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财经 > 正文
深耕仿真铸军魂 科技强国谱新篇

—访武汉蓝海科创技术有限公司创始人李红江

编者按:

在科技高速迭代的当代社会,仿真模拟训练作为赋能产业升级的“数字引擎”,已深度融入机械制造、建筑设计、医疗教育等多元领域。这种通过构建沉浸式虚拟场景实现安全化培训的创新模式,不仅以低成本特性突破传统实训桎梏,更以精准化优势重构效率标杆。在这一前沿领域,武汉蓝海科创技术有限公司创始人李红江,正以三十载军工科研积淀与企业家创新魄力,书写着科技强军与产业变革的双重传奇。

作为拥有深厚军旅背景的行业领军者,李红江的职业生涯始终与国家科技强军战略同频共振。自1989年投身海军工程大学起,这位工学博士便以教授、博士生导师身份深耕军用仿真模拟训练系统研究,历任装备处处长、动力工程学院副院长(副师职)等要职,在军事职业教育与武器装备研制领域铸就近30年专业积淀。2017年,带着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等7项国家级奖项的荣耀,他毅然脱下军装投身商海,现任湖北省软件企业协会模拟仿真分会会长、武汉市硚口区政协委员,并先后荣获“武汉市黄鹤英才”、“武汉市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等多项殊荣,成为军民融合领域的标杆性人物。

军旅淬炼:埋下科技强军的火种

1989年,当李红江踏入海军工程大学的校门时,年轻的他未曾想到,自己的命运将与国防科技的发展紧紧交织。在这片孕育军事科技人才的摇篮里,他从一名青涩的学员成长为教授、博士生导师,从普通教员到副师职领导干部,二十八载军旅生涯,他的每一步都镌刻着对国防事业的忠诚。

在海军工程大学的岁月里,李红江的身影始终活跃在科研与教学一线。作为动力工程学院副院长,他深知装备现代化对战斗力提升的关键作用,将全部心血投入到军用仿真模拟训练系统的研究中。那些深夜亮着的实验室灯光,记录着他带领团队攻克技术难关的执着;一本本密密麻麻的科研笔记,凝结着他对军事职业教育创新的思考。他主持研发的仿真系统,如同“虚拟战场”,让官兵在安全环境中体验实战场景,有效解决了传统训练成本高、风险大、场景受限等难题。凭借突出贡献,他先后斩获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科研论文如璀璨星辰,30余篇成果中8篇被EI收录,成为军中科研的标杆人物。

这段军旅时光,不仅是他个人成长的黄金岁月,更让他深刻认识到:科技是核心战斗力,仿真模拟作为军事训练的“数字引擎”,必将在未来战争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当他身着军装,看着现代化舰船装备时,心中已然埋下火种——要用科技赋能国防,让中国军队的训练模式与世界强国比肩。

2017年,当军队改革的号角吹响,已是功成名就的李红江做出惊人抉择:脱下军装,自主择业,以创业者的身份向更广阔的科技战场进军。“军装虽脱,军魂永驻。国防科技的创新,不能只在体制内生长,更需要在市场的土壤中汲取养分。”他的话语中,既有军人的果敢,更有开拓者的远见。

商海弄潮:打造军民融合的标杆

创业之路,从来都是荆棘与鲜花并存。2017年,李红江带着一群志同道合的军队转业专家,创立了武汉蓝海科创技术有限公司。没有华丽的启动仪式,只有“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誓言在耳畔回响,他要在这里,打造属于中国的仿真模拟训练系统领军品牌。

作为掌舵者,李红江将军队的严谨作风注入企业基因。他亲自挂帅研发团队,确立“军品立基、民品拓展”的发展战略,专注于虚拟仿真实训云平台、仿真模拟训练系统等软件产品的研发与生产,同时也在雷达光电探测设备、通信设备等硬件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

在军品领域,公司以大型舰船装备数字运维服务和军事职业教育模拟训练系统为核心,将原本局限于实验室的科研成果转化为实战化装备。团队自主研发的虚拟仿真实训云平台,采用先进的VR/AR技术,可模拟航母甲板调度、潜艇水下操作等复杂场景,让官兵在沉浸式环境中提升协同作战能力。凭借过硬的技术实力,公司不仅获得军工资质,更通过GJB9001C质量管理体系等多项认证,成为军方信赖的合作伙伴。

在民品市场的开拓中,李红江展现出企业家的敏锐洞察力。他看到大型装备运维领域的数字化缺口,将军用技术“平移”到矿山、港口、地铁等民用场景,推出“易维修”大型装备维修支援服务平台。这个平台如同装备的“数字医生”,通过实时数据监测和故障模拟,帮助企业实现预防性维修,降低停机损失。在安全教育领域,“易职练”仿真模拟训练平台以类游戏化的交互方式,将火灾逃生、医疗急救等场景搬进学校、医院,让安全培训从“说教式”变为“体验式”,累计服务超百家单位,成为行业创新典范。

