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首页 > 正文
5年300多万针,苏州绣娘为何这么“轴”?

邹英姿,非遗项目苏绣代表性传承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在继承传统绣法的基础上,她吸取绘画、摄影、雕塑等领域的艺术表现手法,形成自己的技艺风格,其独创的“邹氏滴滴针法”获得全国首个针法发明专利。

邹英姿正在刺绣。余乐 摄

将暗褐色丝线穿过绣花针,左手抵住绢纱,右手捻起针,循着目标点位向下刺去,随即从绷架下方拉直丝线,绢上留下一道线痕,再寻点位,从下往上刺……历经数小时,肉眼看去,绢上并无明显变化,但人物面容上两平方厘米左右的肤色却更加丰满立体。

这是国家级非遗项目苏绣代表性传承人邹英姿“敦煌系列”的最新作品,“这幅作品我已经创作了3年多,如果要全部完成,还需再花上两年多。”邹英姿说。

今年53岁的邹英姿出生在江苏苏州市高新区镇湖街道。6岁起,她就跟随母亲学习刺绣,后又拜师于苏绣大师王祖识。20岁出头,邹英姿已熟练掌握传统苏绣的各种技法。

从小对苏绣耳濡目染,邹英姿对传统题材有些审美疲劳。“那时,坐在绣架前,我就非常不想绣金鱼、山水这类作品。”1997年起,邹英姿来到苏州工艺美术学校,学习书法、雕塑、摄影、绘画等课程。

多种艺术形式,为邹英姿打开更大的世界。在表现色彩上,邹英姿将绘画中光影透视的效果加入作品;在人物刻画上,她借用雕塑中对人物的分割定位经验;在构图上,她运用摄影中光影的知识,重新调和刺绣中的明暗对比……

“想要更强的艺术表现力,必须革新技法。”邹英姿说,“传统平针绣和乱针绣大多是平面作业,光打在上面时华丽、透亮,但每一处都这样呈现,少了跌宕起伏、明暗对比。”

如何能把刺绣变得立体?“一个灵感突然闪过我的脑海。小时候,妈妈纳千层底的技法就是通过不断缝合,让鞋底变厚。”邹英姿尝试将纳鞋底的针法融入刺绣中,把传统的针脚距离进一步缩短,每个针脚间距控制在0.2毫米至0.3毫米之间,从线性针脚变为点状针脚,在点状或短线状针脚之间采用“相隔、相叠、相接、相交”4种形式,作品从二维平面转变成三维空间,既避免了长针脚丝线对光的折射,短针脚自身也呈现出独特的颗粒感,使作品光影更加丰富立体。由此,邹英秀创造了“邹氏滴滴针法”,并获得全国首个针法发明专利。

“每一处色彩都由点状构成,正如大海由滴滴水珠汇集而成。”滴滴绣将针脚变短,以点绘面,与像素构图的原理如出一辙。“我的作品就是靠一个个像素点汇聚而成,每一个像素点的质量都影响着作品的品质。”邹英姿说,滴滴绣对工匠的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每一个点绣成什么厚度、用何种颜色的线、怎样去处理渐变色彩,都要靠工匠自身把握。”为了让作品不变形,邹英姿每天至少要校正两次绷架,人物五官在刺绣时以何种顺序作业都有所考究,如此精细,才会导致一幅作品的完成时间长达好几年。

古城墙、瓦片、砖雕、青铜器、壁画……邹英姿尝试让更多主题进入苏绣。前些年,她还刺绣300余万针,按照原作的尺寸复绣了迄今为止最大尺幅的中国古代刺绣《灵鹫山说法图》(凉州瑞像图),并在复绣的过程中,挖掘整理出了失传的唐代流行刺绣技法“劈针绣”。这幅作品后被敦煌研究院收藏。

临近晌午,邹英姿将绷架搬到院中阴凉处,清风拂过绷架带来片刻凉爽,她继续专注于一针一线间。“工匠就应该追求精进技艺,只有坐在绷架前才能使我心安。”她说。

报道来源:《人民日报》2025.4.17 第6版

人民日报记者 白光迪

责编:刘言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