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首页 > 正文
新华书房·旧书新知|童岭:旧书承载着跨越时光的深情

“丈夫拥书万卷,何假南面百城——这是《魏书》中李谧的名言,但今天在座诸位大家的藏书,恐怕已经远超古人所谓的‘万卷’。”7月3日,在江苏书展新华书房“旧书新知”读书分享会上,南京大学文学院副院长童岭教授以这句古语开场,讲述旧书中的旧时光,带领观众走进一个充满纸墨香气的世界。

南京大学文学院副院长、教授童岭

作为20世纪最后一代大学生,童岭将自己的旧书情结比作时代的分水岭。“1999年入学的我常对学弟们说,我们是截然不同的——我是‘旧人’,属于上个世纪;你们是‘新人’,属于新世纪。”这番幽默的比较,道出了他对‘旧’的独特眷恋。

“喜欢旧书的人,骨子里都是‘慢寻者’。”童岭借用AI软件DeepSeek的寓言阐释旧书读者的精神肖像:当被问及如果生而为人最想做什么时,AI回答排在首位的是“在深夜翻一本纸质旧书,看一个通宵,闻书上的味道”,这种用血肉之躯感知时光的体验,正是AI永远无法企及的人类特权。童岭的讲述,让现场读者会心一笑。

和很多阅读者一样,童岭最早拥有的旧书大多是演义和小人书,有那一代人在地摊上租书的独特经历。这些演义小说未必是不登大雅之堂的消遣,反而可能成为思想和人格的某种奠基。“钱穆先生弟子、文化名家余英时先生,也是从‘演义’中走出的一代大家。”童岭援引他的师叔陈致教授整理的《余英时访谈录》,其中记载,幼年的余英时大量阅读过《罗通扫北》《荡寇志》《封神演义》这些通俗小说,它们虽非传统经典,却塑造了余英时对人情世故的最初认知,即便后来成为享誉国际的史学大家,他仍对这些通俗作品念念不忘。

“当你在深夜捧读旧书时,那种快乐即便用高官厚禄——‘南面百城’也不愿交换。”在童岭心中,旧书是令人怦然心动的。日本留学时期,他曾在大阪一家看起来“不太正经”的旧书店,从一堆花花绿绿的书中慧眼识得安居香山的签名本《纬书与中国神秘思想》,一见之下心跳加速。“只花了200日元,比公交车票还便宜20日元”,如今回忆起这一幕,他眼中闪烁着淘书人特有的得意。

旧书对童岭而言,也是跨越时空的情感纽带。他珍藏的《三国志集解》上留有已故学者卞孝萱的题跋,《古诗今选》承载着太老师程千帆先生的学术衣钵。在南京大学开设“三国志研究”课,他总会在第一堂课展示自己收藏的这本《三国志集解》:“书中有前辈的寄托,我们要做的不只是知识传承,更要把这份学术生命接续下去。”旧书中的旧情,既是学问根基,也是精神血脉。他还收藏着两本看似普通却很有故事的日文旧书,一本《周武法难の研究》由其广岛大学学长陈翀教授代购,一本《兰陵王》有着伊藤裕水学妹调皮玩笑的记忆,可叹两位均英年早逝。“翻开这些书页,就如同触碰到了他们对学问的温度。”童岭的轻声讲述,让现场陷入静默的怀念。

面对快节奏阅读的挑战,童岭展现出积极开放的态度。他注意到日本最新动漫《名侦探柯南·独眼的残像》剧场版中诸伏高明大量引用《孙子兵法》《史记·刺客列传》《三国演义》,认为《王者荣耀》里的历史人物同样可能是年轻人接触经典的契机,“就像刘禹锡诗中所言‘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经典需要找到当代化的表达方式。”

但他同样坚持传统的价值,当在课堂上看到学生用手机拍摄板书时总会劝说:“即使记不全也应该自己动笔记,笔记留在纸上才能历久弥新,存储在手机里很可能随着清理永远消失。”童岭认为张岱“人无癖不可交”的格言特别适合爱书人——正是对旧书的“痴癖”,让人保有对文化的深情与真气。对他而言,深夜台灯下摩挲书页的青年,日本街头穿梭旧书店的留学生,讲台上传递学术薪火的教授……无数个平行时空中,哪个才是自己?无论如何,所有这些身影,都沉浸在纸质书籍特有的缓慢而永恒的光晕里。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吴雨阳/文 余萍/

责编:于锋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