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首页 > 正文
走进苏州,看“人工智能+”如何加速为企业“变现”

友达光电的全球顶尖透明显示屏、三一重机的全球首台电动无人微型挖掘机、革新了行业技术的科沃斯洗地机器人……从工业应用到生活消费,“江苏智造”背后是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在生产端的深度应用。最新数据显示,4月份,江苏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2.9%、数字产品核心制造业增长11.4%。

作为工业大市,去年,苏州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迈上4.7万亿元新台阶。日前,记者跟随工信部“新型工业化媒体调研行”团队走进苏州多地,寻访传统工业企业和新兴科技企业如何利用“AI+”共同驱动新型工业化进程。

“智慧大脑”,

让工业生产不断“进化”

一个智能工厂的效率有多高?两个人一天就能下线一台挖掘机!

走进位于昆山市澄湖路的三一重机微挖智能工厂装配车间,“智能感”扑面而来。这个面积仅有1.4万平方米的厂房,能同时生产200多种不同型号、满足不同装配需求的微型挖掘机。

“工厂里搭载了我们自主研发的智能化系统,可以有序调度机型切换,解放科研人员的‘脑力劳动’。”三一重机运营本部副总经理何鹏飞指着产线说,通常生产流程是相对固定的,切换环节费时费力。但其自主研发的数据大模型“背上”100多条诸如“何种条件下物料配送更方便”的约束条件后,在智能制造研发小组“智囊团”的调试下,可实现操作任意切换,“这条装配产线上,一个单班一个月就能生产3000台挖机,从全球看都是领先的。”

智能车间并不少见,这家有何特色?“我们的智能工厂是‘有生命的’。” 何鹏飞解释说,为了让车间的“智慧大脑”更聪明,研发团队不断进行技术迭代,实现更优化、更可靠的智能生产,同时通过人机协作,让协作机器人和技能工人合作解决质量问题,工厂在建成后可以持续“进化”。

除了单体工厂更智慧,在苏州,产业链数字化协同程度更高。

光纤是数据传输的关键媒介,在数字经济时代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如何打造一个更智能的光纤生态?在位于苏州市吴江区的全球光通信行业首个“灯塔工厂”——亨通光纤光棒智能制造工厂里,光棒以超180公里的时速被拉成光纤。工厂的智能集控系统配备强大的“算力引擎”,不但能够自动根据需求调度设备生产,还可以对照生产结果自主优化设备工艺参数,确保其自主研发的超大尺寸光纤预制棒可连续拉丝6天、总长度达上万公里。

“目前光纤行业的智能化程度已经比较高了,数据应用量会越来越大。”亨通集团董事局副主席钱建林认为,产业链上游的智能化程度提升,生产效率才能更高,因此亨通要做的事情,不仅仅是提升自身能力,还要整合生态,赋能中小企业,比如开发轻量化模块,服务整个产业链上的企业。

搭载AI,

以工具之变推动产品革新

会议室里,摄像头会根据发言者动态调整和定位,会议记录能够一键生成解放人力,发言者只需正常讲话即能让声音传遍每个角落,语音大模型正不断改变人的生产生活;汽车座舱内,搭载语音对话大模型,驾驶位和乘客位都能更“灵活”发出指令,还能与“家”互联,更能读懂人的需求……走进位于苏州工业园区的对话式人工智能平台公司——思必驰的展厅,智能生活场景一一展现。

“几年前,我们还要向客户解释什么是‘对话式AI’,现在通过ChatGPT、DeepSeek,越来越多的人已经懂得了这一概念,这就是工具的演进。”思必驰战略部工作人员李明川表示,每家人工智能企业在自身业务发展的过程中,都要适应技术迭代和市场变化。

记者了解到,目前,思必驰通过自研跨模态“东风”大模型,正在深度赋能垂直行业加速升级:科学研究领域,材料化学科研垂域大模型将让科研人员拥有智能科研助手;文旅垂域大模型将让游客拥有智能旅行助手。“我们对原有大模型进行产业化赋能,既提升我们的产品能力,也能助力相关行业产业的创新。”李明川说。

