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首页 > 正文
“苏超”出圈记·符号解码(51)|“电子家书”:无数华侨华人通过“苏超”追寻故乡的身影
近日,来自世界各地的盐城老乡,一起通过社交媒体为“苏超”加油。

2025年盛夏,江苏省城市足球联赛(“苏超”)正以独特魅力吸引着全球目光,仅7月19日南通vs盐城的“苏北德比”,在海外社交平台引发热议,相关话题阅读量突破500万。

这项充满市井气息的足球赛事,已成为海外江苏游子寄托乡愁的“电子家书”。从伦敦到悉尼,从东京到温哥华,无数华侨华人通过屏幕追寻着故乡的身影,在绿茵场上聆听着熟悉的乡音。

乡音无改:足球场上的情感共鸣

“听到解说员用南京话喊‘阿要辣油啊’,我瞬间就回到了儿时的五台山体育场。”在澳大利亚墨尔本经营中餐馆的王建国激动地说。这位旅澳20年的老华侨,如今每天打烊后都要看“苏超”集锦。

像王建国这样的故事并非个例。在伦敦金融城工作的李雯组建了“英伦江苏球迷会”,每逢比赛日就组织同乡观看直播。“当盐城队的球迷用方言呐喊时,我们这里也会响起同样的助威声。”李雯说。

这种乡音共鸣正在全球蔓延。据统计,目前海外已自发形成36个江苏球迷组织,覆盖北美、欧洲、大洋洲等主要侨居地。

草根魅力:市井足球的文化张力

与其他职业联赛不同,“苏超”的独特魅力在于其浓郁的草根气息。参赛球员中,有面馆老板、高校教师、社区工作者,他们的故事让赛事充满人情味。

“扬州队的中场是我老邻居的儿子,从小看他长大的,他上场踢球让我感到熟悉的生活回来了。”新加坡华侨陈志明说。他经常向外国同事介绍这支“业余球队”,意外成为传播江苏文化的窗口。

这种市井特质正在催生新的文化现象。在巴黎,留学生们将江苏方言编成助威歌谣;在洛杉矶,设计师创作了融合云锦纹样的球迷围巾;在东京,华侨把比赛精彩片段配上多语种字幕在社交平台传播。

科技赋能:跨越时空的观赛体验

7月5日,南京奥体中心。60396名观众创下中国业余足球赛事上座纪录,这一盛况通过5G直播实时传递到全球。

“VR技术让我仿佛就坐在青奥体育场的看台上。”温哥华侨胞张伟戴上眼镜演示道。他所在的球迷会已装备了全套VR设备,重要比赛都会组织集体观赛。

技术突破带来新的连接方式。2025赛季决赛期间,全球30多个城市的江苏侨团同步观赛,通过云端连线实现实时互动。在柏林、旧金山等地,华侨们还自发组织了“第二现场”活动,将当地中餐馆布置成迷你球场。

“现在看‘苏超’,不仅能听到场边的方言呐喊,还能通过弹幕和家乡人聊天。”悉尼留学生王晓雨说,“这比单纯看球更有归属感。

美国南通同乡总会为家乡队加油。

未来展望:从乡愁纽带走向文化桥梁

随着影响力扩大,海外侨胞对“苏超”发展也提出建议。德国足球教练出身的侨领吴志强建议:“可以借鉴欧洲地区联赛经验,建立更完善的青训体系。

文旅融合成为新方向。西雅图华侨林女士分享道:“我姐姐买了‘球票+古镇游’套餐,看比赛还能体验江苏特色文旅,希望暑假我回家也能这样游玩。

语言门槛是亟待突破的瓶颈。目前海外传播主要依赖华侨自发翻译,缺乏官方多语言支持。“如果能推出英语解说版,相信能吸引更多的国际观众。”伦敦球迷会负责人表示。

从乡愁寄托到文化使者,“苏超”正在书写新的故事。这封来自故乡的“家书”,不仅慰藉了游子们的思乡之情,更让世界看到了一个真实、立体、多元的江苏。正如一位老华侨所说:“通过足球,我们找到了回家的感觉。”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吴昌红 通讯员 永昊

图片来源:江苏省侨联 盐城发布

责编:朱娜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