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首页 > 正文
同题共写父亲母亲 | 再见,杨先生

文 | 刘玉琴

母亲于2021年初匆匆辞世后,我在悲伤的河流里挣扎了许久,才终于爬到岸上,有勇气去收拾她留下的旧物。

我翻到了一份填写于1988年的履历表。第一眼看到封面上“杨欣凤”三个字时,我没认出来是母亲的笔迹。这几年母亲历经各种病痛,视力也不行了,写下的字总是歪歪扭扭的。我已经忘了她曾经能写一手方正有力的字。一页页翻看了表格的内容,我才确定,这是母亲自己填写的,那时她还不到40岁,比现在的我还年轻。

母亲给幼时的外孙多多喂饭

在履历表上“受到的表彰”一栏,母亲用工整的字迹写着:“1975年4月16日至22日,在兴化参加全县首届先进教师代表大会,获奖《列宁选集》、工作笔记等。”

我立刻回想起来,小时候家里灯柜上摆着一套四卷本的大部头,每一本都很厚很重印满了字,让童年的我感到好奇和敬畏。但直到现在我才知道,那套大部头的书原来是母亲年轻时获评先进教师的奖品。

母亲当过十年的小学老师,教一年级到三年级的语文。那会儿的孩子们没有什么早教和提前学,进小学时都特别的原生态。母亲要从怎样握铅笔教起,从“横、撇、竖、捺、人、口、手”教起,是学生们真正的启蒙老师。我们家乡话里把老师喊作先生,母亲就一直被大家称呼为“杨先生”。

母亲和外孙多多在菜花地里合影

杨先生书教得好,她的学生考试成绩总比别的班要高,她班上的人数也总是最多的,因为老有家长要把孩子塞进来。刚转来的孩子基础差,母亲下课后会把他们带到办公室里,手把手地教,一字一句地讲。因为说话太多,那时她的嗓子老是哑的。

我刚进小学时也在母亲班上,我隐约记得那个场景:上课铃声响起后,母亲左手拿着课本、右手拎着一块小黑板走进教室。小黑板上的内容是她事先准备好的——用白粉笔打好两排田字格,当天要学的新字词都用彩色粉笔写在田字格里,重点的偏旁部首用红粉笔描粗了,既醒目又漂亮。

那时的母亲正值芳华,走路脚下生风,手头有忙不完的事。因为父亲在部队工作,一两年才回一次家,所以,家庭的担子全都落在母亲一个人肩上。

每天窗外刚蒙蒙亮,母亲就起身了,从河边一趟趟拎水回来把水缸装满。然后生炉子做早饭,让我和弟弟吃完去上学。她自己马马虎虎吃两口,就急急忙忙赶去学校上课。有时粥很烫,她没时间等,就用前一晚剩下的凉粥拌着吃。上课、备课、改作业、做家务,忙到夜深人静时,我和弟弟都入睡了,母亲又开始做针线活,给一家人缝缝补补做衣做鞋。那时还经常停电,她就在煤油灯下干活。眼皮打架了,她会用凉水洗把脸或者吃个萝卜醒瞌睡,时常忙到清晨公鸡打鸣的时候,才匆匆睡一会儿。

“眼睛一睁,忙到熄灯”,母亲常用这句话描述自己当年的日子。现在想来,母亲那时已经过于透支自己了。她经常眼睛发炎,有时胃疼,有时腰疼。我记得她有一次腰疼得直不起来,连续好几天都像老太太那样,走路佝偻着。但她那会儿完全不知道爱惜自己,总是惦着工作、惦着家务,每天手不停脚不住,好像有使不完的劲。

母亲离开教师岗位是在1982年。那一年,在父亲的一再劝说下,她终于下定决心带着儿女去部队随军。放弃自己热爱的职业,母亲心里万分不舍,在此后余生的近40年时间里,她一再为此叹息和后悔。这也是她作为一名军嫂的奉献和牺牲吧。

有着文艺气息的母亲

2018年底,教育部门发文禁止老师在校外兼职,朋友开办的一家小学生培训机构急缺老师。我把此事讲给母亲听,她顿时来了精神,觉得自己可以去帮忙代课。其实那会儿她已年近七旬,刚做过双腿膝盖置换手术,走路还需要拄拐杖,显然是不可能去的,但母亲为此激动得一夜未眠,恨不得立刻重上讲台。就在去世前一个多月,她还跟我忆及此事,对自己的教师梦念念不忘。

母亲后来在部队服装厂工作,几年后父亲转业回地方,她又被分配到银行当出纳会计。母亲做事认真细致,干哪一行都没问题,但她唯一钟爱的还是教师这一行。母亲也曾热切期望我能当一名老师,她总是说“当老师多好啊”,可惜我少不更事,虽然大学读了师范专业,最后还是改了行。不过,这些年来,我一直都很享受跟随母亲回老家的感觉,走在街上,母亲时不时地会被人认出来。“杨先生回来啦!”随着一声热情的招呼,一个曾经的学生或是熟人就迎了过来。

这样的享受和感动再也不会重来了。2020年底,母亲因为脑垂体瘤压迫视神经去做了手术,还计划着出院后一大家子人一起过元旦。没想到出院当天突发状况,母亲陷入昏迷,在ICU抢救3天后因呼吸衰竭撒手人寰。

不管在什么年纪,没有人能轻易接受母亲的离世,她是我们生命中一个最重要的存在。在时间这趟飞驰的列车上,母亲一直陪伴着我、关爱着我。没想到,这样的时光竟戛然而止,母亲一言不发地下了车,留在了一个陌生的站台上,剩下我还在车上飞驰向前。

转眼之间,母亲离开我已有四年了。我在日复一日的回望与思念中明白了一个道理,死亡并非消失不见,而是把母亲从我身边转移到了我心里。变换了陪伴的方式,我们依然每天相见。



责编:薛颖旦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