在调研中可以发现,善用“AI工具”是科技型企业得以高速发展的共性。

作为全球唯一一家拥有完整家庭服务机器人产品线和产业链的公司,总部位于苏州市吴中区的科沃斯机器人股份有限公司在产品功能技术层面长期处于全球领先地位,去年推出的旗舰产品“地宝X8”搭载其首创的恒压活水洗地技术,从2024年9月上市到2025年1月全球销售23万台。

尽管有这样的“明星产品”,但科沃斯的产品还在快速迭代。“我们目前的产品方向是全产线逐步加强并优化AI能力。”科沃斯公关总监马宪彬举例说,依托ChatGPT,利用视觉语言大模型在机器人的建图、导航、避障方面提供更好保障,力争实现“万物可识别、万物可沿边”,也就是家里所有东西都可以识别,还可以一直沿着边缘做清洁;同时利用语言大模型,识别用户的模糊语音指令,比方用户说“我要睡觉了”,机器人会降低自身噪声,甚至直接回仓停止工作。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主动拥抱“人工智能+”,力求以“智”跃升。

早在2023年,华兴源创就将人工智能应用于生产的多个环节。“我们经过多年的数据积累,通过一些垂直领域的工业模型,训练自己的检测模型,应用到技术上,能够提升决策效率、降低成本。”苏州华兴源创先进技术研究院副院长韩传云以面板外观检测这一环节具体解释,过去,客户每更换一次技术就需要一个算法工程师至少一周时间重写代码。导入算法模型并经过训练后,应用工程师在算法平台上做一些简单训练,就能达到这个要求,大大缩短客户切换新机种的时间。

图片
来源:HYC华兴源创

作为工业检测领域的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去年,苏州华兴源创年度营收近20亿元。韩传云透露,今年他们还和京东方联合进行AI修复技术的探索,目前正在进行前期的实验室验证,年内就能应用到产线。

竞逐全球,

再塑“江苏智造”竞争力

对于工业企业而言,AI时代,如何抢到先机、再塑优势?

作为苹果公司最大的自动化设备供应商,博众精工的业务正逐步实现3C消费类电子、新能源、汽车自动化“三足鼎立”的态势。在博众精工副总经理、董事会秘书余军看来,博众精工与同类企业相比最大的优势就在于其综合实力——一是研发,企业有1800多名研发工程师,每年研发投入在12%以上,能确保产品快速迭代;二是有竞争力的价格,尤其在海外其产品具有极高性价比;三是产能优势,在3C领域企业拥有同行业最大产能,最高纪录是一周交付1000台设备。

“人工智能正是新的机遇。”余军透露,企业很早就涉足了人工智能领域,很多自动化设备本身就需要用到算法。近两年,将AI工具融合到研发系统,帮助研发工程师提高了效率,比如说自动标注标准公差、辅助出图纸等。与很多制造企业不同,目前公司产能主要受限于工程师的设计方案,而非车间生产能力。简言之,就是研发工程师出图纸越快,企业可承接的项目就越多,“拥抱AI能极大提升研发效率,让我们承接更多的订单。”

“智”竞全球,友达光电(昆山)有限公司拥有全球第三条、国内首条6代低温多晶硅显示面板(LTPS)生产线。公司办公室主任王东芳认为,江苏拥有顶级的生产制造能力,更需要AI加速为企业“变现”。企业既要有长期投入的决心,也要有技术创新的积累。在调研中,这也成为受访企业的共识。

同行的工信部赛迪研究院新型工业化研究所研究员王高翔认为,江苏企业不仅能够抓住智能制造、数字化技术和人工智能“风口”,突破共性难题,还能通过大中小企业融合发展,让人工智能在产业和集群间广泛应用,为人工智能赋能工业化提供了典型案例。

“智”向未来,如何让“江苏智造”更有竞争力?

“凡是涉及驱动和控制的新领域,以及与国外有差距的地方,就是企业布局的方向。”在调研的最后一个点位,国内首个工控博物馆——汇川技术工控博物馆内,汇川技术集团副总裁付作军表示,为强化工业韧性,汇川坚持技术自主化,企业关键环节自主程度已达97%。下一步,汇川将在通用自动化、智慧电梯、新能源汽车及轨道交通三大业务的基础上,开发新能源、低空经济、工业机器人等国家重点关注的“新赛道”,把握“人工智能+”先机。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付奇 周永金

责编:陈逸颖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