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6日,第10届“徐迟报告文学奖”在湖州揭晓,这是由中国报告文学学会设立、以《哥德巴赫猜想》作者徐迟命名的全国性文学大奖。本届共有6部作品获长篇奖、2部作品获中短篇奖,其中,江苏作家丁捷《望洋惊叹》荣获长篇奖。


从“兴叹”“惊叹”到“咏叹”,《望洋惊叹》以30万字篇幅,讲述南通如东人集几代人之力铸就国际大海港洋口港的故事,成为文学书写“海洋强国”的生动范本。自1983年交通运输部将洋口作为港址首次列入国家级研究文本之后,如东人为梦想接力奔跑:在中国海港建造史上,洋口港首次在辐射沙洲和淤泥质海岸上建港,首开国内外海无遮掩人工岛施工先河,也是首个完全由县级财政投资建设的港口。《望洋惊叹》出版后入选2023年中国报告文学排行榜、2023年江苏省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并获得2024年“国家级优秀海洋图书”等数项荣誉。

获奖喜讯传来后,丁捷第一时间接受了记者采访。
丁捷向记者坦言,创作这部作品,最初只因南通市委原书记罗一民的盛情邀约,但亲身走进港口后,他的感觉一下子上来了,创作激情喷薄欲出:“即使不请我写,我也要写!”当时他正饱受游走性神经痛的折磨,可只要一走进采风现场,就立刻忘记了疼痛;晚上回到宾馆时,种种痛楚才铺天盖地地袭来。进入创作阶段后,他通过吃止疼片来保证每天七八个小时的创作,实在疼得受不了了,就用尺子抽打自己。
即使这样,丁捷也从未想过放弃,因为伴随南黄海的澎湃巨浪推送而来的,是中国故事、时代潮音。
“我在当地遇到一位老渔民,如今已是成功的企业家,却仍为当年背过前来勘探的科学家而感到自豪;面对‘洋口能否建成深水海港’的争议,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大学教授王颖到洋口考察不下20次,她把自己绑到船舶桅杆上观测水道,整个人冻到麻木;而为了招待王颖院士,东海村姑娘主动让出自己的婚房,王颖得知后感动落泪……”

除了那段“辟我草莱”的峥嵘过往,触动丁捷的还有新一代“南黄海人”的幸福生活,大学生回乡创业,渔民夫妻直播卖鱼,丁捷歆羡于他们在故乡拥抱远方、拥抱世界,“从这些年轻人身上可以看到如东人的坚韧聪慧和对家园的满腔热爱,那是传承千年的南黄海人精神谱系的‘血脉觉醒’。
重物质,也要重精神;写“报告”,也要写“文学”;看到奇迹,也要看到奇迹背后的“人”——丁捷认为,创作《望洋惊叹》是对“以报告文学文体讲好中国故事”的一次实践。
近几年,我国报告文学创作数量呈井喷之势,但“重报告、轻文学”的趋势比较明显。对这个问题,丁捷一直有很深的思考:“在爬梳上千万字资料、采访上百位人物后,‘报告性’的问题基本上可以解决,但如何以强烈的主观精神、主体意识来消化素材,这就是‘文学性’的难题了。我一直秉持一个观点:写报告文学的时候要忘掉文体,以写诗、写小说的标准和感觉来创作,提供溢出事实之外的独到认知、饱满形象和情感价值,不仅用真实性,也用艺术性打动读者。”

拿到《望洋惊叹》书稿时,该书责编、河海大学出版社编辑彭志诚先是对题材感到惊讶,很快又被书中一个个“韧于性,敏于行”的“弄潮儿”形象所深深感动:在得知洋口可能建成海港后,时任如东县常务副县长汤桑林立即展开考察,“设法把我弄到海里去,能活着回来就行”;在如东全县GDP仅有70多亿元的年代,时任如东县委书记严长俊面对大海张开双臂,说“如东有信心做一件‘小狗耕田’的事,让偏僻的小如东走向大世界”;面对资金困难,女县长率队赴香港找投资商,无奈香港物价太贵,随身带的钱只够县长一个人和投资商吃饭……
“所以其实我不仅是写洋口港的历史,更是把它作为一扇观照‘海洋精神’的窗口,勘探它的原点、爆发点和面向未来的穿透力。因此在写法上也并非平铺直叙的线性叙事,而是不断穿插跳跃往复。”丁捷说。当地传说中“异姓三兄弟”拓荒兴业的故事,范仲淹筑堤、文天祥明志、张謇围垦等历史事件……探索“精神如何变物质”,成就了《望洋惊叹》的文学品格。

站在徐迟报告文学奖的新起点上回顾创作生涯,丁捷感慨万分:“我算是年少成名,从前很陶醉于别人称我‘才子’。但这几年投身于报告文学创作、探索不同题材领域后,我越发觉得,华丽的文笔没有太大意义,作家不能躲进小楼成一统,要更加密集地感受时代,在信息爆炸、AI勃兴的今天成为一个更加专业、深刻的‘感知者’。这次‘在现场’的创作让我收获了一大批读者,特别是如东读者,他们兜兜转转地联系上我,感谢我为他们的家乡代言,用一本书讲述了一座城!”
荣获以徐迟命名的报告文学奖,更是一桩文学夙愿的成就。“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文学偶像,徐迟就是推动我中年转型的力量。我在创作《追问》等非虚构和后来的报告文学作品时,一再地想起徐迟的《哥德巴赫猜想》,想起他对典型形象的塑造、对文学功能的认知。我们既需要《红楼梦》式表达生命关怀的纯文学精品,也需要那些在时代大潮中观澜、担当‘号角’的文学‘重器’。”丁捷对记者说。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冯圆芳 通讯员 彭志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