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舞台艺术领域,常出现这样令人惋惜的现象:斥巨资打造的剧目,仅上演寥寥几场便被束之高阁,无人问津;舞台设计一味求大,奢靡浪费严重,甚至陷入演一场亏一场、少演反倒少亏的尴尬怪圈。随着舞台的繁荣,新剧不断推出,却出现了“狗熊掰棒子” 式创作倾向——演一部“扔”一部,难以沉淀。

近日,第十九届中国戏剧节发布了剧目征集启事,其中在剧目遴选标准及方向上所作出的显著调整,引发了业内外的广泛关注。无论是坚决遏制 “大制作” 的不良倾向,果断扭转 “唯奖项” 短视观念,还是大力提倡 “十年磨一剑” 的长期主义创作理念,这些举措无不彰显出戏剧界对舞台艺术回归本真的热切期盼,释放出引领舞台艺术重回健康、良性发展轨道的强烈信号 。
此次剧目征集有一个极为明显的变化,即取消了对参演剧目创作年限的限制,尤其鼓励多演出。艺术有其自身既定的发展规律,舞台艺术更是如此。一部优秀的舞台剧目,理应秉持“持续打造”的理念,历经反复雕琢、精心修改、深度打磨的漫长过程,从而提升演出质量,这是每一部剧目走向成熟、成为经典的必经之路。只有这样,剧目才能在观众的审视与检验中站稳脚跟,在漫长的舞台生涯中持续闪耀光芒。
然而,在当下的艺术创作环境中,“重创作、轻加工” 的现象十分突出。大量作品初稿刚完成,便匆忙被推上舞台,仅仅演出几场后,就被束之高阁。针对这一普遍问题,此次戏剧节在剧目征集方面作出了极具针对性的调整,不再严格规定剧目登上舞台的时间,无论是近年来新创作的剧目,还是早年创作且持续打磨提升的剧目,都在推荐范围之内,特别鼓励持续打造的艺术精品,提倡通过多演出,以演促改,在实践中成长,让长期主义在舞台艺术创作中落地生根。
为何会出现“投入大,演出少”的现象?原因是多方面的。
创作导向扭曲:部分主创团队急功近利,将艺术评价窄化为奖杯竞争,创作沦为 “评奖定制”。在这种导向下,“主旋律” 被曲解为 “政策图解”,作品充斥口号,既无观赏性,又缺乏亲民与真诚,无人问津在所难免。此次剧目遴选明确反对 “唯题材论”,重释 “主旋律”,指出展现真善美、传递正能量之作皆是主旋律,重申了戏剧创作应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通过受观众欢迎、演出场次多的剧目优先,助力戏剧从 “评奖橱窗” 回归大众与生活。
大制作陷阱:在舞台样式创新时,一些舞台剧过度聚焦大制作,从 “以创作、演出为中心” 偏至 “以大制作为核心”。像有的演出道具搬运需动用九辆卡车,单场成本高达200万元,收益难抵成本只能闲置。甚至有些“一桌二椅”的传统戏曲舞台也跟风大制作,破坏了原有的空灵诗化之美,挤压演员创作空间。此次遴选标准反对不计成本、限制表演的大制作,优先考虑装台省时、能 “一装多演” 的剧目,旨在扭转形式与内核本末倒置、“唯大制作” 泛滥的局面。
创新边界失控:在舞台艺术蓬勃发展、跨界合作增多的当下,舞台的与时俱进,需要在节奏、人物、叙事等方面创新,契合年轻观众审美。但创新必须在守住不同艺术本体和其稳定审美特质的基础上,不能借博眼球过度“包装” 戏曲,也不能抹杀剧种特色,杜绝泛剧种化、唱腔歌剧化等。
本质而言,无论是一窝蜂创作、急就章产出,还是套路化制作,都是创作者艺术自信缺失的表现。实际上,在舞台艺术日益繁荣的今天,大众文化需求不断增长,小剧场的兴起便是例证。尽管小剧场在商业变现方面仍处于探索阶段,但不可否认的是,舞台艺术在文商旅融合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舞台演出也逐渐成为人们在AI时代面对面交流、深度探索心灵的重要方式。
舞台艺术健康发展,创作者既要调整认知,跟上时代的步伐,也要有耐得住寂寞的决心和定力。舞台表演不是演给自己,而是面向广大人民群众,为时代而演,为当下与未来而演。只有如此,舞台艺术才能真正实现 “去泡沫化”,在观众心中留下深刻印记,铸就经典。同样,在剧目遴选、评奖乃至扶植等环节,如何精准把握尺度,激发创作者的创作热情,也考验着管理者的智慧。
我们期待创作者们能够珍惜手中的创作权力,以敬畏之心对待艺术,以真诚之心对待观众,凭借扎实的创作功底和创新精神,打造出更多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优秀作品,让舞台艺术真正成为滋养人们心灵的精神食粮,而不是让速成的作品沦为速朽的泡沫。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陈洁
附:第十九届中国戏剧节推荐剧目要求
1.尊重戏剧艺术创作规律,发扬十年磨一戏精神,鼓励持续打造,避免“狗熊掰棒子”现象。参演剧目不再强调立上舞台的时限,近年新创剧目和早年创作、经过不断完善提高的剧目均可推荐。
2.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深受观众喜爱、演出场次多的剧目优先。扭转“唯奖项”倾向,改变投入大、演出少的情况,提倡多演出,增强人民群众文化获得感、幸福感。
3.不“唯题材论”,正确理解“主旋律”,一切表现真善美、传递正能量的作品都是“主旋律”。
4.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展现中华审美风范,追求中华美学精神的现代表达。舞美设计制作应凝练节制、意境深远、空灵诗化,反对不计成本、浪费奢靡、限制演员表演的大制作。装台对光用时少的剧目优先入选,提倡“一装多演”。
5.坚守戏剧本体,戏曲唱腔要突出剧种特色、保持剧种韵味,避免泛剧种化、唱腔歌剧化。
6.坚持“三并举”原则,同时要兼顾戏曲、话剧、歌剧、舞剧、音乐剧、儿童剧、滑稽戏、木偶剧、杂技剧等不同戏剧门类。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
7.坚持正本清源、守正创新,鼓励在充分尊重戏剧本体基础上的创新创造。正确把握运用信息技术的度和效。
8.剧目及相关人员不得存在侵犯著作权等违法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