力强不强、工作作风实不实息息相关。江宁坚持以干部队伍建设的不断深化,推动营商环境的持续优化,崇尚实干、务实奋进,努力把服务做到极致、把保障落到实处。面对新征程新使命新任务,江宁将持续强化干部队伍建设,保持与时俱进、开拓进取的精神状态,努力形成人人都是营商环境、事事都是营商环境、处处都是营商环境的生动局面,奋力推动江宁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
周晓平(江苏省委党校经济管理教研部副主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