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首页 > 正文
新华时论|既要“造车”,也要“造船”

近期,面对“关税大棒”,128岁的上海凤凰自行车正在谋求逆风突围:并购日本百年品牌“丸石”之后抢占高端市场,在印尼斥资建厂对冲贸易风险。业内人士分析:此次并购、建厂,让上海凤凰拿到了与国际品牌同场竞技的“门票”。同时,上汽集团造码头,比亚迪、奇瑞集团等在内的车企都花费重金去买船造船,以此缓解“出海”运力不足。有业内人士不由感慨,用“既要‘造车’、也要‘造船’”形容中国制造业“突围”的思路。

什么是既要“造车”也要“造船”?简而言之,“造车”不只是造好自行车、造好汽车,还包括要提高车辆在内的制造业产品质量,以用户评价换取产品美誉度;“造船”则是指面对畸高贸易壁垒、供应链自主潜在威胁等,企业积极承压“出海”、开拓外贸市场。细细想来,“凤凰”出口扩展到8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国自主汽车企业也开始在全球市场开疆拓土,其“出海”策略与“既要‘造车’、也要‘造船’”的经营策略分不开。

企业如何更好“造船”“出海”?去年,企业家杨元庆在某企业论坛中谈中国企业出海时认为,企业不仅要“走出去”,还要“走进去”和“走上去”。多年来,联想集团根植中国、链接全球,“出海”取得积极进展。这话对企业出海不无启示。

“走进去”不难理解。站在企业立场看,企业要“造船”、产品要“出海”,不能满足于提高海外市场对产品本身的认知、认同,产品之外,我们还需要建立海外市场对中国企业行为、治理和文化的认知,积极提高产品“品牌力”和市场美誉度。成功的出海企业不是复制国内模式,而是要深入理解目标市场的历史文化、政治经济和法律法规,以此建立起全面本地化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深深扎根海外市场,建立起根深蒂固、无惧风浪的市场基本盘。

“走出去”还要“走上去”。更好“造船”出海,“造车”是保障。“产品力”不行,就很难收获海外认可。很久前,中国企业曾被视为廉价低质代名词。不过,近年来,东南亚市场中,华为、小米、比亚迪等中国品牌已经建立起较高品牌认知,在某些细分领域,中国品牌甚至被视为更优选择。“廉价低质”这一刻板印象被打破,“中国制造”不断提升的产品力就是最重要原因。今天,前沿技术的突破、产品质量的提升,不仅改变了产业格局,也在一定程度上重塑了国际社会对中国企业的认知,这就是中国企业在全球价值链中位置得以攀升的基础和前提。

当前,美国滥施关税,短期中国企业将面临极限施压,如何以变应变、更好出海?站在全局角度看,以前“出海”主力多是大型国企和头部企业,他们有相当的“扛风浪”能力。今天的出海企业则有不少是中小企业,文化差异、法律法规、市场环境等,对中小企业而言,都可能是难以跨越的“惊涛骇浪”。对这部分企业而言,不少地方采取措施、强化保障,取得了积极成效。如某跨境电商产业园向中小企业提供专业出海解决方案,有地方成立海外商协会推动名优产品“出海”,有企业积极入驻全球主流电商平台,这些方案都旨在协力抵御出海风险,适应中小企业“出海”所需,也值得我们借鉴。今天,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还将持续承压,如何以更完善保障,为企业“出海”护航,将在很大程度上继续影响企业“走出去”步伐。

(韩宗峰)

责编:杨丽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