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这里是《老胡论见》,我是评论员老胡。
去年6月,北京儿童医院开设“拒绝上学门诊”。门诊开设10个月,接诊近1万人次。专家指出“如果孩子已经维持不住上学这个功能,说明他的问题已经到至少中度以上的水平。”但部分家长往往急于求成,甚至大骂一顿、暴打一顿,逼迫孩子就范,反而会事与愿违。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拒绝上学的孩子变得越来越多,以致于成为一种令人担忧的社会现象,甚至到了医院都开设起“拒绝上学门诊”,而且还天天爆满。日均接诊30余人次的数字,像一面镜子照见了教育生态的集体焦虑。当孩子们用沉默的抵抗拒绝踏进校门,我们需要的不是棍棒相加的暴力征服,而是对教育本质的重新审视。
其实,导致孩子拒绝上学的原因有很多,比如遭受了长期的校园暴力,比如学习压力过大,比如无法适应校园生活等等,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无论是哪种情况都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都有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绝大多数的情况下,都是因为家长和老师的忽视,导致孩子对上学的兴趣每况愈下,最终达到无法维持,不得不求助于医院门诊的地步。
破解困局需要构建多方协力的支持网络。家庭要走出“病耻感”阴影,将孩子的心理健康视作与学业同等重要的成长指标;学校应当建立分级预警机制,让班主任不再是唯一的心理哨兵;医疗机构需要突破“头痛医头”的局限,搭建家校医联动的干预体系。
教育焦虑的纾解,终究要回到对人的尊重这个原点。两千年前孔子“因材施教”的智慧,在今天依然具有现实穿透力。当我们不再把按时到校视为绝对律令,当社会能容得下暂时休整的脚步,校门才能真正成为通向未来的桥梁。
好,今天就说这么多,感谢大家的关注,咱们下期再见!
出镜丨AI胡波
统筹丨唐澄 杨丽
剪辑 | 陶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