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两天,王伟和他的直播团队“热血梯队”,正为下一场公益直播做各种准备。
在南通,王伟和他的团队很特别。直播间的名字叫“热血梯队”。名字听上去有点“土”,主播们似乎也不是很“敬业”,播一阵歇一阵的,今年以来才播了两场。
这样的直播间,能火吗?
答案是:“能火!”因为,这是由一群造血干细胞成功捐献者组建的公益直播团队。直播间里,没有网红打赏,只有生命打call;直播的不是冷冰冰的商品,而是他们每个人身体里滚烫的“热血”。
10年,4位造血干细胞捐献者“接力”
镜头前,张伟杰躺在采集床上,血细胞分离机缓缓运转,324毫升的造血干细胞混悬液逐渐汇集。他的同事、造血干细胞捐献“前辈”王伟握着手机,屏幕另一端,数万名网友屏息凝视,同步见证这场“生命直播”,评论区被一连串“致敬”“加油”和爱心表情刷屏。

“80后”张伟杰是国网南通供电公司的员工,“从登记加入中华骨髓库以来,我等了1300多天,今天终于完成了使命!”张伟杰的笑容与满足,透过镜头感染了所有人。
这次也是南通供电公司第四位造血干细胞捐献者的捐献现场,是一场跨越时空的“生命接力”直播。
为何要开通直播间?南通供电公司“热血梯队”捐献行动今年以来持续引发全网关注:1月20日,“80后”员工张彦的捐献视频登上同城热搜;2月,新入职员工冯野牧顺利捐献;3月18日,在当地红十字会的助力下,借着张伟杰捐献采集的间隙,团队组织直播,是一次传播正能量、为更多人士消除捐献疑虑的一次“生动科普”。
镜头记录下的,不仅是捐献采集过程的片段,更是一场跨越年龄、地域的情感共振。
专程赶到直播现场来给张伟杰加油的冯野牧,是个准“00后”,99年的他满脸青春洋溢的笑,对着镜头给出祝福:“希望接受捐献的朋友快点好起来,和家人重获幸福生活”,一瞬间,直播间被一连串“泪目了”的弹幕刷屏,一位网友留言:“这才是真正的‘后浪’,热血又温暖!”
直播捐献,不仅为患者带去生的希望,也让“热血梯队”故事广为流传——自2025年1月起,在国网南通供电公司,几乎每月诞生一名捐献者,“70后”“80后”“90后”,更有入职不久的“00后”,以热血接力“书写”生命的奇迹。
今年1月20日,“80后”张彦接过了第二棒——在登记加入中华骨髓库18年后,成功完成捐献。2月18日,“90后”冯野牧在同一间采集室成为该公司第3位捐献者时,张彦以志愿者身份到场鼓励:“我们三人恰好是70、80、90后,像一场跨时代的接力赛。”
王伟的女儿,是个“00后”。父亲每年都要参加很多公益活动,她都积极参与,是父亲身后的“小尾巴”。上大学不久,她献给自己的成人礼,就是——一次无偿献血和登记加入中华骨髓库。为此,王伟透露了一个细节:当年他捐献前,打动员剂后身体反应较大,从第三针开始一直疼到最后一针。“我也没瞒着孩子,她知道捐献可能会有些疼,但很勇敢,说只要能帮助到别人,这点疼,可以忍受。”
“我们做父母的,尊重她的意愿。”王伟忍不住为女儿骄傲,“人生不光有长度,更要有宽度,希望我们的言行给她示范,希望她做一个对社会有益的人。”
张张笑脸背后,藏着许多励志的细节

冯野牧是该公司最年轻的捐献者。去年11月,他接到红十字会配型成功通知时,刚入职半年。公司很快通过了他的请假申请,为打消小冯家人的顾虑,还安排专车接送他往返医院。
如王伟在直播间中所说,优秀的体能,是捐献者付出爱心的基础条件。
另一位伙伴张伟杰的捐献之路,则有些励志。2021年,他去无偿献血和登记加入中华骨髓库,却因血脂指标超标,当场被拒了。“当时很受刺激,自己都不够健康,怎么去帮助别人?”
他用3年时间,跑完了12场马拉松,将体检报告从“不合格”跑到“全优”。等到3月18日张伟杰的捐献直播中,镜头特意对准了他减重17公斤后结实的臂膀。
捐献不仅是爱心,更是责任。“健康的身体,就是为了这一刻!”张伟杰的故事,被网友赞为“最励志的热血传承”。
他们不仅负责供电,更在持续传递正能量
2002年至今,公司累计组织近千人次献血,更成立“好通好电”志愿服务队,由王伟担任队长,专项推动造血干细胞捐献宣传。

记者手记:
热血浇灌生命之花
这个直播间,很感人。如直播间里的热门评论所言:“这里没有网红打赏,只有生命打call;没有虚拟礼物,只有真实热血。”
这个直播间,很时尚。改变了传统的公益模式,通过采集现场直播科普捐献知识、消除公众疑虑,网友还可以扫描直播画面中的二维码,线上签署入库意向书。据统计,今年通过2场直播,带动26人填写中华骨髓库入库意向书,其中,“00后”占比达37%。
就在5月下旬,王伟和他的“热血梯队”将开展全公司爱心献血和集体入库活动的公益直播。
当直播科技与融融暖意交织,屏幕内外,人们被深深触动:所谓文明,不过是无数人愿为陌生人点一盏灯;所谓希望,不过是平凡人为爱挽袖主动成为他人的光。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倪敏
章亚运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