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汇点讯 “别小看这些‘小毛球’,它们可是全国第二个,江苏第一个的新品!”5月10日上午,在宿迁市沭阳县的一个种禽公司车间内,企业负责人史加龙小心翼翼地捧起一只刚孵化出的小鸭子,自豪地告诉记者,它们是沭阳县和扬州大学合作了12年,精心培育而成的全新配套系。它们的诞生,打破了以往我国肉鸭依赖进口的局面,标志着我国在解决家禽种源“卡脖子”问题上取得了重大突破,填补了江苏白羽肉鸭自主培育品种的空白。

车间中,一只只洁白的鸭蛋正由自动化流水线运输到各个生产环节,在这个年孵化鸭苗1.5亿羽的大型肉鸭企业里,“鸭苗”是他们最核心的竞争力。
“以前,国内的肉鸭需要靠外国进口,我们这里以前养殖的都是来自英国的樱桃谷鸭。”史加龙给记者算了一笔账,由于种源和核心技术被英国公司掌控,樱桃谷鸭的知识产权专利曾每年从中国获利高达数亿元人民币,这就使中国养殖户从樱桃谷鸭身上获取的利润非常低。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为解决肉鸭种源长期被国外“卡脖子”难题,从2011年开始,该公司就在县委、县政府的支持下,开始了肉鸭新品种选育工作,组建了“益扬1号”肉鸭配套系育种攻关团队,先后投入五千多万元研发费用,与扬州大学等单位合作,创建鸭种质资源创新中心,建立健全商业化育种体系,充分挖掘地方鸭遗传资源,采用现代分子生物学手段自主培育新品种。
经过12年的联合攻关,育种工作终于取得创新性成果。2023年6月,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组织专家对“益扬1号”肉鸭配套系进行现场核验,经过现场考察、抽样测定、系谱审查等程序,专家组一致同意“益扬1号”肉鸭新品种通过现场核验,并上报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审定。

“现在,咱们用的完全是自己研发的新品种,生长速度适中、饲料转化率高、抗逆性强、肉品质非常好的(三系)配套系。”史加龙自豪地告诉记者,目前,历时12年培育而成的白羽肉鸭新品种“益扬1号”肉鸭配套系,已通过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审定鉴定,获得了由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颁发的新品种及配套系证书。此外,不久前,公司也正式通过了国家水禽核心育种场遴选现场核验。
乌黑的鸭喙、洁白的羽毛、青色脚蹼……作为新品种肉鸭,它们有显著的外貌特征。而母系产蛋量高、父系生长速度快,商品代肉鸭保留了地方麻鸭的优良特性等,更增加了它们的商业价值,让这些新品种肉鸭具有独特的风味和营养价值,适合加工盐水鸭、板鸭、鸭煲等产品。

近日,农业农村部公布了2024年国家畜禽核心育种场增补名单,“益扬1号”肉鸭配套系作为江苏唯一增选的水禽核心育种场名列其中。公司育种场常年存栏种鸭20000余只,父母代母鸭50000余只,在江苏、山东等地区年推广商品代“益扬1号”肉鸭850余万只,产品销往江苏、湖南、湖北、江西、浙江等省份。公司采用“企业+农户”合作模式,通过提供技术培训和指导,大力推广规模化、标准化肉鸭养殖,并促进上下游饲料、种植、物流等产业发展。
未来,沭阳还将强化管理服务,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大力支持院企合作,不断提升企业育种创新能力,良种性能水平,为保障畜禽种源供应,畜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孙旭晖 通讯员 相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