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首页 > 正文
新华时论|拍脑袋决策代价几何?三河“绿色”店招事件敲响警钟

近日,河北廊坊三河市商户被要求禁止使用“红蓝黑”三色招牌一事引发社会关注,并因舆论汹涌招来纪检部门调查。蜜雪冰城的招牌在红绿之间反复跳跃,医院红十字标识先被涂绿后遭拆除,这场荒唐的“招牌变色记”,照见了某些地方 “任性决策”的深层病灶。

“任性决策”的本质,在于将公共治理异化为个人意志的展演场。当地城管部门以“美化市容”之名推行“色彩禁令”,既无法律依据亦无科学论证,甚至拿不出正式文件。一句“国际连锁品牌可豁免”,让本土商户在“红绿交替”中损失真金白银,也让群众看清了个别地方在决策时朝令夕改的草率与任性。这种“管天管地管颜色”的粗暴作风,无疑是对法治原则的挑战,也是对地方政府公信力的损害。

“任性决策”的破坏力,不仅在于1000多个被换掉的招牌,更在于对政府与市场边界的破坏。对于经营主体来说,法无禁止即可为;对于政府部门来说,法无授权不可为,这个基本逻辑不能颠倒。招牌颜色看似小事,实则是商业社会最基础的身份标识。一些品牌已有极高辨识度,强行将其改色,不仅破坏了品牌形象的完整性,更会影响商家正常经营。将招牌颜色限定在特定范围,本质上是用行政审美取代市场规律,也是对城市活力与商业生态的“格式化”。这种罔顾市场规律、漠视商家权利的“审美霸权”,暴露出个别地方的决策者既不懂得商业逻辑,也不尊重市井烟火。

城市管理为啥总跟店招较劲?一是在城市治理名义下,规范招牌显得非常“正确”;二是对象是街边商户,实施起来比较“容易”;三是如此“折腾”背后,隐藏着利益勾兑的可能。当前经济社会发展面临诸多困难挑战,大力提振消费、激发经济活力是各地工作的重中之重,加快向服务型政府转型、不断优化营商环境,是公众对地方政府的普遍期待。“禁色令”之后,诸如“千万不要去统一门头招牌的地方经商”的网友评论发人深省。2022年发布的《中国营商环境报告》就已指出,当年因过度的行政干预导致的企业迁移案例,已比往年上升17%。如若有关部门仍难克制对微观经济活动的干预冲动,政策执行中又充斥着对中小商户生存压力的漠视,又何谈营商环境与发展活力?

街边招牌的“调色板”,也是营商环境的“晴雨表”。从某省会城市黑底白字“丧葬风”店招,到北方县城千篇一律的“铝塑板”门头,再到燕郊的荒唐“禁色令”,相似的剧情反复上演,说明杜绝决策任性不能止于个案纠偏。唯有让“法无授权不可为”成为铁律,让“谁决策谁负责”长出牙齿,才能避免“一任领导一种颜色”的闹剧再次上演。更重要的是,必须建立决策失误的追责机制——那些让商户反复改色的行政成本,不能总由纳税人买单。

遏制“决策的任性”,需要“制度的理性”。不少地方推行的正面清单、负面清单,就是厘清权责边界、提升科学决策能力的积极举措。对政府部门来说,增强法治意识、杜绝“拍脑袋决策”是最基本的底线。每一项政策的出台,都应经过充分的调研、论证,确保政策既符合公共利益,又不侵犯经营主体和群众的合法权利。作为决策者,应该从这起奇葩案例中汲取教训,克制“任性决策”的冲动,懂得如何决策、如何治理,不懈怠、不折腾,真正把时间和精力放到办实事上。

责编:袁媛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