创新,是蓝海科创的灵魂。蓝海科创现有员工200余人,拥有教授副教授十余人,博士硕士三十余人。建有省级中小企业技术中心、市级研发中心,与湖北工业大学成立了科技成果转化中试平台;与华中师范大学、海军工程大学等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完成了相关领域技术研究及成果转化。针对三维数字教育训练资源生产的行业痛点,李红江表示,公司自创立以来始终以“让知识更直观,让训练更高效”为追求目标,在三维数字教育训练资源的高效生产和共享技术上持续投入,不断解决三维数字教育训练资源生产成本高、周期长、难于推广等痛点问题。

截至目前,蓝海科创累计获得知识产权100余项,先后被评为武汉市科技小巨人企业、武汉市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创新企业、武汉市骨干高企瞪羚计划企业、武汉市千企万人支持计划企业、湖北省第一批创新型中小企业、湖北省第五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等多项殊荣,2024年业绩突破7000万元,年增长率稳定在40%以上。从军工到民用,从技术到平台,蓝海科创如同桥梁,打通了军民融合的“最后一公里”,让国防科技的创新成果既能守护国家安全,又能赋能经济发展。

如今,武汉蓝海科创技术有限公司已成为行业标杆,不仅服务于船舶、军工装备等行业,还向水利水电、新能源、航空航天等高端行业扩展,助力中国制造业向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升级,展现了中国企业在科技创新方面的强大实力。

红色领航:筑牢企业发展的根魂

在蓝海科创的办公区,最醒目的不是荣誉墙,而是党员活动室里那面鲜红的党旗。作为有着30余年党龄的老党员,李红江深知:企业要行稳致远,必须筑牢“红色根魂”。2018年,公司党支部成立,他亲自担任副书记,将党建工作与企业发展同谋划、同部署,让“红色基因” 成为企业的精神底色。

“三会一课”不是空洞的理论学习,而是结合企业实际的“思想加油站”。在主题党日活动中,李红江常常以“科技自立自强”为切入点,带领党员学习党章党规的同时,探讨行业前沿技术,让学习与业务提升同频共振。为了让年轻党员焕发活力,党支部创新开展“军迷体验日”“红色手游争霸赛”等活动,将党建从“会议室”搬到“运动场”,让“青春党建”成为品牌。在党员示范岗上,身披红绶带的技术骨干们冲锋在研发一线,用实际行动诠释“一个党员一面旗”的内涵。

“双培养”机制,是李红江抓党建的重要抓手。他坚持把党员培养成业务骨干,把业务骨干发展为党员。在研发团队中,他们在关键技术攻关中勇挑重担,成为企业的中流砥柱。如今,已有10名员工递交入党申请书,2名技术骨干光荣入党,红色血脉在企业中不断传承。

党建与业务的深度融合,让蓝海科创迸发出强大动力。在党支部的倡议下,公司成立“党员攻关小组”,先后解决了虚拟场景实时渲染、多端数据同步等多项技术难题;在服务军工项目时,党员干部带头签订“保密承诺书”,构建起坚不可摧的安全防线;2022年10月蓝海科创党支部荣登武汉市党支部标准规范化建设示范创建活动榜单,2024年6月蓝海科创党支部被武汉市委授予全市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2024年8月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蓝海科创技党支部组织开展主题党日活动,走进武昌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了解党的纪律建设历史,聆听革命故事,重温红色记忆,传承红色基因,感悟初心使命。2025年5月,蓝海科创党支部前往武汉市盲童学校,开展“点亮希望,益童前行”公益捐赠活动。这些实践证明:红色党建不是企业的“附加题”,而是高质量发展的“必答题”。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李红江的目光更加深邃。当人们问起他的创业初心,他总会说起那段军旅岁月:“在军舰上,我见过最壮阔的海浪;在实验室,我见过最璀璨的星光。如今,我想让更多人看到,中国的科技强军之路,同样光芒万丈。” 这位老兵的话语中,蕴含着对国防事业的无限忠诚,对科技创新的不懈追求。

从军营到商海,变的是身份,不变的是信仰;从科研到创业,变的是战场,不变的是担当。李红江和他的蓝海科创,用科技的力量铸魂,以党建的引领塑形,在军民融合的大道上阔步前行。他们的故事,是新时代退役军人“退役不退志”的生动写照,更是中国企业在科技自立自强道路上的奋进缩影。

当我们凝视这片创新热土,不禁思考:在科技强国的征程中,还有多少像李红江这样的逐梦人,正以军人的刚毅、企业家的魄力、党员的担当,在不同领域深耕细作?他们用智慧和汗水浇灌的科技之花,终将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结出最丰硕的果实。而这,正是中国科技最动人的力量,最璀璨的希望。

责编:徐洁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