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情绪消费”成为热词,诚然,从“解压玩具”的流行到“治愈经济”的兴起,从“怀旧零食”的热销到“孤独经济”的蔓延,我们的购买行为越来越被情绪所驱动,尤其是“Z世代”更是“快乐经济”的主力军,他们愿意为网红奶茶排队两小时,为演唱会支付溢价门票,甚至为网红玩偶花上一笔不小的钱。这一现象背后,既折射出现代人复杂的精神需求,也揭示了消费市场从“功能满足”向“情感共鸣”的转型。

此前,复旦大学传播与国家治理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国青年网民社会心态调查报告(2024)》提出了“情价比消费”概念,即青年消费不仅考虑商品的性价比,还重视其所能带来的情绪价值。这种现象的出现,源于快节奏的生活给我们带来前所未有的精神负荷。面对种种不确定性以及由此带来的焦虑,“快乐消费”提供了一种低成本的情绪调节方式。一杯奶茶、一场脱口秀、一次拆盲盒的体验,本质上是通过小额可控的刺激,带来即时的快乐反馈,以此来对冲现实中的失控感。

不同于传统观念,“悦己”已成为年轻人消费中的重要关键词。《2024中国大学生消费行为调查研究报告》显示,中国青年消费需求类型中,“取悦自我”占比达46.28%。天猫数据也显示,2024年“自我奖励型消费”增长显著,如小众香薰、文创手账、电竞设备等品类的购买者中,“Z世代”占比超过70%。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来看,当基本生存需求得到满足时,人们就会追求更多生存以外的东西,年轻一代更强调个人幸福感和自我实现,他们消费同时也是个性的彰显。
在数字媒体时代,消费不仅是个人行为,更是一种社交表达。当“秋天的第一杯奶茶”“星巴克的猫爪杯”演变为社交货币时,我们购买的不仅是商品本身,更是参与集体情绪仪式的入场券。小红书、抖音等平台的“种草经济”进一步放大了这种“社交硬通货”的效应,帮助大家从“独乐乐”走向“众乐乐”,在物质交换的过程中,我们追求的还有群体共鸣。

情绪消费的繁荣值得思考:一方面,它创造了新的商业价值——2024年中国“疗愈经济”市场规模已经超过10万亿元;另一方面,过度依赖情绪刺激可能导致非理性消费,而在短暂的满足后,我们仍需面对现实的挑战。心理学中的“零售疗法”现象显示,约38%的冲动购物源于情绪波动而非真实需求,如何平衡情感满足与消费理性,将成为未来市场健康发展的关键。
为“快乐”买单,本质上是现代人寻求精神自救的商业映射。对商家而言,能否读懂“情绪密码”决定着市场竞争力;对社会而言,这种趋势提示着需要构建更完善的心理支持系统。而对年轻人自身来说,理性看待“快乐消费”,寻找更可持续的情绪调节方式,或许是更长期的课题。毕竟,真正的快乐,不应只存在于付款成功的那一刻。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周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