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文化交融与技术革新的浪潮中,公益影像正以跨越语言与地域的力量,成为推动社会变革的重要载体。作为影像创作领域的技术革新者,乐其创新SmallRig始终致力于为创作者提供专业设备支持。近日,由其发起并主办的斯莫格公益影像奖,凭借奥斯卡级评审阵容与全球化的征片规模,为公益影像创作树立了全新标杆。
斯莫格公益影像奖自诞生之初便以“改变,始于看见”为核心理念。2024年5月启动全球征片后,短短8个月内收到来自120个国家、55种语言的3891部作品,其中海外影片占比高达77%,中国境内作品占23%。这些作品覆盖妇女儿童权益、生态文明、非遗传承等多元议题,展现出影像创作者对社会痛点的深刻关注。经过初审专业评委们的层层筛选,最终共98部公益影像作品脱颖而出,来自31个国家和地区,海外影片占比71%。
斯莫格公益影像奖的终审评审团阵容豪华:由奥斯卡奖得主杨紫烨领衔,德国导演乌里·高尔克,以及中国导演顾桃、尤小刚共同组成。这支由乐其创新SmallRig特邀组建的评审团队,既具备国际视野的广度,又兼具本土洞察的深度。

斯莫格奖终审评委阵容(图源:斯莫格奖官方)
评审团主席杨紫烨的人生轨迹本身便是公益影像的注脚。从《颍州的孩子》中艾滋病孤儿的生存困境,到《仇岗卫士》里的环保抗争,她始终将镜头对准被忽视的群体,电影《颍州的孩子》一举拿下第79届奥斯卡最佳纪录短片奖,《仇岗卫士》获得美国奥斯卡最佳纪录短片奖提名。2013年,杨紫烨受到香港大学的邀请,担任“孔梁巧玲杰出人文学者”,在公益领域颇具影响力。乐其创新SmallRig选择杨紫烨担纲主席,正是看中她将社会责任感与影像美学融合的标杆价值。
中国评委的本土视角则为奖项注入独特温度。顾桃导演在《犴达罕》中记录鄂温克族驯鹿猎人的文化消逝,尤小刚则从历史剧创作经验提炼公益叙事逻辑。二者虽风格迥异,却共同关注大时代下的个体命运——当猎人手中的猎枪变为智能手机,当草原传统遭遇现代文明,这些影像不仅是记录,更成为文化存续的“数字方舟”。乌里·高尔克穿梭于《哈瓦那,我的爱》与《时光流逝在上海》的创作轨迹,带来跨文化实践的启示。

纪录片《犴达罕》(图源:豆瓣)
2025年5月23日,首届斯莫格公益影像奖颁奖典礼将于深圳OCAT当代艺术中心举行。届时,来自全球的入围作品将通过扶危济困、生态文明、动物保护、妇女儿童发展四大主题展映,搭建公众与公益事业的情感桥梁。活动当天还将公布斯莫格公益影像奖最终获奖名单。
作为全球影视器材领域的创新者,乐其创新SmallRig深谙技术对创作生态的重塑。从奥斯卡级评审团的组建,到3891部作品的全球响应,斯莫格公益影像奖已展现出超越奖项本身的意义。当乐其创新SmallRig的技术赋能遇上创作者的公益理想,当国际视野碰撞本土洞察,这场影像运动正在证明:每一帧画面都可能成为改变世界的火种。正如顾桃导演所说:“公益是希望的篝火堆,影像如同跳跃的火苗,让希望的热度蔓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