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随着以DeepSeek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术迅速崛起,思想政治教育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环节,既要传承“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的优良传统,更需把握“人工智能+”的历史机遇。
深耕“主阵地”:筑牢课堂教学主渠道,夯实铸魂育人压舱石
面对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浪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当以课堂为主战场,在精准化、多样化、沉浸式教学中深耕细作,让真理之光照亮青年学子。
精准分析学情,让教学有的放矢。要善用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分析优势,基于学习轨迹和情绪感知数据,为学生绘制“思想成长坐标”,形成个性化学习方案,让理论知识讲授既能仰望星空、对标时代高度,又能脚踏实地、呼应个体温度。
丰富教学内容,让知识鲜活可感。技术革新为思政课注入“源头活水”。生成式人工智能可跨模态整合文本、影像、案例等资源,将抽象理论转化为生动场景。从党史经典瞬间的动态还原,到社会热点的多维度解读,让思政课既有思想穿透力,又有技术感染力,在“无声处”筑牢信仰之基。
创新课堂方法,让育人润物无声。技术赋能下的课堂不再是单向输出的“讲坛”,而是双向奔赴的“磁场”。可通过智能问答系统实现课堂即时互动,借力虚拟数字人创设沉浸式教学情境,依托算法推荐生成个性化思辨议题,让学生在“提问—探究—反思”的闭环中深化认知。
智创“新样态”:拓展智能育人新场域,激活思政教育强引擎
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当以技术为翼,突破物理空间与虚拟世界的边界,激活校园文化、社会实践、网络媒体等多元场域的育人潜能,构建起浸润式、全时空的思政教育新生态。
激活校园文化的“浸润场”。校园文化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二课堂”,借助智能技术,可让凝固的校史“活”起来、让静态的景观“动”起来。例如,利用智能感知设备,学生扫码即可“穿越”至历史场景,身临其境感受先辈创业的艰辛与荣光;通过动态算法生成个性化校史叙事,让红色基因在沉浸式体验中悄然生根。技术赋能使校园一草一木皆成思政教材,文化景观与精神传承在虚实相生中实现“双向奔赴”。
构建社会实践“新坐标”。生成式人工智能突破传统实践教学的时空局限,通过大数据分析精准匹配社会需求与学生专长,为学生参加志愿服务、基层调研等实践活动构建了“第三课堂”。具体来说,依托智能分析技术,实时追踪学生实践轨迹,通过情感计算捕捉思想波动,及时引导青年在基层历练中校准价值坐标。还能将分散的实践成果汇聚成“数字镜像”,通过跨区域智能联动,打破“孤岛效应”。
领航网络思政“新媒体”。网络育人阵地攸关意识形态安全,是技术赋能高校思政教育的“第四课堂”。需构建全媒体传播矩阵,运用算法推荐实现正能量内容的“精准滴灌”,让主流价值如春风化雨般浸润青年心田。同时,智能交互技术的深度应用,可将单向传播转化为双向奔赴,鼓励学生参与内容创作,在“Z世代”话语体系中凝聚青春共识。更为重要的是,面对网络舆情,依托大数据建立预警机制,及时捕捉思想动态,以智能辅政提升舆论引导的时度效,让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转化为思政教育的“最大增量”。
锻造“生力军”:构建师资队伍新梯队,提升立德树人真本领
生成式人工智能赋能思想政治教育,其效能转化的核心在于锻造一支既懂教育规律、又善用技术工具的思政工作队伍。面对技术革新浪潮,需有“教育者先受教”的自觉。
一是要以技术赋能教学能力,激活育人创新力。人工智能时代,思政工作者需主动跨越“数字鸿沟”。同时,通过开发“思政课程设计辅助系统”等工具,辅助教师高效整合教学资源,精准匹配学生学情,实现从经验式教学向数据驱动的精准化教学转型。此外,可引入虚拟现实(VR)技术搭建沉浸式培训场景,模拟复杂教学情境,帮助教师在虚实融合中提升应对动态课堂的能力。
二是以智能优化成果转化,提升育人实效性。技术赋能的深层价值,在于推动思想政治教育成果从“云端”落地“心间”。依托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动态追踪与情感计算功能,教师可精准把握学生思想行为变化规律,使价值引导更具预见性与穿透力。
三是以伦理校准技术边界,筑牢育人定盘星。技术越是迭代升级,越需坚守“器欲善其用,必先正其人”的价值清醒。面对生成式人工智能可能引发的数据依赖、算法偏见等风险,思政工作者须强化政治敏锐性,始终以“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为根本准绳。要建立“技术应用负面清单”,严格审查智能生成内容的价值导向,警惕技术理性对人文精神的消解。完善人机协同机制,明确人工智能“辅助决策”而非“替代判断”的功能定位。
熊兰芝(作者单位:湖南汽车工程职业大学。本文系2023年度湖南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资助项目“湖湘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职院校‘中共党史’课程教学研究”阶段性成果〈基金项目批准号23D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