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色四合,“苏超”南京队训练场地的灯光次第亮起。场边,身穿99号球衣的李享用力系紧鞋带,与队友奋力备战。而“八小时之内”,平安银行南京分行的玻璃门内,他是身着挺括白衬衫的对公客户经理,指尖划过屏幕为客户分析理财报表。
7月5日,南京队将迎来与苏州队的关键之战。作为“苏超”南京队的一员,李享拥有什么样的故事?

从“李经理”到“99号”
“你好,这个方案更适用于您这样的房地产企业……”午后的平安银行办公室内,李享的嗓音温和而笃定。当墙上的时钟指向五点半,他迅速解下工牌,像按下某个隐形开关。同事笑着探身:“小李,今天还去?”他抓起运动包冲出门:“必须的!”方向盘急转,轿车划过长江大桥的弧线,奔向隔江相望的训练场。白日的金融术语在脑中退潮,取而代之的是边路突破的战术板。

李享的“双面人生”始于今年3月。当“苏超”联赛开放非职业球员报名通道时,这个在银行办公室埋首金融数据的青年,心脏为之一震。选拔现场,少年时省青训队的底子仍在血液里奔涌,选拔赛中一次凌厉的边路突破,让教练在他名字旁画了圈。
从此,他的时间被切割成精密的两段:朝八晚五的银行时光,西装革履间为客户厘清财富脉络;七点半的南京队训练中心灯火通明,他化作边路利刃,与众多足球健将碰撞出金属般的铿锵。
“第一次上场,是对战南通队,补时才上场。”李享回忆首秀时眼睛发亮。虽然那场南京队1比2落败,但看台山呼海啸的观众让他震颤——这远胜于大学时征战全国大运会的赛场。
如今在“苏超”赛场,他与不少足球健将同台竞技。训练结束后,他常和队友复盘比赛录像——这股钻研劲,和他做金融方案时如出一辙。
不息的热爱,破浪前行
足球于他,早已超越爱好的范畴。小学时代表南京参加省赛,初中进入职业梯队训练,大学作为南农校队核心拿下全国大学生运动会冠军……这些经历刻进了他的基因。

2019年秋天,李享来到南京农业大学求学。在南农,他是学校足球队的核心球员,多次率队征战各大赛场。在校期间,他和队友们曾代表江苏省大学生队参加全国大学生运动会,荣获2021年全国大学生运动会冠军。
“加油,你一定可以在苏超球场上踢进自己的一球!”卢茂春,这位南京农业大学足球教练,也是李享人生转折的摆渡人,目前也在密切关注他的赛况。李享进入南农之前,和卢茂春曾短暂成为队友一起比赛;进入南农后,卢茂春成了李享的“足球师傅”,风雨无阻,坚持训练;再到如今李享走上“苏超”赛场,在卢茂春眼里,看到李享上场踢球比自己踢球还紧张。提到这位亦师亦友的恩师,李享的眼神变得温柔。
大学四年,李享在更衣室堆满护腿板的小桌上啃《宏观经济学》。下午四点到六点的雷打不动的训练后,他追着室友补笔记,“困难肯定有,但球场教会我咬牙坚持”。
在他眼里,学习与踢球,同样方法相通。“老师们搞科研,能在实验室里通宵达旦;同学们考研,能在自习室待到闭馆;我们踢球,教练说‘要么不踢,要踢就踢到最好’。这种‘认真把事做好’的劲儿,支撑我一直走下去。”
“谁说人只能活成一种样子?”
7月5日对阵苏州队前夕,李享的微信“炸”了。同事追着问:“享哥,有票吗?”他笑道:“我爸妈都得自己抢票。”

这种关注让他欣喜——曾经小众的足球,正因“苏超”席卷街头巷尾。训练场边,他偶遇南农的两个学弟,三人相视一笑。当年为校征战的少年,如今共披南京队战袍。
“踏上草皮那一刻,像回到南农主楼。”他指着脚下茵绿的赛场。两种身份在此奇妙交融:银行赋予他理性与规划,绿茵场迸发激情与本能。当被问及未来,他眼神坚定:“足球让我热血,金融让我踏实。谁说人只能活成一种样子?”
当记者问他如何平衡两份工作时,他擦了擦汗,笑得灿烂:“白天我为客户规划金融项目方案,晚上我为自己的足球人生奔跑——都是值得全力以赴的事。”当他在银行会议室沉稳地分析市场行情,或是在球场上飞身进攻时,两种身份的特质早已融合:金融赋予他理性分析的头脑,足球教会他抗压与协作。“就像边前卫既要突破进攻,也要回防协防,工作中也要兼顾客户需求和风险控制。”他比喻道。

在格子间与绿茵场的缝隙里,李享踩着自己的鼓点奔跑。7月4日,晨光再次照亮银行的玻璃幕墙,那个穿着西装的“99号”,又会带着昨夜草皮的气息,迎接新一天的挑战。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程晓琳 杨频萍/文
赵广欣/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