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盛夏,江苏省城市足球联赛(“苏超”)正以独特魅力吸引着全球目光,仅7月19日南通vs盐城的“苏北德比”,在海外社交平台引发热议,相关话题阅读量突破500万。
这项充满市井气息的足球赛事,已成为海外江苏游子寄托乡愁的“电子家书”。从伦敦到悉尼,从东京到温哥华,无数华侨华人通过屏幕追寻着故乡的身影,在绿茵场上聆听着熟悉的乡音。
乡音无改:足球场上的情感共鸣
“听到解说员用南京话喊‘阿要辣油啊’,我瞬间就回到了儿时的五台山体育场。”在澳大利亚墨尔本经营中餐馆的王建国激动地说。这位旅澳20年的老华侨,如今每天打烊后都要看“苏超”集锦。
像王建国这样的故事并非个例。在伦敦金融城工作的李雯组建了“英伦江苏球迷会”,每逢比赛日就组织同乡观看直播。“当盐城队的球迷用方言呐喊时,我们这里也会响起同样的助威声。”李雯说。
这种乡音共鸣正在全球蔓延。据统计,目前海外已自发形成36个江苏球迷组织,覆盖北美、欧洲、大洋洲等主要侨居地。
草根魅力:市井足球的文化张力
与其他职业联赛不同,“苏超”的独特魅力在于其浓郁的草根气息。参赛球员中,有面馆老板、高校教师、社区工作者,他们的故事让赛事充满人情味。
“扬州队的中场是我老邻居的儿子,从小看他长大的,他上场踢球让我感到熟悉的生活回来了。”新加坡华侨陈志明说。他经常向外国同事介绍这支“业余球队”,意外成为传播江苏文化的窗口。
这种市井特质正在催生新的文化现象。在巴黎,留学生们将江苏方言编成助威歌谣;在洛杉矶,设计师创作了融合云锦纹样的球迷围巾;在东京,华侨把比赛精彩片段配上多语种字幕在社交平台传播。
科技赋能:跨越时空的观赛体验
7月5日,南京奥体中心。60396名观众创下中国业余足球赛事上座纪录,这一盛况通过5G直播实时传递到全球。
“VR技术让我仿佛就坐在青奥体育场的看台上。”温哥华侨胞张伟戴上眼镜演示道。他所在的球迷会已装备了全套VR设备,重要比赛都会组织集体观赛。
技术突破带来新的连接方式。2025赛季决赛期间,全球30多个城市的江苏侨团同步观赛,通过云端连线实现实时互动。在柏林、旧金山等地,华侨们还自发组织了“第二现场”活动,将当地中餐馆布置成迷你球场。
“现在看‘苏超’,不仅能听到场边的方言呐喊,还能通过弹幕和家乡人聊天。”悉尼留学生王晓雨说,“这比单纯看球更有归属感。

未来展望:从乡愁纽带走向文化桥梁
随着影响力扩大,海外侨胞对“苏超”发展也提出建议。德国足球教练出身的侨领吴志强建议:“可以借鉴欧洲地区联赛经验,建立更完善的青训体系。
文旅融合成为新方向。西雅图华侨林女士分享道:“我姐姐买了‘球票+古镇游’套餐,看比赛还能体验江苏特色文旅,希望暑假我回家也能这样游玩。
语言门槛是亟待突破的瓶颈。目前海外传播主要依赖华侨自发翻译,缺乏官方多语言支持。“如果能推出英语解说版,相信能吸引更多的国际观众。”伦敦球迷会负责人表示。
从乡愁寄托到文化使者,“苏超”正在书写新的故事。这封来自故乡的“家书”,不仅慰藉了游子们的思乡之情,更让世界看到了一个真实、立体、多元的江苏。正如一位老华侨所说:“通过足球,我们找到了回家的感觉。”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吴昌红 通讯员 永昊
图片来源:江苏省侨联 盐城发布