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旗伞盖开道、惊险抛叉、少女挑花篮、踩高跷、祠山大帝神轿巡游……4月22日至24日,南京溧水洪蓝蒲塘老街迎来一年一度的“文化狂欢”——蒲塘桥祠山庙会。三天时间里,6万人次游客涌入这座江南古村,见证500岁非遗庙会的现代传承。

为纪念西汉治水英雄
如今“像过年一样热闹”
明初,江南地区开始盛行建庙。后来,规模性庙会活动逐步形成,其中以南京祠山庙会(蒲塘桥祠山庙会)极具代表性,距今已有500余年历史。
每年农历三月二十五至二十七,持续三天的蒲塘桥庙会都会引来四面八方的群众和游客。今年,庙会第三天,500名村民自发组成巡游队伍,抬着神轿沿老街、圩埂、蒲塘桥行进。少年凌空抛接三米钢叉,高跷演员踩着将近两米木桩演绎戏曲经典,祠山大帝神轿在龙旗伞盖簇拥下前行。

这场起源于明朝的民俗盛典,是为纪念西汉治水英雄祠山大帝张渤而设。
据传说,张渤曾在江南治水有功,深受百姓爱戴。史料记载,明太祖朱元璋敕令在江南地区兴建360座祠山大帝庙,蒲塘祠山庙即为其中之一。祠山庙会在此基础上逐渐兴起。每年农历三月二十六为祠山大帝主祭日,当地百姓都会举行隆重的传统庙会活动,祈求一方平安、风调雨顺。2007年12月,蒲塘桥庙会入选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09年6月,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如今,祠山庙会已经融入溧水人的血脉,成为一份仪式感和乡愁。村民史年保感慨:“现在庙会就像过年一样热闹,很多在外打工的年轻人从上海、广东赶回来参加。”
传承文化、凝聚乡情,南京市溧水区文旅局文化遗产科科长索淼认为,远方游子归家奔赴盛宴,高跷、抛叉、挑花篮等民俗艺术代代相传,这不仅是乡土文化传承的生动体现,也是凝聚乡情的重要方式和老百姓向美好生活的奔赴。
自发加入传承队伍
学高跷至少需要两年
庙会上,踩高跷表演格外吸睛。
踩高跷俗称“缚柴脚”,亦称“踏高跷”“扎高脚”“走高腿”,是民间盛行的一种群众性技艺表演。只见表演者穿上传统的戏剧服装,画上秦腔剧中人物的脸谱,拿上道具,踩上高跷,排成长队,或甩麻鞭,或做鬼脸,走街串巷。他们身轻如燕,步伐灵动,将传统民俗的活力展现得淋漓尽致。

很难想象,这位一米八的网格员蒋帮松竟是高跷队队长,参与庙会表演23年。队里表演者10人,最大年龄当数49岁的他,最小的30岁,大多数队员都是三十几岁。
“2002年我加入高跷队,刚开始练的时候特别疼,咬着牙坚持。有的队员年龄越来越大,退出了队伍,我们从20多人减少到现在的10人。目前有两位学员正在学习中,从开始学习到上街表演至少要两年。我希望能有更多年轻人加入到传承民俗的队伍中来。” 蒋帮松说。
庙会期间,每天下午和晚上,蒲塘社区戏台上还会接连上演精彩的戏曲表演。南京市首个民营院团改革创新示范点——溧庆黄梅戏剧团为观众带来一场场好戏。“我特别喜欢听黄梅戏,每年庙会都会来。这些演员唱得真好,把人物都演活了!”老戏迷张大爷笑着说。

今年的戏曲表演环节还新增了“蒲塘戏曲村”的“小梅花”表演。小演员们经过半年多时间的系统性学习,在今年庙会上迎来“首秀”,赢得观众纷纷叫好。“第一次演出既紧张,又兴奋。我很喜欢戏曲,希望一直唱下去。”渔歌小学“小梅花”戏曲班学生赵芮希说。
带火“庙会经济”
将打造非遗工坊群落
庙会上,隔壁理村的村民付乃永慕名而来,带着一家老小过了把瘾。
“今年的巡游勾起了我小时候的记忆。表演队和观众零距离,街道成了大舞台。庙会规模比以前更大了。”付乃永说。
探索非遗“金字招牌”传承与价值转化路径,南京溧水以文塑旅、以旅彰文,通过推动文、旅、商、农、体深度融合,讲好庙会文化传承千年、与时俱进、服务发展的新故事。

记者了解到,今年祠山庙会聚焦“非遗传承+文旅融合”,庙会不仅是文化盛宴,也是拉动消费的“黄金窗口”。在蒲塘老街,几十家市集摊位沿老街延伸一公里,玉带糕、草莓、活珠子等特色美食与农具、手工艺品同台展销,吸引了大量游客驻足选购。御带糕、活珠子等非遗美食日销超 12000 份,手工竹编摊主单日收入破4500 元,庙会三天游客达6万人次,比去年庙会的经济数据更显眼。
目前,洪蓝街道正谋划打造“非遗工坊群落”,进一步做好“庙会+”。“庙会是文化传承的载体,也是乡村振兴的引擎。” 洪蓝街道蒲塘社区党总支书记史衍红说。看民俗巡游、听传统戏曲、逛烟火市集、尝地道美食,传统庙会“潮”出圈,让游客记住了蒲塘的幸福模样,铺展开乡村振兴的生动图卷。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郑亚群 冯圆芳
南京市溧水区洪蓝街道宣传办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