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付宝冠名徐州队,淘宝闪购冠名常州队……近日,“苏超”赞助商方阵又迎来一批大牌。“苏超”持续火爆,成为体育界乃至经济社会领域的热门话题,其影响力已经远远溢出绿茵场,成为江苏各地推动经济发展的新引擎。线下,比赛场场爆满,文旅消费火爆。线上,话题屡上热搜,吸引全网关注。江苏各地文旅部门也纷纷借势,推出一系列吸引游客观战、打卡的优惠措施,从单一的免景区门票扩展到旅游、餐饮、住宿、演艺等多领域,形成“互相导流”的局面。
在注意力经济时代,流量是不可忽视的资源。对于各地而言,能否在产业发展、区域发展、公共事业发展、公共治理中,构建与流量良性互动的发展模式,关系到对这一资源的利用效率。回顾“苏超”的“出圈记”,一条把“流量”变“增量”路径逐渐清晰。
用全民共创聚势,让流量激发消费活力。作为业余足球联赛,“苏超”为何一票难求?“苏超”的一大魅力,在于由民间自发创造的传播爆点,拉歌斗诗、海报比拼成为全民参与的欢乐海洋。把流量带来的快乐转化为发展增量,需要精准引导。试想,当观众看到常州的恐龙啦啦队,会不会想去恐龙园一探究竟?当水蜜桃、小龙虾等江苏特色农产品借势刷屏,观众会不会想一尝芳泽?当晚归的球迷闻到啤酒香味,会不会想去“足球夜市”延续快乐?官方下场,“花式整活”只是表象,其实质仍然是对传播规律的尊重,以及对刺激消费的看重。
以全面融合破界,让流量突破产业界限。体育比赛有时间、场地限制,但带来的人流、人气有无限可能。放眼全球,连续一百多年举办国际顶级网球赛事,使得英国伦敦温布尔登成为享誉全球的度假胜地;杭州以举办亚运会为契机,有力地促进了城市数字化水平。流量的真正价值,在于打破产业间的壁垒,构建相互赋能的生态系统。经由“苏超”,各地以票根经济、美食之旅直接拉动经济,也将营商环境、产业基础全面展示。比如,苏州球场上有台商啦啦队,盐城球场上有深圳后援团,他们在一边“追球”、一边“追投”中,成为“体育引流、多业共振”的参与方,共同为“苏超”赛事的“长尾效应”贡献了“关键词”。
靠政策协同护航,让流量转化行稳致远。流量转化不是市场的单打独斗,而是政府与社会的协同作战。江苏各地“一把手”部署赛事经济工作,从财政补贴到消费券发放,从交通接驳到安全保障,政策组合拳为流量转化提供了坚实支撑。应看到,网络流量的走向往往难以控制,稳妥利用流量,需坚持底线思维,以时时放心不下的态度加强全领域治理,全力避免因为一时的疏忽被流量“反噬”。
“苏超”的大流量仍在持续涌来,带来的思考与挑战也更为具体。如何避免赛事热度消退后的消费回落?怎样让游客的“打卡式消费”转化为对江苏的深层次认同?这需要我们以更长远的眼光,将赛事流量与城市品牌建设、产业升级发展深度结合。唯有时刻保持对发展增量的坚守、对流量影响的敬畏,持续完善消费场景,提升服务品质,才能让“苏超”的流量红利真正转化为江苏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能,在经济发展的赛道上,跑出属于江苏的“加速度”。
(袁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